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歆颖 申旭旗 杨 仙 叶 余志平 包海燕 李志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病变或外伤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等,严重影响飞行安全[1]。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治疗方法,可通过充分休息、牵引、康复理疗等综合治疗,改善局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椎间盘内压力,缓解腰痛等症状,但对腰背肌群肌力影响较小[2]。腰背肌群负责腰椎负重及减震、维持腰椎稳定性,是运动的重要生理基础,临床加强腰背肌锻炼在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3]。为此,本研究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疗养员中采取腰背肌功能锻炼联合康复理疗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疗养员,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研究组36例。对照组女17例,男20例;病变椎体为L3-4段5例,L4-5段19例,L5-S1段13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6.69±6.25)岁;病程2~16个月,平均病程(7.64±1.92)个月。研究组女17例,男19例;病变椎体为L3-4段4例,L4-5段18例,L5-S1段14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6.64±6.29)岁;病程2~17个月,平均病程(7.68±1.8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常见病康复诊疗规范》[4]中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标准;初次发病;无椎管狭窄;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腰部疾病者或先天脊柱畸形者;具有手术指征或腰部手术史者;伴有心脑等脏腑功能病变或凝血、免疫障碍者;伴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康复理疗治疗。①牵引治疗:每天床边胸廓-骨盆对抗牵引治疗1次,初次牵引力为15 kg左右,25~30 min/次,之后根据疗养员疼痛耐受情况、身体状况适当提高牵引力,但不超过疗养员体质量60%。②微波理疗:选用马鞍形理疗辐射器,将辐射发射面对准腰椎病变处进行辐射,剂量从无热量至温热量过渡,15 min/次,1次/d。③中频电疗法:采用中频电子脉冲理疗仪,将电极贴放于腰痛处,以调频幅强度为100 Hz,并根据疗养员耐受调整,20 min/次,1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①飞燕式锻炼:指导患者行俯卧位,以腹部为支点,双臂分别于身体两侧平放,身体与头部尽量上抬,同时双下肢尽量向下伸展,保持5~10 s,每次结束休息1~2 s,5~10次/组,2组/d。②五点支撑锻炼:行仰卧位,以双足、双肩、头为支点,最大限度挺背,使大小腿、背部等尽可能离开床面,维持5~10 s,慢起慢落,5~10次/组,2组/d。持续2周为1个疗程,两组持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变化情况。①采用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在疗养员生理指标较为稳定情况下,以60°/s角速度测定患者腰背屈伸峰力矩,计算腰背屈伸比。②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采用标尺量化评估疼痛程度,标尺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和10,评分越高则疼痛越重。③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6],从临床体征、主观症状、膀胱功能、日常活动受限程度等方面评估腰椎功能,总分范围0~29分,分数低则代表功能障碍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比较(表1) 两组治疗前腰背伸峰力矩、腰背屈伸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腰背伸峰力矩高于对照组,腰背屈伸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腰椎功能比较(表2)两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腰背伸峰力矩/Nm 腰背屈伸比/%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37 69.76±7.35 79.45±7.72 5.490 <0.05 84.62±8.75 78.25±8.02 3.265 <0.05研究组 36 69.52±7.49 86.81±8.26 9.304 <0.05 84.89±8.53 72.42±7.66 6.526 <0.05 t值 0.138 3.934 0.134 3.17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腰椎功能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腰椎功能比较(±s) 单位:分
JO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37 6.98±1.33 3.31±0.92 13.804 <0.05 13.33±1.95 19.37±2.11 12.788 <0.05研究组 36 7.03±1.27 2.59±0.86 17.369 <0.05 13.27±1.98 22.45±2.23 18.470 <0.05 t值 0.164 3.452 0.130 6.064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VAS评分
腰间盘突出与退行性改变、腰骶先天异常、外力损伤等相关,髓核的退变易引起椎节失稳,腰骶先天异常会降低腰椎承受的应力,长期外力损伤更会加重病变程度,在以上因素作用下,易致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压迫刺激相邻脊神经根,引起病变椎间盘附近软组织水肿、充血,并释放化学性、炎性致痛物质,产生无菌性炎症[7]。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是椎间盘突出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严重者,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非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常规治疗方式包括牵引治疗、微波理疗、中频电疗法等多种疗法,其中牵引治疗能够减少椎间盘内压,促使突出椎间盘回纳,减轻神经压迫,缓解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微波理疗、中频电疗法等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改善肌肉痉挛,加速水肿消散及炎性物质、致痛物质排出,减轻腰痛程度[8]。但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后多伴有肌力下降,且因疼痛限制及避免活动时刺激神经、软组织,临床多建议患者尽可能减少运动,进一步导致腰背肌肉功能下降,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改变,影响腰椎外在动力性稳定,增加复发风险[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表明腰背肌功能锻炼联合康复理疗治疗腰椎间盘效果更佳,能够促进疗养员腰痛缓解,恢复腰椎功能。本研究在康复理疗基础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能够进一步改善肌肉组织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损伤修复,并且能够增强腰背肌群力量,恢复腰椎力学结构及生理曲度,保持腰椎稳定,加快腰椎功能恢复[10]。另外,本研究采取飞燕式及五点支持式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无纵向压力,可在充分锻炼肌肉功能的同时避免造成神经及软组织刺激,患者耐受性好,且方法简便易学,利于持续坚持,进而降低远期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疗养员中采取腰背肌功能锻炼联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促进腰部疼痛缓解,加速腰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