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摘 要:目前我国独生子率较多,是儿童青少年典型特征之一,从小被父母及亲人悉心呵护、宠爱,一帆风顺,就像温室中的花朵,难以承受风水雨打。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观赏性、保健性等特征,备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也是青少年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对中小学生身体及心理发挥着良好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了传统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影响,使得更多的学生及教师意识到传统武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武术教育;身体;心理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小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感到十分迷惑,相继产生了各种疾病及心理问题[1]。在这种“亚健康”状态下,学习之余很好有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或有利于压力缓解的活动中,如此精神压力无处缓解,身心疾病越来越严重。因此,中小学应积极开展传统武术教育,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对其心理进行积极干预,促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传统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影响
(一)提高中小学生肺活量
所谓肺活量,即在不限时间条件下,在每次最大吸气后最大呼出气的体量,通过肺活量,能够将人的呼吸最大通气能力体现出来,只有掌握这一指标,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并对其呼吸机能作出科学评价,随着肺活量的提升,人的肺功能也更好。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在呼吸系统上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测定初级长拳以后,相关数据可以清楚看到,在训练结束时呼吸频率将提高到 31L/min—41L/min,肺通气量达为26L- 29L,氧债百分率非常高,这至少要花6min- 9min才能彻底消除氧债。学生通过数分钟的长拳新课,运动在这个过程不停下,练习节奏较快,强度也非常大。在这种方式锻炼后,能够让心脏肌肉更加发达,收缩力度加大,心脏将压出更多的血液,心储备力也会随之提高,让呼吸肌越来越发达,收缩力度更足,学生不仅增加了呼吸最大通气量,他们的心肺功能也将实现显著提升。
(二)帮助中小学生增加身高
对武术训练而言,主要以解剖结构规定为基础,让学生所有身体都全面运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学生的肌肉群必须充分实现收缩与拉伸,肌力在定点上作用后,将为其骨骼上附着点形成牵拉的力量。在武术联系的过程中,将为下肢骨带来压力,上肢长骨也会面临牵拉力,并以机械的方式未骨骼产生强烈刺激,为学生身高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培养中小学生速度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需要注重对速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在武术练习期间,为动作位移方面则提出了严格的速度规定,“快”是这项运动的关键,而在“慢”的方面需要在速度上作出艺术性处理。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武术基本动作,需要做到速度够、力量足,对每个拳法与腿法而言,解决了速度的问题,武术独特运动风格才能呈现出来,速度上的表现力,可以将武术强烈、鲜明节奏感与运动特征反映出来。在武术练习中做到了快速和有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腿部肌肉力量,髋关节也变得更加柔韧,此外学生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神经也显得更为灵活,中枢间具备更强的协调能力。在长期武术训练后,将促使学生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以及位移方速度都实现提升。
(四)锻炼中小学生身体柔韧性
人体运动与不同运动方法结束后,其肌肉群与身体关节伸展能力可以将柔韧反映出来[2]。对武术训练而言,无论是腿法还是拳法,均需要做到将动作舒展,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尤其是在腿部、肩、髋方面,在柔韧性方面要求极为严格。以不同的腿法与跳跃等训练为例,必须保证腿与肩的柔韧性要达到相关要求,在动作上将做到更加规范与准确。在武术训练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韧带拉伸训练的准备,这是避免学生受伤的有效途径,便于学生之后更好学习与掌握武术动作,在初级长拳和武术操等训练的时候,正踢腿、理合腿、外摆腿等各种腿法、推、挑穿等掌法和盘,顶等肘法,学生在运动之中,他们的股后侧肌群与肩部肌群的伸肌将实现一定的拉伸作用。
二、传统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确保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传统武术注重天人合一,简单来说就是要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自我身心内外等方面保持和谐与统一[3]。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要做到学武练武善武,在尊崇、先礼后兵、以和为贵等思想影响,也不会随意用武。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密切相关,要把注重吸收与借鉴传统武术中的武术精神,包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在做到团结协作后,确保自身才华得到进一步发挥,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将自我价值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竞争能力
当前社会各界竞争压力非常大,在教育事业改革过程中,需要将培养中小学生竞争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对传统武术运动来说包含丰富的武术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在培养中小学生竞争精神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武术运动比赛要以获得胜利为目标,在竞赛日益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变得越来越强;第二,在武术运动中需要将对方击倒,学生会面临来自多方的阻碍和挑战,能够锻炼学生迎难而上、越战越勇的精神。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在武术训练过程中,能够为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与自然界不断斗争中逐步产生了武术,这是我国重要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左传宜公十二年》[4]中详细而又具体的阐述了武术的“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禁暴、眼兵、保大、定公、安民、和众和丰财。长期以来习武授徒具备“武以德立,德为技先”“尚武崇德”等要求,习武者必须做到“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这里也反映了我国传统伦理观和道德观。当然武术也具备民族个性、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情感,尤其是拥有丰富的武术精神,这些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道德精髓。中小学生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中,他们将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这样心情始终处于愉悦状态,精神也更加饱满,始终充满了活力,面对各种事物也有激情。参与武术运动中,学生将实现“手、眼、身法和步”等变换,今后既是身处于复杂环境内,学生心理适应力与承受力都将实现提升,让中小学生具备各种良好品质,身体综合素质必将实现显著提升。学生在武术运动中会全身心参与进去,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这样中小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后,他们的体能、智能和情感等都將实现提升。这样中小学生将了解自身个性上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通过这种自我认知、发现与改造后,他们个人个性将得到优化,自信心也必然显著增强。
结语:“生命在于运动”,在这个体育观念影响下,人们逐步意识要保持身心健康意义,通过全身心融入体育运动中,将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武术在我国传统运动项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健身养性效果,当前已经备受人们关注与欢迎,是人们健身锻炼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主动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武术课程,让他们在传统武术的长期练习中,实现体育运动锻炼的目的,帮助中小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武术,也能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心肺、骨骼、肌肉等素质上实现提升。这样中小学生体能才会显著增强,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也能始终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涛.武术进校园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推广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9):161—162.
[2]黄辛美,黄帝全,杨亚涛.武术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3):53—57.
[3]姚灿波. 武术健身操对广州市越秀区中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4]方方,李保同.论武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亚太教育,2016(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