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曦
摘 要: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取得了大幅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从应发挥个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调节、如何衡量再分配效应、影响效应发挥的因素分析等方面,试图归纳总结过往研究个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部分相关理论,以期能对以公平为导向进行个税税制的完善做出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差距;再分配
现代著名财政学家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认为,对分配问题的考虑在决定税收与转移支付政策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尤其不论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均表现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个人所得税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就3个主要研究角度进行综述的展开。
一、应该发挥个税的再分配效应作用
虽然有学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累进制的设置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为此损失效率,整体上无法起到再分配的作用,但绝大部分学者认为通过累进税制的设置能够起到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政府在进行税制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手段来更好地推进社会公平。
1.国外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早在1662年就提出需要根据不同纳税人的能力高低增收不同税额。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1877)则在其“四项九端”税收原则体系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正义的原则,认为应根据纳税能力实行累进税。
部分学者从边际效用理论角度对所得税具有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经济学原理》(1890)中提到,对高收入者而言每单位收入的幸福感比低收入者更低,因此可以对富人征税采取更高的税率。阿爾弗雷德?马歇尔的学生阿瑟?塞西尔?庇古(1920)同样认为政府能够通过个人所得税的设置从边际效用低的高收入者处取得一部分资源转移给边际效用更高的低收入者,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
2.国内
我国同样有诸多学者认为再分配效应是毋庸置疑的,黄凤羽(2010)认为随着我国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调控就显得日益重要,并针对当前再分配效应在我国进行调节的局限性给出相应的建议。古建芹和张丽微(2011)则认为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具有其他税种无法相比的优势,但目前在我国其功能还未充分发挥。近期马婧雯(2018)也指出,个人所得税起着调节个人收入、缓解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我国可以通过采取转变课税模式、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加强税源管理、加大对偷逃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措施来促进二次分配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二、再分配效应的衡量问题
(一)国外
1.根据税前和税后收入某一综合指标的差异或某种比率
最早由庇古(1928)提出了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累进性的概念。R. A. Musgrave和Thin在1948年提出用税前税后洛伦茨曲线积分的比值对再分配效应的大小进行测量,将累进性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同时提出用1减去税前税后基尼系数的比值来进行替代改进。随后Kakwani(1984)指出采用基尼系数进行替代是不正确的,并提出税收集中度曲线,认为应该用税收集中系数与税前收入分布基尼系数的差异(MT指数)来观察再分配效应所产生的作用。由于基尼系数主要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变化敏感及缺乏微观信息等原因,Shorrocks(1980,1984)又从针对高收入群体收入变化及低收入群体收入变化的角度分别得出泰尔熵T指数和泰尔熵L指数来进一步完善。
2.根据公平性进行分解的方法
最早是APK分解法,Feldstein(1976)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在税前福利水平相同的两个人应该承受相同的税负以使得他们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平,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最终将税后收入基尼系数与税后收入集中指数的差异认定为水平效应的部分。但在Aronson(1994)、Lambert(1994,1999)等学者后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APK分解法只关注不同收入下税负而未考虑同等收入下不同税负的情况,因而未能将水平效应完全分离,并由此提出AJL分解法对APK分解法进行了完善。由于在现实中收入相近的群体在税前税后排序可能存在差异,为了解决AJL分解法在这方面的缺陷,Urban and Lambert(2005)又对AJL分解法进行了修正,提出通过群体内再排序、群体间再排序及AJL再排序对垂直和水平效应进行衡量。
(二)国内
王雍君(1995)在研究 Musgrave 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以税后基尼系数与税前基尼系数比率测量税收累进性。 结合国外学者已有研究证明,该测量方法存在明显不足。同样采用基尼系数为衡量工具,戴平生(2014)利用基尼系数的推导公式,提出了测度税前收入基尼系数的税收边际效应的M指数,他认为当M等于0时,税收是比例的;当M大于0时,税收是累进的;当M小于0时,税收是累退的。杜莉(2015)则在广义熵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熵指数法作为衡量税收再分配效应的方法,即家庭或个人的税前广义熵指数与税后收入广义熵指数的差值,从而能够实现对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变化,对Musgrave 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三、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外
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David Altig and Charles T. Carlstrom(1996)通过运用生命周期模型对美国 1984—1989 年的收入分配进行了分析,发现边际税率的变化使得美国的基尼系数提高了一半。Kakwani、 Lambert在1998年对澳大利亚 1984 年所得税进行再分配效应测算时发现,由于免税额、横向公平、税率结构这三项因素使得同等收入的人缴纳的税款不同,其再分配效应被抵消了0.014,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消除该三项因素的不公平性,税收再分配效应的潜力将大大提高。Adam Wagstaffa, et al.(1999)通过对12个 OECD 国家个人所得税制的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税收抵免、税前扣除、减免税优惠的差别税待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国内
我国的学者同样认为再分配效应的发挥可能不是单一原因所造成,但存在最核心的因素。古建芹和张丽微(2011)通过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逆调节”效应的原因,指出课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都对再分配效应的发挥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三者之中税率又是影响的重心。陈晓(2015 )则认为自行申报程序制度缺陷、税款征缴制度缺陷以及未申报的法律责任制度缺陷使得个税收入调节的功能失效。黄桂兰(2016)认为为平均税率是决定再分配效应的决定因素,同时税收规模的大小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是决定平均税率高低的唯一因素,中国的再分配效应较小但在逐步增强。
四、总结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是各国政府进行再分配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根据上述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因为诸多原因导致个税在进行收入再分配时未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弱效应甚至是出现了负效应,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征管执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正向的调节作用,也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晓.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2]黄桂兰.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与改革升级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05.
[3]彭海艳.伍晓榕.税收累进性测量方法之比较[J],统计与决策, 2008,20.
[4]黄凤羽.对个人所得税再分配职能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