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范德成
(1.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222;2.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能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推进经济形态的不断演进。2015 年,国务院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使“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提升作用,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实现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进行转型。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集中表现为“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实”,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借助互联网有效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使得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那么,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是,哪些因素会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是否推动产业进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不同的地区是否会有不同的效果?本文将从区域异质性角度,对“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以期对国家未来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20 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展开了众多的研究。“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效益的突破口。互联网的基本特质是开放、共享、包容、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共享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并以其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力量对传统行业进行转型重构。此外,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对提高欠发达区域的普惠金融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获取创新收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从市场融合、产品升级、人际协同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对整个商业生态产生影响。
众多国内外学者就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互联网技术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要素配置,优化产业链分工重组、产业跨界融合创新,降低制造业成本,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充分结合,完善产业生态圈。产业互联网技术主要属于环境配套,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全面赋能传统行业,提升传统行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此外,“互联网+”可以促进精益化生产,提高供应链效率,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灵活性。而且,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可以通过大数据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减少市场摩擦,有效调整供需错配。互联网平台的数据驱动产品创新、数据驱动管理、数据驱动服务将是未来企业应用大数据的重要目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考察了新兴物联网技术对产业的作用,Gaputo等人和Giudic 等人研究发现,新兴物联网技术对价值创造、技术重振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证分析中,以往的文献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信息产业产值或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对“互联网+”进行测算,大多运用改进DEA,或者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对“互联网+”驱动效果进行评价,或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互联网+”的空间溢出效应。关于“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的主要结论包括,“互联网+”对第三产业产出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能极大地增强互联网技术进步对前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
现有文献已对“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做了详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仍有以下问题亟待思考:首先,已有研究大都泛谈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很少通过技术进步理论和相关模型推导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缺乏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评价;其次,已有研究大都将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状况进行趋同化分析,而实际上各个地域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存在异质性。鉴于此,本文将首先运用系统的思维确定“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的路径,找出路径中的关键变量,之后根据路径和关键变量建立联立方程,针对我国经济四大区域进行“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异质性分析,从而找到不同区域政策作用的杠杆点,为提出促进互联网技术进步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对策提供依据。
(1)系统流位流率的确定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三次产业是系统的核心,消费水平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水平共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同时需要考虑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对经济全球化等经济状况的依赖。在“互联网+”驱动下,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确定我国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基本结构的五组流位、流率,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产业结构演化流位流率列表
(2)通过逐枝建立各流率基本入树构建流图模型
根据理论与相关文献,引入中间变量逐一建立流率变量的基本入树图: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基本入树T1(t),建设用地基本入树T2(t),劳动力结构基本入树T3(t)、资本存量基本入树T4(t),产业结构基本入树T5(t),如图1 所示,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系统结构流图,如图2所示。
图1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系统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图2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系统结构流图
为了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系统结构流图进行整体分析,需要对复杂系统进行反馈环结构分析。本文应用树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算法,将所有的反馈环列出,以确定该系统结构中共含多少反馈环。计算系统的树枝向量行列式:
计算此行列式,得到我国产业结构演化系统结构包含:二阶反馈环6个,三阶反馈环36个,如表2所示。其中,涉及互联网与产业结构之间反馈作用的反馈环有17 个,均通过资本存量。
表2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系统反馈环
根据表2,含有互联网和产业结构的反馈环为三阶反馈环: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依据图2中的变量因果关系,建立联立方程,如下:
其中,IN表示互联网技术进步率,RD表示企业研发投入,EI表示进出口额,HTL表示高新技术人才比重,K表示资本存量,K0表示前一期的资本存量,FAE表示固定资产投资,P表示劳动生产率,L表示建设用地。其中,IN、K、PI、SI、TI为内生变量。
互联网技术进步率(IN)表示由于互联网引起的技术进步率,本文借鉴了徐伟呈(2018)的方法,用DEA-Malmquist 方法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进行测算。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TGB/T4754-2011)标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隶属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因此选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产值作为产出,分别以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其中的数据来自于各省市《统计年鉴》。
资本存量(K)的估算,最常被运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PIM)。本文借鉴单豪杰(2008)的方法,以2000 年为基期,2000 年的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是用2001 年的资本形成总额比上折旧率与1953-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平均增长率之和进行计算,如下式(2)。其中,TCF2001表示的是2001年的资本形成总额,δ为折旧,G1953-1957为1953-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的平均增长率
企业研发投入(RD)表示对研发的支持程度,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年度数据;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EI)表示对外开放程度,其中进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年度数据;高新技术人才比重(HTL)为高新技术人才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本文采用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进行测算,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第一产业产值(PI)、第二产业产值(SI)、第三产业产值(TI)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年度数据;外商直接投资(FDI)表示利用外资水平,本文采用实际利用外资表示,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固定资产投资(FAE)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年度数据。
