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三个维度

2020-05-19 15:29程伟于冬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程伟 于冬冬

摘   要课程设计、课程整合、课程规划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三个维度。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就要对其进行课程化设计——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从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来看,应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从学校课程建设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呼唤学校整体的、宏观的课程规划,并且综合实践活动应融入学校的课程规划之中。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设计  课程整合  课程规划

教育部在2017年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在这一文件的影响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少学校纷纷开展了研学旅行、户外拓展、小队活动、公益活动、场馆教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综合实践活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形式化、盲目性、随意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高质量开展。深入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出现问题的原因、探寻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策略成为近一段时期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力图从课程设计、课程整合、课程规划三个方面剖析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才能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设计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一表述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一样,同属于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性质定位。既然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那么它就应该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并进行课程化设计。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观点,在制订任何课程或者教学计划时必须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出发[2]。因此,在设计、规划、编制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从课程的四要素出发,缺一不可。

1.明确、清晰的目标

就綜合实践活动而言,课程目标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学情分析和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做好学情分析,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学校对一定范围内的学生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内心诉求以及学生在当前阶段所遭遇的问题、困惑及需要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图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国家针对每一门学科都制定了非常详实、细致、科学的课程标准,既有学科的总目标,更涉及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它是学科课程目标设定的主要来源。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像学科课程那样完整细致、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教育部门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结合各自地方实际,细化并分解每一阶段不同方面的具体目标。

2.与目标一致的内容

学校应依据已经确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学生学习经验的习得是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表现。为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经验体现出了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水平,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出发,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课程内容。其二,课程内容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源自真实生活的内容才能触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况,引发情感的共鸣进而有助于达成课程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区域位置、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生成课程内容,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丰富并提升学生的学习经验。在现实操作中,有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存在内容重复、甚至千校一面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其三,覆盖学生的全部生活。从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课程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还要关注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从教育的不同空间而言,课程内容不仅关注学校,更要关注家庭与社会,实现空间的扩展。

3.有助于内容展开的课程实施

在确定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课程实施问题。一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师在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二是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切身体会活动的过程,增强活动体验,在不断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注意活动的开放与生成。尽管综合实践活动有明确的目标以及与目标一致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途径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打破原有的预设生成新的内容,这些生成的内容更会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和亮点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不断调整活动的进程、方式,促使活动进一步深化。

4.基于目标的评价

评价是检测目标实现的程度,是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评价的主体来看,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应结合起来。学生自我评价是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自我反思中学生可以总结参与此次活动的得与失,进而明确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参与后续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作为评价者应立足于学生的原有基础,综合、全面的判断学生在活动的行为变化,给予学生准确、恰当的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注重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程度、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方面。从评价时机来看,应将过程中评价和活动后评价结合起来。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活动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配合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活动后评价注重活动取得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从评价方式来看,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打破以量化评价为主的学科课程评价方式,采用更多的以展示型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为主的质性评价方式,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之后的各方面变化。

明确清晰的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与目标一致性的课程内容和实施途径保证目标的贯彻和落实,基于目标的评价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意味着它与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密切相连,在这一意义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通过每周固定的1~2课时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须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1.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就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学段内的系统、整体设计,从而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盲目、无序与重复。学科内整合要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所谓纵向衔接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研制要体现阶段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实现递进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按照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划分的,而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乃至各个学期所要达到目标并未涉及,这就需要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对《纲要》的目标进行具体化分解。这就要求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与特征研制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包含自上而下的三部分:一是某一学段的课程纲要,它主要从宏观层面为学生经过这一学段的课程学习所达到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做出规定;二是学年或学期课程纲要,它是学段课程纲要的细化,从中观层面为学生经过一学期或学年的课程学习所达到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的规定;三是每次活动课程纲要,它是学年或学期课程纲要的进一步细化,从微观层面为学生参与每次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做出规定。不论是宏观层面的学段课程纲要、中观的学年或学期课程纲要还是微观的每次活动的课程纲要都必须包含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而且如前所述,要保证这些要素内在的一致性。所谓横向衔接是指各课程纲要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课程纲要的设计。

