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09)
学术评价是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学术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是学术评价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4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向第4个阶段的过渡时期。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出现诸多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基于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方针,自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的规章制度,旨在明确科研目的、规范科研过程、激励科研热情,确保科研活动有序进行。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调整以顺应社会需求。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我国大学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在掌握以往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学术发展情况,为制定更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提供帮助。
本文以CNKI作为数据来源,时间跨度不限,检索时间为2019年6月20日。检索主题“学术评价体系”,来源类别“核心期刊、CSSCI”,删除会议通知、主题不符等杂乱信息,最终得到有效记录368条。
CiteSpace是一种能够可视化展示学科的发展新趋势与新动态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作者、学科、机构、关键词等多方面的整理分析,以了解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整体发展脉络,并掌握当前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帮助了解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整体关注度变化,有助于分析未来的变化趋势。基于图1的文献统计,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研究关注度可分为3个阶段,1999—2004年为发展初期,年度发文量较少,最多年发文量6篇。此时,国际上基于引文分析的方式刚引入我国,我国的科研评价方法还未能完全融入,只有少数学者开始初步研究。2005—2015年为快速发展时期,期间出现下降的波动,但是整体基本呈现快速增长,年发文量由2005年的6篇发展到2016年的46篇。在此期间,学术评价方法得到极大推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得到管理层重视,从而引起我国各领域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发文量极速上升。2016年至今发文量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新型学术评价方法在学术领域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而且各种弊端逐渐出现,部分科研人员对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质疑,不再一味追求对学术评价体系的解析,相关的研究热度逐渐降低。
图1 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分布
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科研合作行为愈加频繁,作者合作关系的探讨,是从微观科研合作层面揭示学术评价体系主题的研究现状。通过CiteSpace生成作者合作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为作者,节点的大小表示发文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存在合作,连线的粗细表示合作的强度。
核心作者是推动学科创新与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统计368篇论文的所有作者,共得到585位,网络的合作密度为0.003,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极少。叶继元的相关发文最多,共8篇。根据普莱斯定律,该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为8篇,那么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最低为6篇,具体有叶继元和朱剑两位学者。叶继元关于学术评价体系的文章是最早发表于2007年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评价的调查分析》,之后又发表多篇相关文献,探讨了构建人文社科领域学术评价体系的可能性、学术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学术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图书评价方法,以及针对我国当前科研评价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经过多年的连续性关注可以发现,叶继元对于我国学术评价体系各环节的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
机构合作关系的探讨,是从中观层面揭示学术评价体系领域的研究现状。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的机构分布可视化如图3所示,共有417个节点,194条边。节点为机构,网络密度为0.002,表明机构合作网络整体合作度极低,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机构间的合作密切度很低,多是区域内相关机构间的合作。例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分别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进行合作;天津财经大学分别与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进行合作;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三者间相互合作等。
(2)该研究领域中,发文最多的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共15篇。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资料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并列第二,分别发文6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位居第三,发文5篇。
图2 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的作者分布
图2 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的作者分布
(3)研究机构多集中在高校的不同职能部门。统计368篇论文共得到417所机构,高校的院系发表论文147篇,期刊编辑部或期刊杂志社发表论文101篇,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研究型机构发表论文96篇,图书馆、资料室等文献管理部门发表论文52篇,另有一些人事处等行政性部门。
关键词是具有关键指示性的词汇,能够有效揭示语句的重要含义。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揭示一段时期内某学科领域的集中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功能,绘制学术评价体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对网络进行主题聚类分析,网络的模块化评价指标Q=0.454。模块化指标越大越好,当Q>0.3即可认为划分的聚类效果是显著的。因而,该可视化图的聚类效果明显,参考价值高。
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统计,有助于掌握该学科领域的主题分布,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关联信息。根据关键词的引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统计,频次在10以上的关键词共7个,说明该领域研究的主题广泛不集中。将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7个主题聚类,分别代表了学术评价体系领域的7个研究热点:
(1)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往往涉及学术资源的配置。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有效进行学术评价而服务的,反过来,学术评价是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指导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贯穿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的整个过程。
(2)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一种经典的定性学术评价方法。虽然该方法在我国受到人情社会的影响,评议结果难免引起质疑,但是,从满足科研评价实际需求上讲,同行评议仍是目前科学界学术交流最可行的质量控制手段,也是评价实践首选的量度工具[1]。
(3)期刊评价。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期刊评价是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核心期刊”概念的提出,进一步简化了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成为当今大数据时代一种高效的科研成果质量评价手段,明显提高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实施效率。
(4)学术出版。学术出版通过思想传播、文明传承、资政育人,集中展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2]。但是,我国学术出版在当今复杂的出版环境和科研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学术出版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科研成果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建立规范化的学术出版机制是保证学术成果有效传播的当务之急。
(5)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构成的群体。美国、英国等教育强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主要依托于自律的学术共同体,团体成员既有学术的专业性,又有成员自身的约束性,能够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保证学术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组建科学公正的学术共同体。
(6)高校。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场地,不仅积聚了大批科研人员,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地,学术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成果,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必然需要围绕高校开展。
(7)教学学术。教学学术是“教师以本学科的认识论为基础,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将研究结果公开,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接受同行评价并能够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3]。教学学术的本质就是教师对科研成果的积极传播,这也是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事业的良好发展。
基于关键词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的timezone时序化分析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研究前沿变化情况,并对各年份引用较高的关键词按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量的高频词主要集中在2001—2009年,代表词主要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同行评议等,说明我国学者开始从评价方法、学科领域、评价客体、评价目的等多角度探索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2010—2015年,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有所下降,学者关于学术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加注重实践效果分析,如“效用评价”“学术质量”;学术评价体系的学科区分意识增强,如“社会科学”“人文”。2016—2018年没有高频的关键词,但是出现许多新颖的关键词,在“大数据”“学科建设”等“学术环境”下,倡导科研人员紧跟时代脚步,努力培养“创新意识”“时代意识”“领域研究意识”等,提升“学术影响力”。
本文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及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的大学学术评价体系发展过程,从发文量、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进行多角度的可视化分析。梳理整个发展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学术评价与国际逐渐接轨,学术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经历了极少学者关注的探索初期、各学科领域高度关注的中期、热度回落的现阶段,符合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现阶段的热度回落更进一步表明我国学者已经开始探究学术评价体系的本质,更加关注学术的自身价值,逐渐回归学术本真。
(2)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热点主题,涉及学术评价的各大重要因素,诸如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目的等,并深入探讨了学术评价的本质。总体而言,只有当所有参与者保持较高的学术素养,才能够确保科研活动高效持续进行。
(3)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前沿研究中,开始注重以时代特点为基础,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的理论性研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吸取新时代所赋予的新思想、新理念,国家与学术界共同探讨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前景,积极将学术研究转换到社会需求中,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通过梳理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脉络,对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发展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并对当前的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以学术研究的初心,结合我国新时代的新思想、新需求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努力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评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