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执行力生成的障碍及突破

2020-05-19 15:29何晓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反思

摘   要虽然当下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教师培训投入增加,但是很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依然缺乏创新,这种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教师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不会独立思考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主动,能够独立思考,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师的主动性培养,另一方面须要在教育培训中引导教师追问,激发教师质疑,鼓励教师重塑教育。

关键词 教学执行力  反思  教学行为

一、教师教学执行力生成的现实障碍

1.原有教育评价的牵引

教育行为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受教育评价牵引,当下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缓慢有很大关系。人的完全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定位主要集中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并形成了对应的评价机制。虽然当下从国家至地方一再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促进目标的实现,但是牵引教育发展的教育评价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应试教育的评价实质并未颠覆。即便是各方面一再从表面上淡化这种标准,但是现实中这种标准的主导性意义却是毫无疑问的。教育评价是教育行为的导向,教师的教学围绕教育评价进行,在当前教育评价基本上保持“原地踏步”的状态下,教师教学难以发生根本上的转变。即便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有所提高,或者是关于培训的投入更多,教师教学的执行力障碍也难以得到根本上的转变。

2.原有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对教师而言,什么样的教学能够更便捷地促进教师所理解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选择。首先,从教师理解的教育目标来说,长期以来,有关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虽然当前全方位地强调了学生多样化的核心素养培养,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学校或教师依然把相关目标窄化或浅化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能力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技能,对教师而言,自然会因为教育目标的惯性思维而采取原有的教育模式或方法,这必然会制约教师执行力[1]。其次,从教育模式来看,从古至今,教育发展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这些教育经验在一代代教师的实践中已经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这使得很多教师把这些已有的教育经验视为不需要修正的教育范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把相关经验方法引进到教学中就能取得一定教学成果,行为实践的有效性使得部分教师即便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也不愿进行更多的突破。

3.教师自身的惰性使然

对新教师而言,入职时缺乏教育经验,自然愿意更多地去模仿学习在职教师的教学模式,以便自身更快地进入到教学状态中,然而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表现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重复。对具有一定教学年限的教师而言,按照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思维和习惯,即便是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很多教师仍然愿意坚持原有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对现有教学现状的突破既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无论学历水平高低,都需要有大量的付出,这使得教师(即便是拥有较高学历水平或者接受了更多的培训)为了减少自己的付出,依然选择按照已有的教学状态,而不愿意勇于创新或改革,教学执行力自然难以生成。

4.教师的主动意识缺乏

行为由意识所支配,当前教师在教育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环境原因、体制原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和教师本身的思想意识状态有直接关系。虽然当前教师的学历水平已经达标,但是在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教师须按照考试需要来学习,这使得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当下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以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为本,教师在入职初期和教学过程中,接受的都是同样的教育培训,这使得原本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对教育的认知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多时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的心智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在培训过程中知识还是知识,教师并未从知识中汲取可以突破原有教育格局的力量,从而在实践中表现出全部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原有教学技能、原有知识教学结构的状态。

5.学校的鼓励支持不足

教师是学校的一分子,在学校中教师的行为并不完全由自身来决定。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按照学校的要求来进行,学校划定了教师的行为活动空间,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当前更多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群体的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这使得教师少有自主发挥的余地。学校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才能向什么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不能给予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时,教师即便是有心在教育上取得突破,也难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发挥空间的不足以及学校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任务,使得更多教师不仅在教育创新上缺乏动力,也缺乏时间和精力[2]。

二、教师教学执行力生成障碍的破解

1.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主动性

教師是教学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对教育活动有主导意义,是教育活动的主角,这样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体意义。但是教师的这种主体定位往往局限于教学管理和自身的权威性维护上,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示范意义有所忽略,从而使得教师虽然关注了自身的主体性,但是并未重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亦步亦趋地照搬或模仿,缺乏在教学中发出自己声音的意识[3]。因此促成教师学会独立思考,首要问题便是促进教师主动性的培养,使教师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成。第一,让教师明确教学中主动性的重要性。主动思考可以让教学更加有生命力,可以使教师教学更加透彻,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更加有深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师明确主动思考对自身、对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时,其便会有意识地进行主动思考。第二,为教师主动性发挥创设条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无发挥主动性的条件和机会,教师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被动追随的思维,不愿意主动作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为教师创设主动作为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主动性有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第三,激发教师主动思考。主动性发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意味着教师在相关问题上负有更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惰性使然或者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很多教师宁可按照固有的模式来教学,也不愿发挥主动性,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2.教师培训中引导教师独立思考

