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课徒画稿诸本的断代与用笔*

2020-05-15 07:23
新美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墨笔龚贤画稿

图1 [清]龚贤,《江山林屋图卷》(局部),年代不详,纸本,墨笔,纵35厘米厘米,横283.3厘米,苏州博物馆

图2 [清]龚贤(传),《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

龚贤课徒画稿以图解的方式诠释绘画方法和步骤,贯穿了他绘画风格演变的不同阶段。龚贤的绘画风格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为三十岁之前尚无风格可言的习作阶段;早期为三十到四十岁,简笔勾勒的“白龚”画风;中期为四十至五十岁左右,一方面继续完善简笔画风,另一方面尝试多遍皴擦点染的积墨画法的“黑龚”画风;晚期为五十岁前后至其去世(1689)。

龚贤课徒画稿现存四个版本,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影印本,墨迹本收藏地不详,1919年中华书局景本误题为奚冈名下;《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墨迹本,莫友芝旧藏,现台湾何创时基金会藏;《龚贤课徒画稿》墨迹本,现四川博物院藏;《龚半千授徒画稿》墨迹本,张昌伯旧藏,现北京荣宝斋藏。

将龚贤课徒画稿四个版本与其有纪年的作品相比较,笔者认为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和《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的树石笔墨特征、造型,包括跋文,与龚贤早期(1650年前后)的“白龚”绘画与书法风格极为相似;《龚贤课徒画稿》表现了其中期“黑龚”画风,体现了龚贤绘画风格的转变和发展;《龚半千授徒画稿》则呈现了顶峰状态下的晚期风格(1680年前后)。因此,可以较明确推断四本课徒画稿完成年代的先后次序为: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台湾何创时基金会藏《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四川博物院藏《龚贤课徒画稿》、现北京荣宝斋藏《龚半千授徒画稿》。

一 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龚贤早期绘画风格

(一)画法

可能根据此课徒画稿最后一开有奚冈的题跋,这一本被误题“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认为奚冈所作。北京褚德彝跋语:“浙中某收藏家得二册,无款,为估人署奚铁生赝款,某书局付印,仍标奚名,经余说明,观者始恍然。”因此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为龚贤的课徒画稿。

图3 [明]董其昌,《栖霞寺诗意图》,1627年,纸本,墨笔,纵133.1厘米,横52.5厘米,上海博物馆(左)

图4 [清]龚贤,《列巘攒峰图》,1655年,纸本,墨笔,纵305.6厘米,横87.7厘米,台北石头书屋(中)

图5 [清]龚贤,《自藏山水图轴》,1656年,纸本,墨笔,纵103.2厘米,横51厘米,故宫博物院(右)

图6 [清]龚贤,传《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

《江山林屋图卷》(图1)写江边山矶林屋,应是南京附近的临江景色。无款,右下端钤“龚贤”白文、“半千”朱文两方印。根据画法推断,约作于三十五岁之前,应是目前所见龚贤最早的一件手卷。山石画法极似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图2),枯笔使转,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干皴,以造成体积感。空勾之笔往往复线,故能避免线描得单薄,而产生浑朴苍厚的意趣,用中锋笔法用来画树叶和苔点。树木山石的结构趣味,明显受到董其昌的影响,如《栖霞寺诗意图》(图3),但以用锐锋剔出松针的画法依然存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简笔空勾山石,先用渴笔淡墨勾勒山石、树木等,再用浓墨复勾部分轮廓线。在他署有年款的三十七岁和三十八岁的真迹上,就再也看不到这一现象了。

