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艺术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

2020-05-19 15:04赵焕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艺术类优化措施实践教学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构建社会化的教学体系,切实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搭建一个互动、创新、探索与资源丰富供给的教学平台。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需要不断优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建筑材料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项目代码:2019XYB007)。

一、实践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较为局限

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本校艺术类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念,未能合理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政策制度保障。首先,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在调研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模仿性教学较多,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少;其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论更新不足,没有建立真正的学习主体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学生在实践实训活动中仍然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思维,学生的个人想法与主动性被严重的抑制;第三,实践课程的比例有限,实践项目较少,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丰富的选修课程项目。现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不满足学生的自主成长需要,无法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有效的教学资源供给平台。

(二)师资力量配置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自身还不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没有掌握新时期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教学的能力。首先,高校缺乏创新型的艺术教育教学队伍,未能基于信息化的环境组织优秀艺术教育队伍,无法充分利用微课和慕课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生还未能熟悉实践化教学的氛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较为严肃,未能构建课上课下互动的机制,影响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第三,有些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环境的问题

改良实践环境与条件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完善创新型教育机制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日渐多元化的实践学习需要。虽然有些高校利用教育部的“卓越工程”计划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但是还需要优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构建高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机制,实现社会化艺术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校目前拥有的企业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数量与质量不足,学校缺乏进行持续更新教学设备的经费,因此,无法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一)构建现代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应当优化教育教学活动,解决好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从以往的传承型教学体系向现代化的创新型教学体系转型。首先,进一步优化以往单纯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作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改革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其次,构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优化基础平台课程群,注重引导学生从“专一”学习向“博学”方向发展,不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还要优化选课体系,丰富课程活动项目,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优化实践教学团队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还要合理地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实现学习者与他人的有效合作。首先,应当提升教师的大局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绩效与团队教学的整体效率;其次,优化团队教学的目标,提高团队教学的整体能力,组建一支基于信息技术面向微课与慕课环境的实践化教学团队。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内容,采用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第三,组建学生参与艺术创新实践活动团队,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给学生营造便于交流的教学氛围,并且激励学生团队进行艺术实践创作,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应当在组建学生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团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进行理论支持、校外实习也可以给予必要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化的创新教育的方向进行改革,重视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考试改革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学习活动。首先,消除以往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笔试考核的弊端,优化学生单纯进行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教学模式,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其次,转型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重视优化考试的目标和方法,重点采用实践成果考核与学习成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增加面试与模拟情境性考试的环节;第三,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多方面鼓励学生稳步成长,并且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标。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艺术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采用动态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允许学生自由选课,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各种课程;其次,开辟跨学科教学的空间,倡导学生积极的申报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与动力;第三,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机制,充分梳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成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學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年度实践教学的计划,丰富实践教学的任务项目,从而达到有效调配教学资源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的条件设施

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优化资产的配置,强调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软硬件水平。首先,应当申请教育基金不断优化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设备,形成教育设备更新的五年规划,明确制度教育设备更新任务,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设备的不断更新;其次,成立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心,对大学生艺术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学生、教师、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现有技术设备的价值;第三,进一步组织开展实践性的校园艺术活动,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艺术实践项目,为艺术实践教学与社会项目承接提供必要的经费与设施设备支持。

(三)渗透素质教育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教学新要求结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升艺术类学生实践创新的综合能力。首先,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开设交叉型的专业课程项目,能够基于时代背景开展具有实践性、探索型、互动型的课程,注重运用边缘学科课程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例如,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开展展览创意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展示设计》课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广告策划知识,同时又能够基于专业知识开展空间设计活动;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作为对学生全面成长服务,可以围绕着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对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发挥各种人文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在培养稀缺人才的理念下开设指向专业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程,运用课题制、项目制等开展一些学生动手参与的课程,围绕着项目作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四)构建社会化教学体系

为了给艺术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空间,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主创新意识,主动学习运用艺术专业知识,还要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首先,应当依托优质企业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缩短学生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在创新创业性质的实践岗位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次,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校内实践教学与艺術领域前沿看齐。可以组织一些有职业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展示展览活动,或者举办一些大学生艺术作品的拍卖会、展会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作品展示,尝试加强校园艺术创作与社会的广泛交流;第三,还要引入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训机会,促进学生主动融入到社会化教学活动体系当中。

四、结论

当下对艺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当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着力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构建特色化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体系。高校应当做到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与考评体系方面进行改革,组建优质的艺术教育团队,从而培养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构建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创新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14.

[2]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100-103.

[3]郑钰莹,王辉,李友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164-165.

作者简介:赵焕宇(1981-),男,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艺术学院硕士,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间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类优化措施实践教学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