要使教师学会独立思考,就必须在教育培训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改变让教师学会追问、质疑和重塑[4]。

首先,减少灌输,引导追问。追问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师能够针对特定问题进行不断追问,说明教师对特定问题的思考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化,因此引导教师进行追问是培养教师学会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不符合这一宗旨的教学行为都需要调整。虽然现有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其中不乏不合理的成分。大多数教师即便是学历水平高,接受了更多培训,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还是缺乏追问。这一问题在当下教师培训中也有明显体现,有关培训更多是采用讲课的方式向教师灌输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这种教育培训模式下,关于特定内容的讲解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并没有给予教师更多思考的机会或余地,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各种课堂中输出的信息。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教育理论知识,还者是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都有进一步深化探讨的可能,如关于特定教育理论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如何扬长避短,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落实有什么障碍,教师需要做什么准备等,教师都可以对相关内容展开追问,从而使得相关理论的理解更为透彻。在此情况下,可以在教师培训中改变一味灌输的模式,引导教师追问,使教师在培训中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并把独立思考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一,可以在现有培训模式中减少灌输时间,增加教师追问的环节,如要求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把教师的提问作为一项重要培训任务;其二,可以把引导教师追问渗透在每个教育培训环节,使培训的每个环节减少灌输,给予教师更多追问的机会,为教师追问预留空间;其三,在教育培训评价中把引导教师追问作为一项重要培训评价指标,督促教育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追问的引导。

其次,启迪思考,激发质疑。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当前教学着重对学生知识进行训练,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教师而言,应该在当前教育中不盲从盲信,要敢于质疑,保持清醒头脑。但是这一点在教师群体中并不明显,很多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独立思考,这使得其在教学中更多地表现出追随模仿的姿态,缺乏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质疑。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来引导。教师在培训中所接受的各种培训内容并不都能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如部分名师的教学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更多地是名师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情况总结出来的对自身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并不完全具有普遍意义,还有一些教育理论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是理论本身也有一定局限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着很大的质疑空间。但是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没有得到重视,培训组织者往往会刻意强调培训内容的正确性、确定性,更愿意引导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全盘接受,把教师关于培训内容的识记和接受情况作为培训成功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为了促进教师学会独立思考,就需要在教育培训中注意相关内容的宣讲,激发教师对其中内容的质疑。对这种思考启迪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营造讨论氛围等方式进行。在现有培训内容上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为教师质疑提供模板;进行假设可以使教师发散思维,对相关内容进行多视角审视,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营造创造氛围可以使教师为气氛所影响,突破惯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发展教师的质疑习惯。

最后,转变观念,重塑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说,教师并不单单是知识的搬运工,而需要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建构,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任务转变的情况下,原有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与之对应的教学思维自然也有待转变。因此,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帮助教师突破已有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形成关于教育教学的独立思考,引导教师建构起适合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在教师把各种理论方法结合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模式时,实际上就是对独立思考的具体实践。具体落实在培训中首先要让教师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了已有的教育模式,并形成了惯性思维,身处其中难以对教育教学问题形成清晰认知,而通过培训引导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动摇对旧教学观念思维的坚守。要引导教师生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实际中,教师往往会对教学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或步骤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其很少把相关想法说出来或者是付诸实践,教师的独立思考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教育培训中,可以让教师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励教师独立思考,生成教师自身关于教育的认知。此外,要引导教师对想法观点进行整合。教师关于教学环节步骤、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观点是零散的,相关观点的分散并不能使教师的教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想法后,还应引导教师对自身的观点认知形成整合,使其成为教师关于教育的系统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开启教育创新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吴立保.学习范式下的教师发展:理论模式与组织建设[J].教育研究,2017(04).

[2] 刘健智,杨丹.自我引导: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4).

[3] 趙春松.唤醒自我——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追求[J].教书育人,2016(29).

[4] 姚志敏.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建和教育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8).

[作者:何晓松(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反思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