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的画石法一叶上题写:“文人之画,有不皴者,惟重勾一遍而已。重勾笔稍干,即似皴矣。重不可泥前笔,亦不可离前笔,有意无意,自然不泥,自然不离。下不碍阔,上笔宜细,似乱勿乱,有力有气。”1(传) [清]龚贤绘,《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19年。又如图2所示一页上题:“轮廓重勾三四遍,则不用皴矣,即皴,亦不过一二小积阴处耳。” 这种画法论述未见诸另外三本课徒画稿,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恰恰是龚贤“白龚”典型笔墨特征的自道。另外,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的山石画法,如叶七、叶八和叶十二的山,龚贤用解索皴颇多,其中枯笔不再用来表达“活”,而是表现结构主干关系。此二图空勾少皴、笔意、山石造型皆极相似,可以初步推断作画时间相近。

《列巘攒峰图》(图4)(台北石头书屋藏),作于顺治十二年(1655),龚贤时三十七岁,该图以高远叠嶂法作崇山峻岭,林屋飞瀑,气象宏伟。画左上端有题:“列巘攒峰千万笏,苍然尽日在眉端。忽惊雨至飞泉下,携酒竟从阁道看。乙未十月石城龚贤画”。行书诗款粗壮厚实,名款与前图相似,钤“龚贤之印”白文方印、“半千”朱文方印。从画法看,该图着重山形外轮廓的勾勒,线条圆转而有韧性,一如前图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图2)山石的画法,而更富变化,不同的是在勾勒之后加了皴擦和晕染,尤其偏重于石阴处。

图7 [清]龚贤,《山水册》十二开,1657年,纸本,墨笔,每开纵22.8厘米,横30厘米,上海博物馆

图8 [清]龚贤,传《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上册,中华书局影印本

图9 [清] 龚贤,《山水册》十二开之五,纸本,墨笔,每开纵22.8厘米,横30厘米,1657年,上海博物馆

图10 [清]龚贤,传《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上册,

再如《自藏山水图轴》(图5),顺治十三年,龚贤时年三十八岁作,署款“丙申仲春,龚贤自藏画”,钤朱文“臣贤”、白文“半千”二方印,题“自藏”,必是其满意之作。此作对笔墨的重视,远在丘壑之上。此图画重峦叠岭,山下茅舍数间,林木葱郁。山石用干笔皴擦而浓墨点苔。远树点笔成形,近树多双勾,未皴染,笔法圆浑简逸,画面用墨不多,轻勾淡染而层次分明。此图与前图《列巘攒峰图》在章法、笔法、墨法方面都很相近,亦与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图6)以长线条勾勒轮廓画法极似。这几幅作品可以作为龚贤初期绘画风貌的标志,而此作上关于气韵、笔墨、丘壑的题语,正反映了他这一阶段的追求。在其三十岁前后所作《简笔山水》册页上,则表现了他强烈的个性和笔墨探索。

另外,龚贤三十九岁所作十二开《山水册》(图7),这时属于龚贤由“白龚”向“黑龚”过渡的阶段。其写重峦寒林,略皴染似冬景,寒林丛树画法与奚冈本(图8)丛树画法极为相似:“二树一丛,分枝不宜相似,即十树五树一丛,亦不得相似。其中有避就法、纵横法、变换法、破法、救法、改法。三株一丛,二株枝相似,□□□□(枝干至三)株宜变,二株直上,则一株宜横出,或下垂似柔非柔,有力故也。二株一丛则两面俱宜向外,然中间小枝联络,亦不得相背无情也。三株一丛,则二株宜近,一株宜远,以示别也。”2同注1,上册。

《山水册》十二开之五(图9)写密林烟树人家,小径曲绕其间,远山衬其后,其中积墨法较其后期作品尚显稚嫩,亦与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图10)雨林画法极相似:“此学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载之下,犹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润墨鲜,湿墨死。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湿染可也,先湿则上不可加,湿者所以浑皴点也。”龚贤在《龚安节先生画诀》说:“刺梨皴即豆瓣皴之变,巨然常用此法。”3龚贤撰,《龚安节先生画诀》,清乾隆间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本。龚贤惯用苔点的豆瓣皴源于米芾和董巨,其笔墨形态是联系草木点和披麻皴的桥梁,由于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复制质量欠佳,很难确指是否为豆瓣皴。

