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抖音短视频奇观中的模仿行为

2020-05-15 13:39孙玉婷
新媒体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模仿

孙玉婷

摘  要  模仿行为是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主要行为特征,在抖音短视频奇观现象中,模仿成为了奇观生成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而奇观在“影像—现实—影像”的模仿循环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殖民。

关键词  奇观;模仿;抖音短视频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天性,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有限,因而以模仿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在当今互联网社会,一切在网络上得以风靡流行的事物,均脱离不掉模仿这一环节。模仿的传播造成了流行,流行则导致更多的模仿,模仿是人们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的主要行为特征之一。“奇观”(spectacle)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著名学者居伊·德波《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一书,“spectacle”是德波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词汇。奇观是一种强调视觉表达、满足人类一切好奇心与欲望、注重视觉感官和表面吸引的社会文化现象,它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向观众展示生活中的影像,是一种以好玩、好看、极具感官刺激性为表征的集体狂欢。同时奇观通过影像这一中介反映着当代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语境。抖音短视频奇观则是指短视频在生产、播放以及营销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式以及先进的媒介技术所展示出极具震撼力的、吸引人眼球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人事或意义。

1  从“线上”至“线下”的模仿秀

模仿是抖音短视频用户直接参与内容创作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模仿秀是抖音视频类型中占比较大的一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抖音短视频自身的运行机制,即设置相应的背景音乐库、提倡用户进行对口型等模仿类表演,因为操作简易,易于上手,因此相比起原创,抖音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热门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并对一些热门视频进行模仿。这种模仿既满足了用户自我表露的需求,同时也暗合了人们模仿的天性,以及想要通过模仿来追逐流行的心理。抖音短视频的模仿秀是线上与线下交互融合,从而延伸出的一场奇观秀,其中的模仿已经不再是对真实文本的再现,而是转变为一种多元的叙事。如2019年来自“宝石gem”的“野狼disco”在抖音上被150万人重复使用,其歌曲及舞蹈的风靡传播,则是通过从素人到明星的大量模仿秀,打造了由线下综艺节目延展至线上短视频的奇观景象。

模仿行为由线上延伸至线下更依赖于媒体的介入,当某一群体性模仿行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时,媒体的报道会在更大范围上引发群众集体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得模仿行为的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2019年11月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的街头艺人“真人不倒翁”,经游客拍摄上传抖音之后,引来了大量网友的关注,随后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进报道。主流媒体的报道使得大众对“不倒翁姐姐”的认同感更为强烈,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大量线上线下的模仿行为,其相关话题在抖音上有近14亿的播放量。人们出于挑战自我、跟风表演、好奇、兴趣等心理因素对“不倒翁”这一表演行为进行解构,并重新加以创作以表现自我。

2  模仿秀中的意义再生产

网络模仿虽然成本较低,但并非完全没有门槛,一是技术门槛,二是参与积极性的门槛[1]。抖音短视频为其用户完全破除了这两方面门槛的限制。对抖音用户来说,模仿的技术是简单易得的,同时成为“15秒明星”的机会可均等的降临在任何人的头上,因此用户具有强烈的使用软件与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大量用户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上演模仿秀。在模因论中,“病毒”被用来行为“被模仿的对象”,而病毒的特质之一即感染性强,这意味着模仿行为像“病毒”一样改变着被传染者的行为方式。在此意义上,抖音中的热门歌曲、手势、舞蹈也如同“病毒”一般,吸引抖音用户争相去模仿、制作视频,人们这种模仿的天性与热情以及抖音自身鼓励模仿的机制使得抖音里的内容陷入严重的同质化。但同时模因式传播还有一个特质即具有淘汰性,即顺利得到模仿并传播下去的模仿,必须是要在大的社会环境的背景之下符合社会文化的衍变,不适应即意味着被淘汰。因此抖音短视频中同质化的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取代和淘汰,在模仿行为的背后也存在大量的意义再生产。在这个意义上模仿行为不再是文化单位的簡单复制,而是加工创造并赋予意义的过程,更多的体现了用户的主动创造性和参与性[2]。

