方丹萍
摘 要: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和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方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品德;培养;学前儿童;培养策略
一、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具体性
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于行为的认识是具体的、特殊的、肤浅的,只能根据人们行为的表面现象和某些外部特点以及行为的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比如:孩子们不能理解“善意的谎言”,只觉得说谎的行为就是不好的。
(二)他律性
他律性道德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表现出单方面尊敬的特点。成人的情感态度、是非标准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参照。幼儿接受道德观念、学习道德经验、获得道德情感体验,是以服从“权威”的外部控制的机制来完成的。同时,他们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到了幼儿晚期,一些自律道德开始萌芽,但主要还是按外在标准在进行道德判断,内在自觉的调节刚刚开始。他律性阶段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最佳启蒙期。
(三)模仿性
爱模仿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周围的人、事、物境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幼儿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学习到良好的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
(四)情绪性
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常受其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情绪的满足程度。当情绪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时对行为的判断也起到积极情绪的影响,认为是好的,就容易产生共鸣,否则就认为是坏的,甚至产生消极抵制的情绪。
二、培养幼儿品德的方式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家庭及其父母
家庭是儿童接触到的最初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在第一时间都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幼儿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并进行学习。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此外,良好的引导也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品德。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并进行引导:
1.不包办代替,鼓励自理。
幼兒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其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不责骂、不催促,鼓励幼儿尽自己所能,耐心解决问题并提供适当帮助。这样有助于幼儿养成不怕困难,遇事不气馁,自立自信的优秀品质。
2.成人良好的日常示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育建议:“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及其他人”。当成人尊重自己的长辈时,孩子也会变得尊重长辈,成人尊重身边的人时,孩子也会更为尊重身边的人。例如网上流传的小故事:父母带孩子在大街上遇到小贩,有的父母会说:“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就只能做这个”,有的父母会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父母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教会了孩子尊重,也给孩子种下了一颗善意、努力的种子。
3.语言暗示幼儿
学前期儿童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和爸爸妈妈出门,遇到爸妈的朋友却不愿意开口打招呼。许多家长往往会责备,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开口还会因批评而让孩子有更多逆反心理。此时,家长可以运用语言暗示:“你见到李叔叔应该怎么说?”孩子就会说:“李叔叔好。”这就是语言暗示。这样可以让害羞的孩子自然地开口,而不被打上“没礼貌”的标签。
(二)游戏及其活动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幼儿日常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游戏之中,使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选择健康、有趣、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游戏中的主人翁应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勇敢不怕困难的人、助人为乐的人。积极弘扬真善美,即便故事中有反派角色,最后一定“改邪归正”。例如: “警察与小偷”游戏中,最后一定是“警察叔叔”获胜。
教师还应在一日生活中利用游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小班的孩子不会整理玩具,我们就用“把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游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幼儿通过反复玩游戏,知道了把不同种类的玩具送到相应的“家”中,这样幼儿逐渐养成了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摆回原处的习惯。小班幼儿经常将玩具、积木掉在地上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时我们就会玩“谁在哭?”的游戏,当我一问:“我们听听谁在哭呀?”他们就会安静下来,用眼睛找,找到后将积木送回家。又如玩“找我们的国旗”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同伴及其交往
儿童对社会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模仿的最好对象就是同龄的伙伴。老师要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对班级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形成正面强化。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幼儿,不为了“被表扬”这个功利性的目的而刻意地去做好事。
孩子之间的交往一般是共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进行沟通,相互提醒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如:不能大声说话,不能随意走动等是游戏中的共性规则,还有一些品德是在孩子们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养成的,如:分享、谦让、合作、遇事商量等。幼儿园的玩具数量有限,孩子们在家中几乎都是数不尽的玩具,所以矛盾容易产生,而在矛盾产生后如何解决矛盾就是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为了不失去朋友,孩子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使矛盾化解,这些方式是孩子们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优秀品质养成的体现。
(四)社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孩子的榜样大多来源于身边的伙伴和故事中的人物。
在榜样作用中,树立道德判断意识也尤为重要。比如:孩子们很喜欢且模仿奥特曼,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喜欢的表现为打打闹闹。其实,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觉得奥特曼是英雄,对他有崇敬之情,但忘了伙伴不是“怪兽”,所以在孩子们一味的模仿中,教师要及时引导,怎样才是真正的好人好事,做的好事要不伤害到身边无辜的伙伴。
(五)教师及其环境
儿童道德的他律性特点,表明了周围人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而在这些人当中,教师又有着其特殊性,在儿童入园后,教师慢慢变成了儿童心目中的新权威。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小班的孩子发生矛盾后哭,会等老师解决问题,当老师介入后孩子们会遵从老师的话去做事情;当老师批评时,孩子们能比较快地接受自己不当的地方。小班孩子是被动养成优秀品质,而中班时期的时期是孩子道德感萌芽的时期,他们的语言能力有所发展,常常会出现“告状”现象,这就是外界的行为与孩子道德意识发生差异后所出现的效果,而来告诉老师,一方面是寻求一个权威,另一方面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对于告状的事件,作为教师都应该耐心妥善地处理,这也是孩子品德培养的契机。
环境是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东西。我们会在国庆节时悬挂小红旗,绘画“祖国妈妈生日快乐”是在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会将“班级约定”悬挂在活动室显眼处是在提醒幼儿“规则意识”。
总之,幼儿品德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的点点滴滴中,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注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