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依芸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力量,成为国内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肩负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辩论训练工作的展开有助于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思辨论证的发展,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为例,探究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辩论训练的现状,分析民办高校辩论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训练过程中学生思辨意识提升的具体策略。开展好高校辩论训练工作,拓展大学生思维视角,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辩论训练
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拥有有限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将其良好的输出,则根本无法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而辩论训练无疑在开拓学生思维,优化语言表达,增强团队合作上都具有推动作用。因而民办高校就如何把握时代的机遇,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进大学生辩论训练活动,提升人才培养的多元性,为社会输送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肩负着使命感与紧迫性。
一、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辩论训练的作用
(一)提升班级凝聚力
现今国际华语辩论比赛中无论是何种赛制,都需要一方团队的整体配合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却无法使局面力挽狂澜。团队合作在辩论训练中至关重要,每个辩方小组成员在互相探讨、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后才能找出有力论点。辩论拉近班级学生的距离,促进师生交流,也增加班级向心力。
(二)培养语言表达力
辩论训练给高校学生提供课堂外交流平台,在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后,多数学生能更自信的抒发自身观点。通过训练使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表达权,并成体系的传达,提升口才与演讲能力。
(三)拓展思维辨析力
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盲目机械地输入知识,思维逐渐固化、同质化。辩论训练激发高校学生主动性,客观理性多角度剖析问题,包容不同的声音,有效地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民办高校学生辩论训练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辩论训练兴趣不高
在辩论训练的前期学习过程中,无法看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使学生信心降低。同时初期以辩论赛制的考核方式,未获胜一方成员辩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挫折感也倍增。加上部分学生平时课程紧张,对于辩论训练这门额外的全校性活动常常应付了事,当做一项“任务”完成,参与度不积极。
(二)学生知识储备贫乏
辩论所涉及的领域知识范围广泛,在破题前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去理解辩题。没有足够的学识积累可能导致思维定势,辩论视角狭隘。与此同时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时常遇到想说的话到嘴边,却不知如何正式表达,想形容一件事物,却重复多次引用同一词句,这也是学生阅读量不足的表现。
(三)内在逻辑联系缺失
学生破题时习惯根据辩题提观点,再围绕论点找支撑的论据,便是辩论前所有的准备。但只是一味论点的堆砌,无法梳理各要点的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也就无法总结归纳,找出有力的中心思想,最后的陈词论证便做不到价值观的升华,辩论也上不了水平。
三、基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辩论训练策略
(一)增加趣味性
常规化的辩论训练易消磨学生初期的学习积极性,按部就班的训练流程也固化了学生思维活跃度。如何使辯论训练推陈出新富有趣味,在程序上在内容上都需实时改善。不压抑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机会,自辩环节中若一方队员间默契度不高则出现个别同学无法发言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失去发言的信心。在前期训练中应取消以赛促训的固定模式,增加演讲表达等多样化训练模式,促进学生交流观点。同时制定贴合校园实际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的辩题,激发学生参与度及讨论度,提升过程与内容的趣味性。
(二)丰富知识性
辩论前期准备的资料不是一天而成,同样基础知识的累积也不是一蹴而就。辩论过程中虽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常用技巧,若无实打实的子弹装备,一身技术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在辩论之外需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阅读经典的习惯。学校把经典融入于学生生活之中,营造着阅读经典的氛围。教室的一角布置着读书角、经典阅读的观后感分享、每学期上交阅读心得,督促学生扩展阅读量。
(三)提升逻辑性
在开始阶段如果把逻辑从辩论中抽离出来单独训练,则使学生因太过抽象而无法接受,更加剧了辩论的抵触心理。需引导学生针对各自的观点进行梳理,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介绍论点并鼓励他们在解题时互相交流找出切入点。以循序渐进的模式逐步增加辩论过程中涉及的逻辑问题探讨,对无效式逻辑的诡辩进行推翻。采用只表扬不批评教学方式,多给予他们相应的认同和赞扬,深入浅出地引导他们,提升语感的敏锐度从而及时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提出质询。
毋庸置疑,辩论训练在高校学生中的推广尤为重要,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语言表达、人际沟通、思辨能力以及推动良好校园学习风气上都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奠定有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