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洛大鼓是洛阳及其周边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近几年,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了起来。河洛大鼓与产业化的结合为河洛大鼓重新注入活力,但如何形成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运营与良性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于河洛大鼓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目前研究此领域与相关的学者和艺人尚且秉持不同甚至争执的一些观点,本文将以河洛大鼓产业化发展问题为基础,以其他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列为支撑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河洛大鼓;产业化;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一、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趋势
中国传统音乐孕育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充满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而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正是由无数个地方传统音乐构成的。地方傳统音乐散发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然而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的不断冲击,一些地方传统音乐瑰宝正日渐式微。因此,如何传承和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成为各相关音乐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他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一条既能传承和代表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又能在客观上促进其经济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崭露锋芒。
我国有着数不胜数的地方传统音乐形式,仅是民间音乐中的曲艺音乐就有“南弹北鼓”之分,而“北鼓”在北方各个地区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鼓种,著名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陕北大鼓等,各地的民间歌曲形式更是星罗棋布,如东北秧歌、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江浙小调等。这些地方传统音乐经历了由口头传唱到由相关音乐工作者书面记录乐谱和词曲再到刻录CD磁带的历史历程。虽然中国地方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缺乏艺术市场和营销的管理,导致其经济价值并不可观,仅有地方传统音乐传承人和专业音乐人士等一小部分的人是了解并关注的。
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地区的艺术实体在我国“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开始了文化艺术体制及其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2002年,党在十六大以后将新世纪重要的战略目标确立为“繁荣艺术创作、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艺术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国有企业性质的艺术部门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得到高速的发展。
在演艺界,一些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团体不断壮大,它们正是采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才能成为演艺市场的新兴力量,既繁荣了艺术创作、传承了传统音乐文化,又发展了文化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如将东北秧歌“二人转”带进市场经济的“本山传媒”就是一个传统音乐产业化发展相对成功的案列。赵本山作为一个小品演员、公司管理者与经营者,带领“本山传媒”探索出一套娱乐盈利的产业化新模式。赵本山通过从春晚舞台上的小品表演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进而打造个人品牌,再到对东北秧歌二人转的商业价值进行探索、改良二人转的表演内容,使其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绿色二人转”,再到吸纳二人转优秀的专业人才,打造“赵家班”进行舞台演出,最后打造出了众人皆知的“刘老根大舞台”,为二人转注入了强大的产业资源,让其流水线式的生产变为可能。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赵本山通过不断缔造产业链,制作了高收视率的电视连续剧、开发相关衍生产品,还创建了饮食业、旅游业的相关项目,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河洛大鼓音乐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
河洛大鼓之所以能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因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与文化商业化和市场经济洪流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河洛大鼓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在环境共同促成了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本节我将利用SWOT分析法来对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做出分析。所谓SWOT是经济管理学领域中一种结构简单但效率极高的态势分析法,目的是综合考虑一个机构或产业的内外部多种因素,根据其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及对策,S(Strengths)指其内部的优势;W(Weakness)指其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指其外部环境的机会;T(Threats)指其外部环境的威胁。
(一)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SW)
河洛大鼓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曾经一度鼎盛,成为洛阳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功能性和审美性并存。流传至今,河洛大鼓的艺术水准、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仍然保留了下来,河洛大鼓优秀的音乐文化是其产业化发展宝贵、稀有和不可替代的优势(S)。
第一,河洛大鼓作为河洛地区的传统音乐,深深根植于千百年来厚重的河洛文化中,不仅代表了洛阳地区的音乐文化,更是映射整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变迁,使这个地域的人民有着相似的情感需求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其他音乐所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结。将河洛大鼓音乐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产业化开发是河洛地区人民的共同诉求,引起的高度反响自然成为市场经济下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完成由“消遣”到“消费”华丽转变的基础; 第二,河洛大鼓作为2006年首批国家“申遗”项目,受到了国家和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这种民间传统说唱表演艺术被称为“活的文物”,同时自申遗成功以来,研究河洛大鼓的论文和专著踊跃发表,为河洛大鼓音乐传承发展提供了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河洛大鼓从“活的文物”转化为“活的经济”的重要途径。
河洛大鼓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从市场经济与国内外的文化生态市场的大视角上看,其自身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和传承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是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劣势(W),也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来着重改善的方面。
第一,从河洛大鼓音乐内容上来看,它以说唱故事为核心,也称“说书”,河洛大鼓的书目分为书帽、短篇、中长篇,其题材大致可分为四类:根据历史小说创编的关于神话、公案、演义类的“书”,歌颂善、惩戒恶的“劝世书”,烟火气息味儿重的“娱乐书”以及传统曲目整理创编集和现代“新书”。虽然河洛大鼓保留至今的书目很多,但研究整理的书目仅以短篇和开场书帽为主,引人入胜的长篇书目却屈指可数,其内容情节和创作题材上的吸引力也不足够,难以适应现代人的消费品味和价值观,要想将河洛大鼓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产业运营模式中“产品为王”“内容为王”的共识,急需新创作出艺术质量高、顺应时代潮流,迎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河洛大鼓书目;第二,从其表演形式上来看,河洛大鼓的表演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常以坠胡伴奏,主唱者多一手钢板一手平鼓,这种一人伴奏一人说唱的搭台表演形式对于现代人消费习惯来看有些过于单调和乏味,要拓宽河洛大鼓产业化发展空间,就必须创新其自身的表演形式; 第三,从其传承方式上来看,河洛大鼓传统的“师承制”使河洛大鼓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状况,培养一批优良的河洛大鼓艺人也是河洛大鼓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难题。
(二)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机会和威胁(OT)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河洛大鼓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其产业化的进程中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供人们消费,它既是一种艺术产品又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是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变数,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教育、科技等都可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机会(O):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文化产业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时代的需要是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民文化精神消费需求上升,河洛大鼓音乐文化类产品应运而生,迎合了市场需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娱乐功能和审美需求,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潜默移化的影响,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社会价值体系。 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外部威胁(T):第一,在人口環境方面,河洛大鼓的观众多数为年龄过半的老一辈,人口老龄化将会让其产业流失大量的艺术受众;与此同时,河洛大鼓的老艺人也逐渐逝去,对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第二,在科技方面,科技的高速发展在给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威胁,新科技下眼花缭乱的影音娱乐设施和方式让普通人民群众减少参与艺术活动的次数,成为了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品的替代品,无形中为其产业化发展增加了竞争压力;第三,在客观上比河洛大鼓拥有更多的人才和经济资源的同类品也会给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竞争。
纵观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化道路的内部SW与外部OT做出分析:外部机会前所未有,内部条件有很大优势,利用产业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并对内部劣势做出改善。因此,河洛大鼓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有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周小岩.豫西地区河洛大鼓的田野调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文学院,2012.
[2]李建丽.浅谈河洛大鼓的生存现状和保护工作[J].东方艺术,2011.
[3]马丹丹.流动的艺人——豫西社会与河洛大鼓[J].文化遗产,2011.
[4]李思佳.河洛大鼓书目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文学院,2012.
作者简介:鲁春锟,女,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