而苏州博物馆藏无款印的《山水册》(十二开),末开有龚贤老友诸九鼎1664年的题跋,从题跋行文内容来看,离龚贤画成此册已有一段时间,而且时间颇久,结合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的画法推断,此册可能作于1657至1659年间,即四十岁前。其十二开之二(图11)的山石以简笔勾勒轮廓稍加皴点,其山石的轮廓勾勒笔法、主宾疏密关系、山体山势与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的画法(图12)亦相似。

(二)书法

从1656年《自藏山水图轴》题跋、1657年《山水册》跋尾用笔与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的书法用笔比较来看,其中“稍”“静”“为”“笔”“墨”等字的结体与笔法节奏变化极其类似。“之”“道”“远”等字的捺笔波折皆颇为内敛,且提按轻重变化颇缓,亦可推断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的作画时间应在龚三十八岁左右(图13)。

通过以上有纪年的作品与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在笔墨特征与书法题字的对比,笔者认为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是龚贤三十八岁之前的早期之作。

二 《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龚贤早期绘画风格

(一)画法

现藏台湾何创时基金会的《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墨迹本,前三开已佚,现存七开为山水树石小品,此本就是民国十八年《泰山残石楼藏画》第四集两册影印本,即萧平论述过的《柴丈画稿》:“《柴丈画稿》(三十年代印本)、《龚半千授徒画稿》,亦是龚氏第一阶段后期所作。共二十叶,前六叶为画树起手方法示范,并有文字解说;后十四叶为山水树石小品。大多为简笔渴勾,亦有两三图作数遍皴点。”4萧平著,《龚贤》,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图14)的山石以中锋简笔勾勒为主,少皴染,树干相对挺直,树法出枝简单,点叶稀疏,用白描法勾勒房屋,不加晕染,形状扁薄。翁万戈所藏《疏树水榭》(图15)册页,无款,约作于1655年至1656年,龚氏时三十七八岁,二者的简笔画法极相似。

《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画法严谨,用墨清淡,用笔柔缓,取实景创作。线条以中锋为主,长且绵软,多不霞圭角。而南京爱莲居藏《龚柴丈山水册》(图16),大约也是他三十几岁的作品,其中六叶笔简者,风格一致,皆钤有印章,余下两叶,无款印且风格不类,疑为后人增补,二者简笔画法亦极为相似。

图11 [清]龚贤,《山水册》十二开之二,1657年至1659年间,纸本,墨笔,每开纵28.2厘米,横35.9厘米,苏州博物馆

图12 [清]龚贤,《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下册

图13 [ 清] 龚贤《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局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图14 [清]龚贤,《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台湾何创时基金会(左1)

图15 [清]龚贤,《疏树水榭》二开,纸本,墨笔,每开纵18.7,横厘米24厘米,翁万戈旧藏(左2)

图16 [清]龚贤,《龚柴丈山水册》八开,每开纵33.8厘米,横22.8厘米,南京爱莲居(右2)

图17 [清]龚贤,《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局部),台湾何创时基金会(右1)

《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的画法反映了龚贤早期绘画技法:树法简单,以干为主,枝少树干纤细,极少皴笔;树干整体呈现顺滑形态,点叶与夹叶法简约;山石用简笔勾勒外轮廓,依就山石结构的干笔皴擦,其皴法似勾似皴。苔点呈圆形,大多寥寥数笔,画于山石凸处。

(二)书法

以1656年《自藏山水图轴》题跋、1657年《山水册》跋尾与《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题字(图17)相较,其中“笔”“墨”“树”“家”“也”等字的结体与笔法节奏变化极类似,而“大”“数”“人”“木”“之”等字的捺笔波折比1656年题跋稍舒展,但偏向内敛,未如1675年作品题跋之豪放,由此推断《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的作画时间应在龚贤四十岁左右。

通过以上“白龚”时期的作品与《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在笔墨特征与书法题字的互证,笔者认为《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作于龚贤四十岁之前。