由于方程组(1)中包含五个方程,估计时需要考虑到内生变量的存在和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运用3SLS 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1)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其中,企业研发投入(lnRD):东部区域和东北区域,企业研发投入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中部区域,存在显著正相关;西部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进出口额(lnEI):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对外开放程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中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东北区域,存在显著正相关。高新技术人才比重(lnHTL):东部区域、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高新技术人才比重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中部区域,存在显著相关性。资本存量(lnK):东部区域,资本存量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中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区别在于:
表3 互联网技术进步率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
①东部区域
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东部区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年平均19.23%,互联网技术进步率逐年上升,年平均为1.01785。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仅有广东省的研发投入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官方网站发布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广东省内共有14 家互联网企业,分别来自深圳、广州和珠海。广东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是重视“科技”,如腾讯、网易、金山等等。与之相比,北京的互联网企业重视“文化传播”,如百度、搜狐、新浪、今日头条等;江浙沪地区的互联网企业重视“商业”,如携程、大众点评、同程等。因此可见,东部区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否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关键在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
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不会显著影响互联网进步率。东部区域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0.06%。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仅江苏和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其进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5.82%和298.68%,远远高于其他省市。因此,东部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的推进作用。
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东部区域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4%。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的河北、江苏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人才比重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仅河北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增长率为正,分别为3.36%和2.03%。据调查,2017年,仅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中国移动等8家企业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总量就超过16 万人。因此,可见高新技术人才对互联网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互联网技术进步受到抑制。
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东部区域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04%。然而,进一步测算发现,东部区域仅广东省资本存量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是资本存量与整个东部区域的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推动互联网技术进步率。
②中部区域
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中部区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年平均19.39%,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年平均为1.00947。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中部区域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9.85%。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增加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中部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81%。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东部区域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23%。但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各省的企业研发投入、进出口额、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和资本存量与互联网技术进步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中部区域互联网企业发展一般,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榜单》仅7 家企业上榜,山西省和江西省零上榜。但就各省分析,企业研发投入、进出口额、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和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会影响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对于区域整体的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和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均有正向的推动,说明中部区域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省际之间的溢出效应,尤其在研发和人才方面。
③东北区域
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东北区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年平均11.07%,互联网技术进步率逐年上升,年平均为1.03887,在四个区域中最高。经过进一步测算,吉林省企业研发投入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显著负相关。根据《2018 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榜单》,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有一家互联网企业上榜,说明东北区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并不能推动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高。然而,东北以传统产业为主,说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对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率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东北区域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6.35%。经过进一步测算,仅吉林省进出口额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显著相关。东北区域进出口多为低端产品,如纺织服装、钢铁制品和木制品。这些不能对互联网技术进步产生影响。
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东北区域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仅0.94%。但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各省高新技术人才比重与互联网技术进步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可见,东北区域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不能显著推动互联网技术进步率。
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东北区域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94%。但经过进一步测算,仅吉林省资本存量与互联网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④西部区域
企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和资本存量的增加均不会显著影响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状况不佳,年平均为1.00108,四个区域中最低。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西部区域共有4家企业上榜,分布在重庆、四川和贵州。
西部区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年平均19.14%,仅四川和宁夏的企业研发投入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6.75%。仅青海和宁夏的进出口额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新技术人才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36%,相比其他区域较好,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高新技术人才比重与互联网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87%,仅四川、青海、宁夏的资本存量与互联网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是这些因素与整体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虽然部分省市逐渐发展互联网技术,整体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发展不佳,仍属于起步阶段。
(2)资本存量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表4 资本存量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
其中,前一年的资本存量(lnK0):在各个区域,前一年的资本存量与当年的资本存量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国内生产总值(ln(PI+SI+TI)):在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与资本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东北区域,显著负相关;西部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外商直接投资(lnFDI):在东部区域和东北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中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西部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固定资本投资(lnFAE):在东部区域、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东北地区相关性较强;中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
