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琪昌
摘 要:分层教学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基础,做好对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用,能够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带来支持。文章将分层落实到学生能力,学习任务,教学作业,自信培养四方面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策略
引言: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一样的学生,即使是双胞胎,他们也会存在很多差别。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学生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出现,这要求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差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进步提供助力,从而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这种教育需求下,分层教学模式得以出现,并成为了广受教师青睐的创新教育方法,这说明分层教学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一、分析学生能力,进行教学主体分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要实现合理的学生分层,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上。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测试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性格特点、、分析学生作业情况等措施,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然后将他们分层“厚积薄发”、“中流砥柱”、“激流勇进”三个层次,并展开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底、课堂表现差的学生往往是“厚积薄发”这个层次的。“中流砥柱”层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好,学习兴趣一般,课堂学习表现尚可;语文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学习表现突出为“激流勇进”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我要求“厚积薄发”层次要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向“中流砥柱”层次进步。“中流砥柱”学生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进一步获得学习兴趣的激发,向“激流勇进”层次学生靠拢。“激流勇进”层次学生要保做到保持当前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为语文素养的构建打下基础。
二、布置学习任务,实施教学过程分层
完成对学生的分层后,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层,并将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到课堂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进入到课堂中去开展语文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实现学习进步。因为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对应层次的学习进行学习活动,以确保每一个层次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并进一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课的学习时,我会选择“厚积薄发”层次的学生对古诗进行试读,“中流砥柱”层次的学生进行古诗的断句,“激流勇进”层次的学生则要对尝试对古诗进行翻译,由此做到通过不同难度的课堂互动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当中来,并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落实因材施教,进行教学作业分层
在完成分层课堂教学后,教师需要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到在考虑自己课前对学生的分层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对他们进行分层调节,以做到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基础完成分层作业的设计。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厚积薄发”层的学生要完成生字的学习,并流利的完成古诗的朗读;“中流砥柱”层的学习要“厚积薄发”层学生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古诗;“激流勇进”层学生则要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基础上必须完成古诗的背诵,从而做到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作业,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进步与发展。
四、做好自信培养,实现教学评价分层
在完成课堂分层教学后,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动力、自信心方面的差异,教师需要进行分層评价的方法来对他们予以学习自信心培养。其中,“激流勇进”层次学生的语文水平最佳,学习自信较强,所以教师要减少对他们进行表扬,避免他们出现自满或骄傲心理。“中流砥柱”的学生,教师则要根据他们的课堂表现给他们最真实的教学反馈评价,优秀的学习行为鼓励,错误的学习行为批评,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厚积薄发”层一般多为语文学困生,教师需要对他们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受到教师认可,从而进一步培养起他们的学习自信,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对小学生的合理分层可以有效的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分层教学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教学落实在素质教育提倡的“因材施教”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对他们的语文水平的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进步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奋权.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38.
[2]叶章婷.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