学科内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式,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部各阶段课程的系统整体梳理为跨学科整合与超学科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有内在联系的学科进行合并、归纳,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重组,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探索。这也是目前中小学课程整合实践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做法。在跨学科整合中,主题课程是不少学校进行课程整合的实际举措。比如,清华附小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学科分类整合成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语言与人文、体育与健康、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然后,全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之间以“戏剧”为跨学科整合的最佳主题,每个年级在每个学科都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五大领域各负其责,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3]。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而言,跨学科整合也可采用主题课程的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国家课程还有法制教育、少先队活动等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寻找共通的活动主题。主题的来源可以是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可以是学生正在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也可以是学校教师的特长等等。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整合相近学科的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学生通过这一主题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这就打破了分科教学的界限。然后,根据重新设计的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3.超学科整合

超学科整合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与困惑组织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超学科整合是课程整合的高级形式,在超学科整合视野下,学科的痕迹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紧密围绕学生生活情境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主题课程。在超学科整合下的主题课程与跨学科整合的主题课程有不同之处,在跨学课整合中的主题课程仍然保留有学科的痕迹甚至只是部分学科(比如综合实践活动、品德课等)的整合,而在超学科整合中的主题课程则没有了学科的痕迹且是全学科的整合。在主题课程确立后,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需求,确定学生在经过这一主题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内容、实施与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其活动性、综合性等典型的活动课程特征,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时也相对容易。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展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由学科内整合走向跨学科整合,最终实现超学科整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课程规划

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仅仅具备课程四要素是不够的,因为具备四要素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是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内部系统和结构的完整性而没有与外部的特别是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相结合。于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整体的课程建设也可能处于貌合神离之中。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步调一致、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呼唤学校整体的、宏观的课程规划。

1.明确学校发展愿景

游离于学校课程规划之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即使具备了课程的基本要素也难免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难以真正取得良好的成效,给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学校课程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校的发展愿景,这实际上是回答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课程规划的起点,也是核心和灵魂,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其他一切工作究竟要走向何方。作为学校,应该明确自身所处的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学校的历史与传统、学生需求、社会资源、家长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上述这些学校的基础条件是构建学校发展愿景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这些基础条件,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广泛向教师、家长、学生征求意见,提炼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學生自身的期待。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结合,综合归纳出学生在学校经过学习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品格。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建立在学校历史、学生基础、家庭条件、生活资源基础之上的学校发展愿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2.立体的、系统的学校课程方案

在明确了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这就需要学校自上而下构建起立体的、系统的学校课程方案。学校课程方案自上而下包含三个方面:宏观层面的学校课程规划、中观层面的学年或学期课程纲要、微观层面的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或者每一次活动的设计[4]。宏观层面的学校课程规划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愿景提出学生应具备的素养、能力与品格来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国家课程的要求,融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此,宏观层面的学校课程规划具有整体性、全局性、指引性,立足发展的视角系统设计和规划了学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课程情况。中观层面的学年或学期课程纲要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学习的内容、需要的课程资源、采用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的方式等。在学校课程方案中,学期或学年课程纲是沟通宏观层面的学校课程方案与微观层面的单元、课时、活动设计的桥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微观层面的课程或活动设计是教师依据学期或学年课程纲要针对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次活动,进行专业的设计。

3.融入学校课程规划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学校的整体而存在,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首先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进行解读与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往往是高度概括与浓缩的话语,简明扼要地回答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高大上的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操作要求对其进行层层分解,分别从内涵和外延入手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在对学校愿景进行解读与分解之后,对照综合实践活动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制定出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目标,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国家要求与学校、学情实现校本化的过程。在制定综合实际活动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无法达到的,否则就会出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目标的冲突,造成内容的重复,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学校课程规划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水平。同一目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要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方式。

具备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要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学校课程规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三个维度。理解了这三个层面,有助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

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2017-10-17.

[2]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 窦桂梅,柳海民.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4] 张菊荣,周建国.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学校如何发展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程伟(1988-),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于冬冬(198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