虽然,前一年的资本存量与当年资本在四大经济区域存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东部区域仅天津、上海、浙江和福建,中部区域仅山西、安徽和湖北,东北区域各省和西部区域仅广西、重庆、西藏、青海前一年的资本存量与当年资本存量显著相关。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也仅有部分省市存在其与资本存量的显著相关。因此可见,各种形式的资本均存在空间溢出效用。
(3)第一产业产值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表5 第一产业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lnPIP):东部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中部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互联网技术进步率(lnIN):东部区域和东北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中部区域,存在显著正相关;西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资本存量(lnK):在各个区域,资本存量与第一产业产值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西部区域相比较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区别在于:
①东部区域
首先,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显著提升第一产业产值。东部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75%,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77%。但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仅北京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东部区域的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因此虽然整个东部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产值正相关,但是针对单一省市,却没有显著相关;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即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平台,可实现中国农业集体经济规模经营。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仅上海市,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近年来,上海用物联网加速农业“智慧化”,开展了以需求方为主体的应用示范,进行精准生产,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推进了互联网在农业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②中部区域
首先,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中部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47%,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82%。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山西、安徽、湖北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河南省存在显著负相关。河南由于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过渡地带,交通的大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河南农业的发展。因此,除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区位优势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也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存在显著相关性。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仅山西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在中部区域,“互联网+农业”已有一定效果,但是并不明显。山西省作为农业大省,通过“互联网+农业众筹模式”来建立帮农扶农的新模式,效果较为理想,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所在。
③东北区域
首先,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东北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13%,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60%。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的辽宁和吉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32%,却不是依靠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仅辽宁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仅辽宁省“互联网+农业”实施效果较为理想,辽宁的“12316 金农热线”和“致富通”手机客户端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专家讲座活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④西部区域
首先,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西部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1.59%,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28%。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的内蒙古、广西、重庆、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仅宁夏存在负相关。西部地区有充裕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后备土地资源。从农田作物的生产潜力看,青藏高原的开发程度约为25%-30%;西北内陆为40%-50%;黄土高原为35%-45%。而且,西部区域大部分省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促进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高会抑制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内蒙古、重庆、西藏,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一产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仅新疆存在负相关。可见,西部区域部分省市“互联网+农业”实施的效果较佳,内蒙古的“互联网+农牧业”、重庆的“互联网小镇”和西藏的“电商农业”,这将成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趋势。
(4)第二产业产值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表6 第二产业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lnSIP):各个区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产值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互联网技术进步率(lnIN):在东部区域、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且西部区域相关性最强;中部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建设用地(lnLC):东部区域,建设用地与第二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东北区域,存在显著正相关。资本存量(lnK):各个区域,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产值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区别在于:
①东部区域
首先,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显著提升第二产业产值。东部区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10%,第二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69%。然而经过进一步测算,发现东部区域各省市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省际之间的产业交流;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的福建、山东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相关性。福建和山东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企业上云,“福企云”和“云行齐鲁”平台则为企业上云提供了帮助,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成本、促进了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再次,建设用地的面积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提升没有显著的关系。东部区域建设用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1%。经过进一步测算,发现东部区域仅天津市和海南省,建设用地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相关,而天津和海南是东部区域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弱的省市。因此说明,东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依赖建设用地面积。
②中部区域
首先,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显著提升第二产业产值。中部区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36%,第二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03%。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仅山西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的山西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江西省存在显著正相关。江西省的工业产业互联网联盟“43611”为制造业增长培育新动能,实现了产业上下游的贯通;再次,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中部区域建设用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0%。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除河南省以外,其他省建设用地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
③东北区域
首先,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显著提升第二产业产值。东北区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7.55%,第二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2.09%。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各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各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因此说明,东北区域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不佳;再次,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各省建设用地面积与第二产业产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④西部区域
