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2020-05-19 15:04李昕竹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元代艺术价值

【摘要】“遗民散文”是出现在宋末元初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主要代表作家有邓牧、戴表元、赵孟頫、谢翱、周密等。本文就遗民散文和诗歌简观其主题特点和思想感情,并较为客观地说明元初遗民散文所处的地位和艺术价值,希望引起方家对元初散文的重视。

【关键词】元代;遗民散文;思想特点;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一、从故国之思到怀乡之愁

“遗民”是指易代造成的历史环境变动下,前朝士人遗在新朝,有着和故国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和记忆,在思想行为上与新朝政权或官方文化有一定疏离乃至抗拒的文化主体。①

元代的文学创作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色彩,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多元化文人群体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宋金遗民。以邓牧、戴表元、赵孟頫等为代表所创作的遗民散文成为元代前期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现象。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不再像宋代那般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给予文人出路,甚至“纲常倒置、斯文扫地”②,使宋末入元的文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他们大多没有机会参与到朝廷核心的管理职位,不受朝廷重视,地位尴尬,所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民间性的文学创作活动上,通过交游、结社唱和、书信往来等方式促进文学活动的繁荣复兴。他们的作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蕴含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国感情表达最为强烈的当属赵孟頫。作为宋代皇室后裔,他十四岁就以父荫补官,虽在宋亡后受到蒙古统治者很高的礼遇,但特殊的身世使他遭到了新朝上上下下的排挤,这也导致他对故国的怀恋难以淡忘,归顺于新主的愧疚也无法平复。如《岳鄂王墓》:“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衣冠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表面以岳鄂王墓的荒凉之景表达对岳飞遭小人陷害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实则是对南宋君臣不顾江山社稷偏安东南以致亡国惨剧的不满,“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这里的字字句句是对前朝的依依不舍,更是对先祖的声声控诉,是何等的悲愤伤婉;《钱塘怀古》中“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千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由景即情,写出朝代更迭,物是人非,自己只能望着湖山江水愁绪万千。

明代田汝成③《西湖游览志馀》称:“戴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一句话道出戴表元的诗文主题。热爱读书、一生吟咏诗文的他,虽在元代被举荐为教授,却时常想念赵宋王朝。最为著名的《感旧歌者》有云:“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诗歌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水光潋滟的船中春景图,惬意美好。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之典,用李龟年比喻主人公。唐人为李龟年的歌唱而落泪,是因为他象征着曾经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已经一去不返,这也恰恰是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景色愈美,心愈凄凉。作者又爱国转向思乡,朝代的更迭卷走曾经人们热爱并为之奉献的宋王朝,只剩下不变的那一片土地。《剡源集·恒庄诗序》中“夫人居土而生,资土而养,其没也藏土以为妇。”写出作者对土地深深的眷恋。

总的来说,以戴表元、赵孟頫等为代表的宋代遗民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诗歌,表达出了深切的爱国之情。但值得反思的是,他们更多只是体验到了亡国的悲愤和被新朝冷落的苦难,但并没有孕育出新的意识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在感慨的同时没能真正推陈出新、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出改变,这一点就不如后来的明代遗民。顾炎武④《日知录》中赫赫有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和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一味爱国的情绪中逐步突出旧观念,反思现状,期待用新思想面对新时代,使家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这样的胸怀和现实精神的确是宋代遗民文人所缺乏的。

二、遗民散(诗)文的地位与艺术价值

元代的遗民散文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有它独特的艺术色彩。虽然未能出现可以与宋代散文大家媲美的遗民作家,但他们的散文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不论是对赵宋王朝的哀悼还是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文体、文风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元初遗民散文的一种共性风格。⑤

在元代前期具有较高地位和艺术价值的首属邓牧。邓牧,字牧心,作为元代著名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学界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反专制思想的形成就是以邓牧为代表,他的“异端”思想长期被世人重视。关于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概可归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他作品中对道教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虽然邓牧自称为“三教外人”,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道教。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他的前半生在对宋朝的黑暗统治中的失望中度过,后半生又在元灭宋这种朝代更迭的动荡之中度过。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使他想要追逐道教主张的逍遥自在和清静无为。在《伯牙琴·见尧赋》中他提到:“昔者芒芴之间,无形之忽化而为有形也,圆而在上者,荡荡乎无涯;方而在下者,广广乎不可围;纷而处乎中者,繇繇乎,淫淫乎,其相携而相持,盖终古而融结,岂随时而变移。瞻四方之無穷,感吾生之有期。”体现出了道家的人生观。

其次是邓牧的作品中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性和民主性。在他著名的政论散文《君道》中,他写道:“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强烈抨击当朝统治者,认为统治者是民主的最大阻碍。在《吏道》中,又把矛头指向了官僚和吏胥,认为“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诛”,强调官僚对社会的危害。

最后是邓牧面对生死淡然自若的态度。《西湖修褉》一文中有 “天运易流,人生有终”“一死一生瞬息间耳”等语。在《鉴湖修褉》他说:“死死生生于天地间,如阅传舍,来者不得不往,往者不得不来,憧憧而未巳也。又安知晋人不复为我辈,我辈不尝为晋人也哉!”由此可见,邓牧对生死早已看破,认为不过是天地之间一种自然规律而已,这当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第二个具有杰出贡献的是戴表元。戴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庆元奉化人。《元史》⑦本传写道:“初,表元闵宋季文章气萎荼而辞骫骳,骳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时四明王应麟、天台舒岳祥并以文学师表一代,表元皆从而受业焉。故其学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洁,化陈腐为神奇,蓄而始发,间事摹画,而隅角不露,施于人者多,尤自秘重,不妄许与。至元、大德间,东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时者,唯表元而已。”由此可见,戴表元提出了多种诗学理论,对后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最重要的理论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他认为“诗则一由性情以生”,“不必皆出于自然”⑧,反对一味追求“真”“自然”,认为应多考虑创作主体的性情,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人本身上来。

当然,除了上述两位作家,元代的遗民作家还创造出大量文学作品,也贡献出许多新思想和文艺理论。前人谓“元无文”⑨,今人也常常忽略元代文章的作用。但元代散文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元文成为空白不仅使元代文学总体出现缺口,而且使中国散文发展史也因为不完全而显得不连贯。因此,我们应当更深入地了解元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遗民散文,还有大量有待发掘的诗文杂剧,去探索元代文章中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为元代文章正名。

注释:

①百度百科,“遗民”定义

②“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倡导“仁、义、礼、智、信”。

③田汝成,字叔禾,别号豫阳,明代文学家。

④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學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⑤参考张梦新:《元代散文简论》,杭州大学学报,1990.

⑥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⑦宋濂:《元史》,中华书局,2016

⑧戴表元:《上人删诗序》,年份不详

⑨引用自明代王世贞的“元无文”说,即否认元代文章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孟頫著,黄天美点校.松雪斋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戴表元.剡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邓牧.伯牙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郭兴良.元代散文综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2(2).

[5]查洪德.谈谈元代散文的评价[J].古典文学知识,1999(2).

[6]刘金柱,王素美.戴表元的诗歌理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8(5).

[7]魏崇武.“宗唐得古”说献疑——兼谈戴表元诗论的特色及地位[J].武汉大学学报,2017(2).

作者简介:李昕竹(1999-),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元代艺术价值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雪霁里的故事》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