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军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历史问题,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创设情境法。初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多数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的、经验型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尚在形成和发展中。教师应创设具体历史情境,适时点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笔者在执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为让学生自主探究革命爆发的原因,先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片段,要求学生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探寻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有的学生指出:“法国波旁王朝避开三级会议征收税收,而天灾导致农业歉收,税收之重超出了人民所能承受的限度。”有的学生发现:“第一、第二等级不用交税,他们有特权,而第三等级没有权利却要承担交税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学生补充:“对外战争掏空法国的国库也是重要原因。”还有的学生强调:“因为天灾,农业歉收,1789年面包的价格成为18世纪最贵的一年,市民几乎要用尽收入才能吃饱肚子。”……通过视频所展示的情境,学生对法国的等级制度以及革命爆发前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史料研习法。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教学中运用课文前设的“导言”、课文旁设的“相关史事”“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文后设的“课后活动”等栏目及大量插图中的史料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时,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9页的两幅图片,并說出其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研读图片,提炼出如下历史信息:《说唱俑》展示了汉代雕塑艺术高超以及当时文化生活的活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兴。《陶院落》中,庭院深邃,楼台重叠错落,外有高墙,边有角楼,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亡。
任务驱动法。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与文本对话,能促使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起自己的认知。教学《美国南北战争》前,笔者先让学生思考:1.你知道哪些关于林肯的事情?2.你知道美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黑人名人?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完成如下任务:1.你觉得“南北战争”指的是什么?2.它发生的背景是什么?3.你觉得林肯是个怎样的人?4.你觉得《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意义是什么?5.阅读课文以后,请把你仍然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并尝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解决你的困惑。
为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师首先要深化育人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要应用网络不断学习历史知识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熊绎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