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雯慧
(郑州工商学院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1400)
隐性肥胖是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但是体脂肪率(percentage of body fat,BF%)却偏高个体[1]。隐性肥胖会导致人体健康机能下降,也是决定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早期重要因素。女大学生群体常常采用不科学的节制饮食,滥用减肥药物,而不太重视体育锻炼的减肥效果,造成该群体是隐性肥胖的高发人群。有研究表明人体的骨密度与体脂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去脂体重呈正相关关系[2],同时提高女性大学生的峰值骨量对于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很多运动项目都能够改善人体体成分和提高其骨密度[3],但是有关体育舞蹈的健康促进作用的报道并不多。基于此,本文研究体育舞蹈训练对于隐性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以便为运动生理学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实践支撑。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共招募受试者共计158人,全部为郑州工商学院非体育专业的大二汉族成年女生,平均年龄为(19.17±0.52)岁。根据中国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正常值参考标准和相关文献资料[4],将18.5 kg/m2≤BMI≤23.9 kg/m2且BF%≥30%的受试者确定为隐性肥胖,共计37人。因此本研究的试验对象为37名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研究对象为试验对象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相关指标。本试验符合伦理学相关要求,并且获得了郑州工商学院学术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试验对象实施18周的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内容主要为华尔兹,每周教学1次,时间为90 min,课外训练2次,每次60 min,隔天进行,周末不训练。试验对象的运动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150次以上。无论教学还是训练,都在体育舞蹈教师的严密指导下进行。采用电子身高体重计对试验对象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根据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计算出每位试验对象的BMI。采用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DBA-55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试验对象身体成分进行测量,主要提取试验对象的腰臀比数据,以及脂肪、蛋白质和肌肉含量数据,再根据试验对象体重,转换成脂肪百分数、蛋白质百分数和肌肉百分数。再根据肥胖度=[(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其中体重的单位为kg,而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计算出试验对象的肥胖度数据。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digy Advance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程序对试验对象的左右前臂骨、第二腰椎、第三腰椎、第四腰椎、左右侧髋骨、股骨和跟骨的相关具体部位进行骨密度测量。具体测量部位为桡骨中段、腰椎椎体、髋骨的上下左右侧,股骨中段和跟骨结节。在忽略侧别和不同部位的情况下,根据所测量出的骨密度数据计算出观察指标的整体平均骨密度。试验测量在第一周前和18周末各进行1次。主要观察指标有两类(1)身体成分指标:BMI、脂肪百分数、蛋白质百分数、肌肉百分数、腰臀比和肥胖度;(2)骨密度指标:前臂骨、第二腰椎、第三腰椎、第四腰椎、髋骨、股骨和跟骨的骨密度(g/cm2)。
与试验前比较,18周体育舞蹈训练后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BMI、腰臀比、肥胖度、体脂肪率明显降低(P<0.05 或P<0.01),蛋白质百分数和肌肉百分数明显升高(P<0.01,表1)。结果还发现,与试验前比较,18周体育舞蹈训练后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第三腰椎、第四腰椎、髋骨、股骨和跟骨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 或P<0.01),但是前臂骨和第二腰椎骨密度升高不明显(P>0.05,表2)。
Tab. 1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n=37)
BMI: Body mass index; WHR : Waist hip ratio
*P<0.05,**P<0.01vsbefore experiment
Tab. 2 Comparis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g/cm2)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n=37)
BMD: Bone mineral density; L2: The second lumbar; L3: The third lumbar; L4: The fourth lumbar
*P<0.05,**P<0.01vsbefore experiment
人体的体成分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遗传、内分泌和饮食习惯等[5,6]。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体育运动对人体体成分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此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虽然不同的运动对体成分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体育运动改善体成分受到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氧运动项目在改善体成分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7]。而从能量供应的角度来说,体育舞蹈就是一项有氧运动[8],因此在理论上来说它对改善体成分有着积极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体育舞蹈训练能够减少身体中的脂肪含量,降低向心性肥胖,进而降低体重和肥胖度。原因可能如下:(1)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有氧运动,能够促使体内脂肪的充分氧化分解;(2)试验方案中运动时间和频率以及运动强度的设置符合减肥运动处方的特点[9]。结果还显示体育舞蹈训练能够提高隐性肥胖女大学生体内肌肉和蛋白质含量,这和体育舞蹈的运动技术特点有关。因为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肌肉共同参与的复杂运动,同时在动听的音乐背景下人体的神经系统也比较兴奋,这样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参与的运动单位大而且多,肌纤维得到充分的牵拉刺激后就会出现增多增粗,从而使人体肌肉和蛋白质含量得以提高,人体的机能得到改善,体质健康程度也得到进一步增强。马涛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0,11]。因此体育舞蹈训练能够改善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成分,这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骨密度,这不仅在宏观的理论探讨上具有应然性,而且在具体实验中也存在实然性。目前体育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在以下三点上基本已经形成共识。(1)体育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效果与运动类型有关,也就是不同运动类型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Gómez-Cabello对2011年8月前MEDLIN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类型的体育运动都对骨密度有着良好的作用[12]。比如Russo[13]对绝经女性进行高频振动训练,结果发现在运动组与对照组之间肌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密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国内的许多研究大多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而且研究结果都表明这些运动项目能够显著性地提高参与人群的骨密度[14-16]。(2)运动强度对骨密度的影响至关重要,运动强度过高不仅不会提高人体骨密度,而且还会造成骨密度降低,只有适宜运动强度才能有效提高人体的骨密度。章晓霜等研究发现小负荷组与中等负荷组小鼠的骨量显著增加(P<0.05),且中等负荷组的增加量大于小负荷组,而大强度负荷组骨量没有显著性增加(P>0.05)[17]。长期运动不足或者制动同样会造成骨密度的降低,进而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发生[18]。(3)体育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积累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强度有关。比如沈华研究认为,骨的重建至少需要持续4~6个月,运动干预引起的骨密度显著性增加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2]。还有朱欢等研究认为延长运动干预时间以及完善运动负荷结构会对骨骼形成较为有效的刺激,这样会提高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效果[19],因此在考虑体育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上必须兼顾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每次运动时间以及运动干预时间等诸多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前臂骨和第二腰椎外,第三腰椎、第四腰椎、髋骨、股骨和跟骨骨密度试验后均出现显著性增加。究其原因可能如下:(1)与体育舞蹈的运动技术特点有关。体育舞蹈主要通过腰部的旋转运动带动下肢做出各种姿势动作,第二腰椎和上肢负荷小,尚未达到骨骼所受机械应力刺激的强度阈值,因此骨密度增加不明显。(2)与隐性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中的肌肉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有关。David等的研究表明体内肌肉和蛋白质含量与骨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20]。这在理论上也能解释的通,因为体内肌肉和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预示着骨骼肌更加发达,对于骨骼的牵拉刺激作用也会增强,这都有利于骨密度的增加。本研究4个半月的体育舞蹈训练就会引起大部分观察指标骨密度的显著性增加,这与沈华等认为的至少一年时间相比缩短了很多,这可能与体育舞蹈采用运动强度偏高有关,因为150次以上的平均心率属于中等强度以上运动,这也揭示由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因素构建的适宜的运动负荷结构对提高运动人体骨密度具有重要性。
总之,18周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改善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成分,增加其骨密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舞蹈运动值得在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对提高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质水平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开展这项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运动负荷结构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兼顾体育舞蹈训练干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