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林 张艾军 黄春艳 閤光耀
(1.随州市曾都区植物保护站 湖北曾都 441300; 2.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湖北曾都 441333)
随州市曾都区地处鄂北岗地,平均经、纬度分别为东经 112°43′、北纬 31°19′,平均海拔96.2m,全年平均气温 15.5℃,年均降水量865mm~1 070mm。曾都区版图面积1316km2,其中耕地面积2.588 4万hm2。水稻是曾都区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为稻-麦、稻-油轮作模式的纯中稻产区。2000年以前,三化螟是曾都区水稻上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三代,其中第三代造成白穗,对产量构成威胁,三代三化螟在曾都区历史上曾多次为害成灾,1995年~2002年,三化螟均在3级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占中稻种植面积的30%-85%,一般白穗率在1.17%-5.86%,严重的稻田白穗率高达30%左右,个别田块白穗率甚至高达85%以上。2005年后,三化螟发生为害轻,田间基本查不到三化螟幼虫和卵块,直到2013年,局部稻田再次出现三代三化螟的危害。近几年来,三化螟在我区局部重发,三代为害损失重,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2018年,三代三化螟发生面积4 670hm2,占中稻种植面积的20%,加权平均白穗率1.37%,严重田块白穗率达30%;2019年,三代三化螟发生面积5 000 hm2,占种植面积的25.4%,加权平均白穗率6.04%,严重稻田白穗率达25%。
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仅局限在水稻上为害,以幼虫蛀食稻茎,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到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2018年、2019年,对不同抽穗期的中稻田三代三化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白穗率高的稻田都是抽穗迟、齐穗晚的田块,且主要集中在种田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或干旱缺水的地方。2018年8月26日调查,三代三化螟白穗率0~30%,加权平均1.37%,其中8月5日前齐穗的白穗率0~1.69%,平均0.19%;8月10日前后齐穗的白穗率0~11.5%,平均3.5%;8月15日后齐穗的白穗率0.4%~30%,平均14.5%;2019年9月2日调查,三代三化螟白穗率0~25%,加权平均6.04%,其中8月5日前齐穗的白穗率为0;8月10日前后齐穗的白穗率0~16.36%,平均4.89%;8月15日后齐穗的白穗率3.13%~25%,平均15.3%。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近年来,三化螟重发原因主要是栽培制度由单纯水稻种植变为水稻与油菜和小麦等作物复种、栽种方式由传统趋向轻简、品种多而复杂化等,导致中稻生育期极不整齐,迟熟中稻面积占比增加,有利于三化螟发生和集中为害。
近年来,土地流转的兴起,种植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涌现,持续干旱少雨,等水下秧现象普遍等,水稻栽种时间拉长,同时,栽培技术趋向轻简化,抛栽、机插、直播、人工栽插等并存,品种多而杂等诸多因素,导致中稻生育期极不整齐。据调查,曾都区中稻从4月中旬开始移栽,到6月初还在育秧栽插,前后差距近45d,形成了早、中、晚混栽,破口、齐穗、灌浆并存的局面,对三化螟的繁衍生息极有利。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种麦积极性下降,冬季大面积抛荒,禁止焚烧秸秆政策出台,导致大量稻茬留在田间,给三化螟营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
2000年以后,三化螟在曾都区水稻上发生危害逐年减轻,成为水稻上次要虫害,在防控上没有作为主要对象进行防治。近几年来,三代三化螟集中到迟熟稻田危害,并造成较大损失,虽然开展了防治,但由于没有把握最佳防治适期,防效差。
针对三化螟在曾都区发生危害特点,突出防控三代为重点,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一是对本年度三代三化螟为害重的田块(白穗率高),秋冬季实施翻耕或机械旋耕,破坏三化螟越冬环境;二是翌年开春后,对重发稻田灌深水,灭杀三化螟幼虫和蛹。
据系统监测和历史资料分析,曾都区三代三化螟卵孵盛期一般在8月5日~15日,水稻破口抽穗期是易受三化螟为害的危险生育期,对当年三化螟危害重的区域,次年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避免同一稻区早、中、晚熟并存,同时调整中稻播种期,将该稻区中稻齐穗期提早到8月5日以前。
一是对三代三化螟发生量、发生期的监测;二是对水稻生育进度的监测。准确预报三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和准确掌握重发稻区水稻破口抽穗期。
对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化螟治理技术培训,指导其开展“两查两定”工作,正确把握三代三化螟防治适期和防治对象田,本着水稻破口期用药防治的原则,切实做到早破口早用药,迟破口迟用药,逐块落实防治时间,做到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