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概念本质 感悟模型思想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5-18 13:34:56福建省平潭县城北小学林丽玲
青年心理 2020年34期
关键词:小李路程概念

福建省平潭县城北小学 林丽玲

第一学段的教材对这方面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所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行程问题并不陌生,他们在原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优势。

为了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我研究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处理有所差异,主要分成两类。一是把它放在乘法运算单元进行教学,归结为乘法模型,即“速度×时间=路程”(如人教版、苏教版)。二是把它放在除法运算单元进行教学,归结为“除法模型”,即“速度=路程÷时间”(如北师大版)。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人教版教材对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概念的引入上采用比较直白的形式进行陈述,而更加侧重的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出数量关系。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相对于“单价”这个概念而言,学生理解起来更为抽象。生活中学生虽然经常接触“速度”这个词,但对于“速度”的数学内涵、本质属性并不是很清楚。如果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引入,学生对速度本质含义的理解难免会“半生不熟”,并且难以激发学习的热情。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程度的,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可以通过比较。比较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相同的时间,看哪个物体行得远。二是相同的路程,看哪个物体用的时间短。

基于以上思考,本节课教学试图立足模型思想,关注速度概念的本质,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感悟模型化的数学思想。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关注概念本质,感悟模型思想呢?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设置关键问题,引发深度思考

新课伊始,我从《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这是学生熟悉的且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支撑所进行的比较,目的是为新课学习埋下伏笔。接着呈现数学信息(见表一):比一比哪只兔子跑得快?

表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样不仅认识了路程和时间,而且体会到路程一样的时候,可以直接比时间,时间越少跑得就越快;当时间相同时,可以直接比路程,路程越多跑得就快,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在这两个比较活动中,学生初步积累了“比较谁更快”的经验——一个量相同时直接比较另一个量,形成了感性认识。接下来,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谁更快?这时,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显然不能直接比较,需要把问题进一步转化,把其中一个量变成相同的量后再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解决,即用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来比较谁更快,速度概念也就自然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准确把握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比较“哪只兔子跑得快”这个问题情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感受到速度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模型建立做了较好的铺垫。这样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特殊逐步过渡到一般,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帮助学生建模。

二、提炼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数学模型,感受模型存在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捕捉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快慢的一般办法,即比较“1 秒跑的路程”,然后,结合算式和数据提炼出数学模型“速度=路程÷时间”,明确比较“1 秒跑的路程”就是比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从数据间的关系提升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模型存在意义的感悟。继而通过声音、光、风、动车、猎豹和乌龟的速度信息,拓展了单位时间的外延,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内涵,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速度存在的意义。

接着教师利用“飞机的速度是13千米,自行车的速度也是13 千米,哎呀,它们的速度是相同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他们对于这样的结果是无法接受的。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教师适时引入速度单位,然后和速度模型公式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一一对应关系:路程对应千米,时间对应时和分,除号对应“/”。此时教师的相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既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知识的简洁与严谨,又能在夯实数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增添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此外,本节课注重几何直观,借助线段图进行数与形的转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和建构数学模型。

三、注重模型应用,培育核心素养

建立模型是为了能够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拓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练习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两道基本练习:一道是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另一道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练习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认识,同时建构新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第二层次是一道开放题:已知两地的路程、动车的速度,问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开放的问题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经历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感受家乡的高速发展和祖国的日益强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内容显示,现行课程标准只有两种基本模型:一种是速度模型,另一种是单价模型。现行教材对工作效率的模型已经不再单列。笔者认为工作效率模型不再单列,是因为它可以合并到速度模型中。工作效率,也可以说工作速度,虽然表达的方式、承载的事物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工作效率和速度对学生而言,都是快与慢的问题,并没有很大分别。所以,在第三个层次的练习中笔者设计了知识的延伸点,把速度和工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脱离动物比速度,交通工具的速度等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打字、植树、跳绳等速度问题,以丰富速度模型的内涵,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感悟速度模型的本质,体会变中不变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妙。

四、组织学生讨论,强化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速度概念,强化学习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划分小组,设置小组任务,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且借助线段图完成了数与形之间的转化,这让抽象的速度概念在学生眼中也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而这时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训练,以便于提高学生的模型应用能力。为此,教师给学生制定小组任务。例如,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公式,创建应用性问题,要求问题的设定一定要满足现实生活。学生们的思维大多固定在运动物品或交通工具的里程数,以及动物奔跑的速度比较上。

为了拓展学生们的想象力,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笔者根据学生小组设定的应用性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的问题。例如,小李是一名跑步爱好者,每日徒步去公司上班,八点准时从家出门,八点五十分到达公司。在路途中,小李会小跑30 分钟。已知小李徒步时的速度为6 千米/时,小跑时的速度是徒步行走的速度3 倍。小李的家距离公司有多远?

在该小组设计的应用问题中,主人公小李存在两种运动形式,一个是行走,一个是小跑。两种运动的时间可通过已知条件获得,再通过“速度×时间=路程”的公式模型即可得到两段运动形式的路程,进而求得小李的家到公司的距离。接着,教师借用此情景将主人公小李的故事继续,小李到达公司后,九点准时开始工作。小李的工作任务是会议记录员,该部门共有两个员工,小李和另一位同事今天需要跟随一场会议并做记录。已知这场会议的时间是2 小时,会议主持人以及演讲嘉宾的稿件字数总计共10.4 万字,公司领导要求小李和其同事必须将会议内容全部记录下来。2小时后会议结束,小李又借助录音笔将后半小时的会议内容整理出来,完成记录任务。而其同事则花费近1 小时才打完所有的会议内容。假设小李与其同事的打字速度是匀速,那么小李与其同事的打字速度分别是多少?

总之,对于该问题,学生利用“速度=路程÷时间”公式解决问题,通过累计小李与同事打字记录分别花费的时间,通过公式便可求得打字速度。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结合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通过探讨分析,这时候学生对路程的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米、千米,而是更多地将总数看作路程,对速度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猜你喜欢
小李路程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还有机会吗
晚晴(2021年1期)2021-05-17 14:56:02
多走的路程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实话
故事会(2018年10期)2018-05-19 03:39:22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