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钟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尹集卫生院,湖北 襄阳)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有上腹部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对患者的机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1]。该疾病的病程较长,容易持续性、反复性的发作,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困扰。该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给患者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等[2]。常规疗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常不理想。有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3]。为此,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综合疗法,以期提升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观察探讨了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本院治疗的8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如下:(1)研究组40 例患者,男性占比55.0%(22/40),女性占比45.0%(18/40),年 龄19-75 岁,平 均(60.1±3.6)岁;病 程2-14 个 月,平 均(6.1±1.5)个月。(2)对照组40 例患者,男性占比57.5%(23/40),女性占比42.5%(17/40),年龄20-74 岁,平均(59.8±3.9)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6.2±1.4)个月。所有患者均资料完整,有反复发作史,对本研究以及治疗方案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有严重的脏器疾病、本次研究开始前3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存在精神障碍或是认知障碍、对研究用药过敏、对治疗不依从、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排除在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较小,符合进行对照研究的标准。
对入选患者均实施常规性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等。在此基础上,给对照组患者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口服5mg,3 次/d,均在餐前服用。研究组除了常规治疗之外,联合使用莫沙必利和黛力新进行治疗,其中莫沙必利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次口服1 片,每天2 次,分别在早晨以及中午服用。两组均接受为期1 个月的治疗,且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饮食得到较大程度恢复为显效;临床症状、饮食等情况出现好转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视为治疗无效。(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对比两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4)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简表SF-36 进行总体生活质量的评价,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 软件,其中(±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 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 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7.5%,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中有1 例患者发生腹泻,1 例患者发生头晕,不良反应率5.0%,对照组中发生口干1 例,倦怠1 例,不良反应率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失,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F-36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0 3.57±0.76 2.71±0.54 81.03±4.52 95.04±3.18对照组 40 4.69±0.83 3.33±0.62 81.15±4.64 89.22±2.96 t 7.3264 6.5378 0.8924 4.5378 P 0.000 0.001 0.926 0.003组别 例数 腹痛消失时间(d)腹胀消失时间(d)
对于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临床认为除了与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障碍、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等相关之外,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也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4-6]。常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从疾病本身出发,进行抑制胃酸分泌、清除幽门螺杆菌、促进胃肠动力等方面的治疗[7]。虽然这种治疗措施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疗效仍然有待提升。而本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联合使用莫沙必利和黛力新,其中莫沙必利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黛力新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焦虑[8]。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以上联合用药方案的研究组患者获得了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更快消失,且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更高,也未增加不良反应。因此该治疗方案对消化性功能不良患者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好。而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作息习惯,坚持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提升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