三 《龚贤课徒画稿》:龚贤中期绘画风格

(一)画法

四川博物院所藏《龚贤课徒画稿》的树法部分,以图文涉及简笔和积墨两方面。总结其笔墨心得:“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今人未合己心而欲与古人相抗,远矣!”5龚贤绘,《龚贤课徒画稿》,四川博物院藏。此时龚贤已经自认画法确立。关于简笔法论述:“正派画仅疏疏数笔,令当家望之吐舌”“若露笔法,则中不宜皴,恐掩好处耳。树不皴则山亦宜飞白,即干皴数,笔不染亦可”“树有不皴而重勾一遍者,重勾一遍始厚始老,不然单薄耳。”关于积墨法论述则偏重于树叶的“一遍点,二遍加,三遍染”“三遍点完墨气犹淡,再加浓墨一层,恐浓墨显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浑之”“望之蓊蔚,而其中实叶叶分明者,燥湿得宜也。点燥而染湿,湿不掩燥。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龚贤四十岁前后已开始尝试多遍积墨,四十岁至四十五岁之间,其作品一边继续这种追求,一边完善他三十八岁时所作《自藏山水图》《龚氏山水轴》《龚氏赠王士祯山水轴》的“白龚”风格。

《龚贤课徒画稿》的画法体现了龚贤中期绘画技法:用笔含蓄,较之前作品更灵活,不似晚期自如。中锋与侧锋互用,且用笔速度力度有了明显的快慢、轻重节奏变化。画树姿态巧拙变化,寒林、烟树亦已形成较完备画法,枝的穿插自如。《自藏山水册》全无作者款印,第十一开有瞿安题诗于画左裱边处,揖让、叶的掩映衬托,渐已成熟。用墨则强调叶之浓密茂盛,点写树叶组合理严密,夹叶点叶结合种类的表现,墨法自内向外,由浓而淡。末叶龚贤题跋:“此册自戊申初夏发轫, 至己酉暮春卒业,留为笥中之藏,勿似米家石出自袖中,为人攫去。”

这十二开从1668年夏画到1669年春,历时半年多,特地注明“留为笥中之藏”,担心为人攫去,可见十分自重。其第九开(图18)写云山古寺,典型的干染积墨,画侧有瞿安题诗:“岚气扑人衣,万窍鸣天籁,工笔米家山,此意吾心会。”其第十开(图19)画谿山人家,写秋山临水,霜林屋舍,如前图一样细心皴染积墨,无一懈笔,其精心不苟可见。一般山水画家求墨韵往往以湿墨多,而《龚贤课徒画稿》(图20)中却明确指出:“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6同注5。又云:“淡树之后复有浓树,大丛也是合二丛三丛于一丛法,然浓树不得太大。叶式惟有三种:俯、仰、平。梅花道人点空白勾叶皆算平式,增长改阔,加大匀小,可变十数种,叶式不可太多,多则奇,奇则未免小方矣。隔丛不碍重点。望之翁蔚而其中实叶叶分明者,燥湿得宜也。点燥而染湿,湿不掩燥。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皴者联络于点染之中者也,点自点而染自染,则显然两层矣,皴、干染也。”7同注5。以其言论参其画法,可知龚贤之“润”,实乃湿度适可,关键在于皴染之时能见笔,如太湿,则墨汁粘滞,笔墨相碍,浑沌一片,是为“死墨”。

南京博物院藏龚贤绢本墨笔《夏山过雨图》(图21),写云山烟树润湿得体,多遍积墨烘染法,笔浑厚,用墨厚重,层次分明。署款“武陵龚贤”,有“龚贤印”白文方印。故宫博物院藏龚贤绢本墨笔《山水轴》(图22),前景作疏林茅屋,隔河云山数重,境界静且净。右上端作者署款:“武陵龚贤画”,钤“半千”朱文方印。笔墨清挺规矩,皴染精微,约为五十岁前作。其秋林的画法和《龚贤课徒画稿》(图23)极为相似:“秋林叶生,先树杪,落亦然。惟老树先身而后枝,落则枝尽涉冬而身叶犹在。”

