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吴其征
【摘要】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培养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与价值。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构建都存在现实的缺欠与不足。因而,必须有效探寻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渠道,在教育导向、平台构筑、师资培训、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全方位、多系统、长链条地强化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
我国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迅猛发展趋势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时代大潮中。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根本源泉,作为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理应成为创新性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适应当今新时代社会需求和高校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大作用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发展需求,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今天的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机遇期,这一时期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领域、新市场、新工艺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创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繁荣发展的必需。高等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必备人才,就非常有必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科技革命浪潮趋势。
从社会层面来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更好地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发展却使得新时期人才供需矛盾不断凸显,社会上创新性人才极其短缺。为此,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当前各种创业带动就业活动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此,采取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胜任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就成为目前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从教育层面来说,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完成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路径。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大批量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今天的高等教育必须快速应对社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育人理念,从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深化。
从个人层面来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不仅是满足青年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代助力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系统性、内源性的活动,它能够激发人的个体潜能,满足人之为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具有高超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其雄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展现个人素质,实现个人价值。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为适应新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推进,各高校快速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发展,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依旧在教育过程、教育途径、教育效果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亟需改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积极性和效率性。
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虽然都设置了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双创教学平台建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创新创业活动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链条性、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双创课程教学导师,一般情况下都由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这些人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没有在企业任职经验,缺少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示范指导,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偏颇,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有效提升。
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紧缺。许多高校即使设置了相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也仅局限于理论教学,因为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管理等因素限制,现实的实践操作不足,大部分创新创业活动展现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难以真正投入到企业与现实生活中。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优质校企资源,找准重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全面发力,综合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而明显提升。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实践平台、保障机制,以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系统提升。高校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局统筹创新创业学科设置,科学设计教学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中,完善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丰富符合社会需求实际的课程内容,改进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方法,用于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建构多元化、多層级、综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双创活动提供全过程、多阶段的实训锻炼,有针对性地确保学生在实战中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战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实践平台,联合各类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多层级、多阶段、多类别地搭建大学生从事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桥梁和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创新创业平台的信息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咨询,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成为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化、市场化,使大学生在形式新颖、种类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提升应对社会和就业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
(三)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高超实践经验的双创专职教师队伍,用来实际地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任职经历,也没有独立创业经验,这样的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非常有必要培训大批能够熟练教授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又具有实践双创经验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双创培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校际交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双创教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从企事业单位邀请优秀企业家和双创人士担任高校双创导师,以拓宽师资来源充实教师队伍,进而以高素质、高技能的指导团队引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锻炼才干、掌握本领。
(四)整合资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指导、帮扶、支撑链条,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精细化、系统化、个性化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团等多元系统综合作用予以引导、帮助和保障,因此必须做好多方保障措施,整合优化多方资源,完善一体化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锻炼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场地、服务设施支持,形成校内外协同互动的支撑体系,最大程度地锻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
2018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18DSZ033;沈阳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名称:“PTT”校园通智能手环的设计与应用,项目编号:201911035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