首先,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显著提升第二产业产值。西部区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5.03%,第二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41%。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陕西和宁夏,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仅贵州省存在显著负相关;其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贵州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二产业产值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企业登云用云工程,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会抑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重庆市和四川省建设用地面积与第二产业产值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5)第三产业产值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lnTIP):在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中部区域和东北区域,存在显著正相关。互联网技术进步率(ln-IN):在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资本存量(lnK):在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资本存量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在东北区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区别在于:
①东部区域
首先,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区域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8.39%,第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4.14%。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仅北京、河北、福建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说明,东部区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不仅仅依赖于劳动生产率;再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经过进一步测算,东部区域仅北京市的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北京市“互联网+教育”在华北地区发展最为突出,也是全国“互联网+教育”发展居于首位的城市,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中部区域
首先,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中部区域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0.42%,第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2.57%。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的山西、安徽、江西、湖南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经过进一步测算,中部区域山西、安徽、湖北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说明,中部区域“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一般。
③东北区域
首先,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东北区域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1.52%,第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5.30%。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的各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经过进一步测算,东北区域的辽宁省,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尽管辽宁省的“互联网+餐饮住宿”指数是全国均值的近6倍,但根据数据显示,东北区域“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尚未形成。
④西部区域
首先,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不存在显著相关。西部区域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1.52%,第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5.30%。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的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经过进一步测算,西部区域的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显著负相关,重庆的“互联网+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四川省的“互联网+旅游”、陕西和宁夏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甘肃的“互联网+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尽管如此,西部区域“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尚未形成。
表7 第三产业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
(1)东部区域
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受企业研发投入和资本存量的影响,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否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关键在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推动互联网技术进步率。除此之外,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的推进作用。而且东部区域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互联网技术进步受到抑制。针对以上结论:以科技为主的互联网企业应加强研发投入,东部区域应适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强高新技术人才的吸收。
(2)中部区域
对于整个中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受企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和资本存量的综合影响,但就各省来说,单一省市的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高新技术比重和资本存量没有影响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因此,中部区域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省际之间的溢出效应,尤其在研发和人才方面。针对以上结论:中部区域由于地域的限制和资源的局限,各省之间应该加强省际交流。
(3)东北区域
对于整个东北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受企业研发投入和对外开放程度影响:企业研发投入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呈负相关,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并不能推动互联网技术进步率的提高;仅吉林省进出口额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显著相关,由于东北区域进出口多为低端产品,对外开放程度不能对互联网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除此之外,东北区域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使其不能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产生影响。针对以上结论:东北区域应该首先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特色定位,针对性地增加企业研发投入,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吸收高新技术人才。
(4)西部区域
对于整个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不受企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高新技术人才比重和资本存量的影响:仅四川和宁夏的企业研发投入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仅青海和宁夏的进出口额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高新技术人才比重与互联网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青海、宁夏的资本存量与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是这些因素与整体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进步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虽然部分省市逐渐发展互联网技术,但整体西部区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以上结论:西部地区也应该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特色定位,依靠“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增强企业竞争力,吸收高新技术人才。
(1)东部区域
“互联网+农业”:东部区域仅上海市较有成效,上海市农业物联网和水产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工业互联网:东部区域的福建和山东省实施效果佳,“福企云”和“云行齐鲁”为企业上云提供了帮助;“互联网+服务业”:东部区域仅北京市效果佳,北京市“互联网+教育”引领华北地区的“互联网+服务”。
(2)中部区域
“互联网+农业”:中部区域已有一定效果,以山西省作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众筹模式”效果理想;工业互联网:中部区域江西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较好,江西省的工业产业互联网联盟“43611”培育制造业增长新动能;“互联网+服务业”:中部区域各省均无明显效果。
(3)东北区域
“互联网+农业”:东北区域仅辽宁省实施效果显著,辽宁的“12316 金农热线”和“致富通”手机客户端提高了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工业互联网:东北区域各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不佳;“互联网+服务业”:辽宁省的“互联网+餐饮住宿”表现较为突出,但东北区域的发展动力尚未形成。
(4)西部区域
“互联网+农业”:西部区域部分省市实施的效果较佳,如内蒙古的“互联网+农牧业”、重庆的“互联网小镇”和西藏的“电商农业”;工业互联网:仅贵州省实施效果佳,贵州省积极打造企业登云用云工程,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机遇;“互联网+服务业”:重庆的“互联网+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四川省的“互联网+旅游”、陕西和宁夏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甘肃的“互联网+生活服务”积极开展。但西部区域的发展动力仍尚未形成。
针对以上结论:“互联网+农业”可以通过农业物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对产品生产进行监督管理,采取“互联网+农业众筹模式”有效配置资金,可以通过农业热线、专家咨询手机客户端加强农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广“电商农业”;初期工业互联网的推进可以通过企业上云推动企业数字化;“互联网+服务业”应根据区域特点选择服务业的种类,东部区域适宜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商业服务”,中部区域适宜发展“互联网+生活服务”,东北区域适宜“互联网+餐饮住宿”,西部区域适宜发展“互联网+生活服务”和“互联网+旅游”,根据区域优势推进“互联网+服务”会面临更多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