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
摘 要:《綱要》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挖掘农村资源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既弥补农村孩子生活中的缺失与不足,又能让农村孩子能和城市孩子一样获得最大的发展,真正满足其生成发展的需要,促使农村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资源;利用;游戏活动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幼儿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我们尽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走向自然,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养料”。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代表着孩子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这些优势条件恰是开展游戏的最好场所和材料。幼儿园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挥幼儿教师的聪明才智去创造组织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一些游戏活动,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开发儿童智力。游戏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及很强的随机性。而且游戏材料随处可取,如几粒小石子,一根绳子就能随心所欲地玩起来,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此农村幼儿园应根据游戏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一、农村资源的收集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天地大,动植物繁多,各种农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据季节变换各不相同,它们均是农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它们既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刺激物,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这些都是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自然常识,发挥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创造出许多丰富有益的活动材料。如何收集具有教育价值的农村本土资源,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收集品,并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扩展活动思路,明确收集范围与收集的多种途径。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我们根据当地农村特色,把农村资源分成: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为开展农村幼儿园特色游戏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2、通过幼儿收集,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带幼儿去收集树叶、花朵、麦穗、麦管;夏天引导幼儿收集田螺壳、芦苇叶;秋天时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玉米皮、棉花、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让孩子亲身感受丰富的农村资源,在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同时,也引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收集充实、丰富区角活动材料。我们向家长开放区角活动,孩子们绚丽多姿的作品、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是培养幼儿多项能力的好帮手。于是向家长们提出的收集要求也得到了响应。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开展各类创作活动,也能大大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家长们的职业、专长各不相同,这就为充实、丰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提供了条件。
二、农村资源的投放
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游戏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我们注重材料投放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究性,根据本地的资源状况,以我们当地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为切入点创设富有本土特色的游戏活动。如自然资源:石头、泥沙、田边的花草;生活用品:蔬菜、种子、各种豆类、瓜果类;农作物:玉米棒、玉米叶、爆米花、麦秸秆、马莲、树叶、木桩、旧轮胎等等。这些安全、卫生、适宜、低成本、无污染的材料,在老师和幼儿的眼里都成了游戏和操作的最佳工具,孩子们会利用各种豆类、瓜果壳等进行装饰画、粘贴画;用牙签、小铁钉在瓜果上刻画;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数、序、排列的巩固;利用麦秸拼帖;用马莲进行编织活动……幼儿既能体验合作的乐趣,又能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对身心发展也十分有益,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进而乐于创造。
1、材料投放的多用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农村的竹资源丰富,在利用竹子制作游戏活动材料中,教师根据本地特色和幼儿的兴趣创设了“竹之家”,并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种材料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玩法。如在巧手区中有幼儿用竹子钉成框架进行彩带编织;数学区中有毛竹数数器、毛竹游戏棒以及利用竹子进行高矮粗细排列;音乐区中有竹制打击乐器;益智区中有竹筒套圈、竹棒拼画;体育区中有竹筒高跷、独轮车、小竹马、竹梯;科学区中有竹风车及竹电话;美术角中有竹片画画、装饰竹叶、用水彩笔在竹筒花瓶上画画;自然角中有一些野花插在竹筒花瓶里等。在果壳果核的利用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大量的果壳果核,让幼儿进行拼贴画。这些材料也可在计算区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数数等,又可在操作区中进行穿果核项链,夹果核比赛等活动。在区角中,我们还避免了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这使得各种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
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同样美工角,同一折线内容,有意投入两类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立体范例,一类是平面范例,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充分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
3、材料投放的探究性。
在游戏活动中提供既有探索性又有操作性的材料才会吸引幼儿。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体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只有在新材料的不断刺激下,才能使幼儿对游戏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中班探索区投放麦管、木屑、木棒、老布、竹枝、塑料笔管、化纤布、剪刀等,让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的原理。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尝试用木棒、竹枝、塑料管、铁棒等与老布、化纤布摩擦后去吸屑、麦管,在试验、比较、操作中判断使用物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物理逻辑经验。
总而言之,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农村资源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改变农村、材料缺乏的情况并不需要花大钱,甚至是不需要花钱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就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游戏活动材料。教师在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游戏活动时,还应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5月第二期。
[2]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年7月第三期。
[3]吴荔红,《论提高幼儿园游戏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学前教育》,2007年6月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