模仿不仅仅是对已有事物的刻板再现,更多的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丰富该事物的表达形式和意义内涵,成为一种创意的展现。传统媒体时代,表达自我的权利仅限于掌握媒体的少数人手里。如今在短视频风靡之际,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意地点和任意时间,打造自我的“秀场”,自我表达的门槛随着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到来降到历史最低点。如果说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那么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时代便成为了“人人都有摄影机,记录生活,导演生活”的时代。众多用户借助于抖音短视频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展示自己所见所闻、展现自己所能所优,抖音短视频为大众提供了表达自我的舞台。如抖音用户“大唐宫主”,通过一些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来制作极具创新力的影视人物装扮,加以经典桥段的人物台词,演绎“还珠格格”“华妃”“唐伯虎”等经典影视角色,以低成本的演绎方式致敬经典,表达自身对经典影视文化的认可。大量的抖音用户正是在这种模仿—创新的循环再生产中,实现了对抖音奇观的意义赋予,并保持其生命力的延续。

3  模仿行为中奇观对现实的殖民

抖音短视频中的复制、模仿和再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群体创作的力量,但这些创作和参与很多时候都流于表面,且稍纵即逝,随着人们注意力的转移而消失。视觉影像的突出使得对语言的使用弱化,思想的深刻性受到了新奇刺激的影像视频的冲击,人们开始更注重于对形式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意义的探索。居伊·德波曾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说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3]由抖音中衍生出的模仿行为在现实中再现“奇观化的表演”,且“奇观化表演”再现的目的是为被制作成影像被上传至网络。由此,影像制造奇观,奇观在现实中被模仿,模仿行为再度复制为抖音短视频上的奇观影像,奇观在“影像—现实—影像”的循环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殖民。

旅游城市西安便是靠其旅游文化元素在抖音上的奇观化呈现而得以火爆。以2017年的西安“摔酒碗”为例,原本“摔酒碗”是西安永兴坊构思出的一个经营项目,有着以摔碗“求平安、讨吉利”之意,当此表演在抖音上受到广泛关注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前来西安体验“摔酒碗”表演,并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再加工。

众多网友将摔酒碗这一行为从一个普通的商家营销演绎为具有影像气概的奇观意象。据《南方周末》报道:“截止到2017年11月1日,三年的时间里有近50万人在此喝过摔碗酒,但其中20万只碗都是在被抖音渐渐带火的2017年末摔掉的。”[4]在这种相同的背景音乐、拍摄手法的类型化奇观影像中,拍摄者更注重的不是现实中的“摔酒碗”体验,而是能够上传至网络吸引关注的“摔酒碗”的奇观化影像,奇观化的影像取代了直接的生活体验,人们以奇观化的方式认识现实、进入现实,并且沉迷于影像的奇观之中[5]。

4  结语

德波认为,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入迷而丧失对自己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6]。人们的社会生活本身已经被奇观化,日常的衣食住行被大众媒介技术加工为形形色色的视频和影像图片,社会本真被景观遮蔽,而成为一种传播技术所产生的再现。同时人们似乎也更愿意通过模仿这种由技术加工产生的奇观影像,来取代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奇观与现实的界限愈发模糊,人们的本真生活与媒介再现的生活景观形成了一种分离与异化。

参考文献

[1]郝永华,彭爱萍.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模仿探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性比较[J].现代传播,2016(7):142-146.

[2]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J].国际新闻界,2016(11):54-74.

[3]居依·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34.

[4]贺嘉雯.“抖音之城”西安[N].南方周末,2018-06-11.

[5]徐景毅.抖音短视频与西安旅游奇观[J].新闻传播,2018(23):72-73.

[6]居依·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34.

猜你喜欢
模仿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花自馨欣喜雨泽 沐阳炎艳展初蕊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扣住关键彰显读写结合的精彩研究
“模仿”模式,语音教学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