(二)书法

图18 [清]龚贤,《自藏山水册》十二开之九,1669年,纸本,墨笔,每开纵25.5厘米,横34.2厘米,上海博物馆

图19 [清]龚贤,《自藏山水册》十二开之十

图20 [清]龚贤,《龚贤课徒画稿》,四川博物院

图21 [清]龚贤,《夏山过雨图》,绢本,墨笔,纵141.7厘米,横57.8厘米,南京博物院(左)

图22 [清]龚贤,《山水轴》(局部),绢本,墨笔(中)

图23 [清]龚贤,《龚贤课徒画稿》,四川博物院(右)

图24 [清]龚贤,《山水册》二十开题跋,纸本,墨笔,1675年,故宫博物院

图25 [清]龚贤,《龚贤课徒稿》(局部),四川博物院

比照1675年《山水册》二十开的题跋用笔(图24)与《龚贤课徒画稿》书法用笔(图28),其中“树”“也”“笔”“我”“家”等字的结体与笔法节奏变化极其类似,而“大”“边”“人”“文”“之”等字的捺笔波折变得粗大,且提按轻重变大,但还未如六十岁之后之豪放,故亦可以推断《龚贤课徒画稿》的作画时间应在龚贤五十六至六十岁左右,即1675至1679年之间。

通过以上龚贤“黑龚”时期的作品与《龚贤课徒画稿》在笔墨特征与书法用笔方面的比对(图25),笔者认为《龚贤课徒画稿》属于龚贤中期绘画法。

四 《龚半千授徒画稿》:龚贤中期绘画风格

(一)画法

北京荣宝斋藏《龚半千授徒画稿》的画法反映了龚贤晚期绘画风格,用笔遒劲。龚贤在1640年左右虽已初具遒劲笔墨,但《龚半千授徒画稿》用笔更为成熟与精妙。晚期作品中笔墨勾勒点染以及书法的用笔顿挫,乃有意而为之,其早期作品则完全没有这种程度的自觉与洒脱。萧平在《龚贤》一书中亦认为《龚半千授徒画稿》是龚贤晚年所作。8同注4,第61页。

《龚半千授徒画稿》褚德彝跋认为,此册为晚岁手笔:“知《画诀》存世不止一本,惟观二本画迹俱是中年。此册书画简老,解释详尽,定为晚岁手笔,且于破墨、积墨要诀,阐发无遗,俾董、巨画法不至失坠,殊可宝矣。”9[清]龚贤绘,《龚半千授徒画稿》,北京荣宝斋藏。

《龚半千授徒画稿》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龚贤近七十岁所作十八开《山水册》,风格相似。特别是第四开(图26)画老树参差,槎桠作指爪伸展状,树下一草庵,巨石嶙峋,瀑布泻落。画中的树、石、屋笔墨类似《龚半千授徒画稿》第三至五开的树法(图27)。

所谓“白龚”,即简笔无皴或少皴的作品。萧平先生将“白龚”分为两类:“一类为其早期所作,笔带枯拙,初期作品还有生涩感,偏后一些则多用复线(即重勾);第二类则是后阶段直至晚年之偶尔所作,下笔阔厚而多带波动松灵,墨亦偏于润泽。”10同注4,第49页。《龚半千授徒画稿》的部分树石,下笔阔厚而多带波动松灵,墨亦偏于润泽。笔者认为属于晚年 “白龚”之作。

又如,南京金陵饭店文化艺术中心藏《水村烟树图轴》(图28),写水乡平远,阔水远山,寒林疏枝,芦浦茅舍。笔墨疏简精微,具倪云林意趣。画中寒林疏枝与《龚半千授徒画稿》第四开(图29)丛树画法相似。画中远山画法又与《龚半千授徒画稿》第十一开(图30)三远画法相似。

再如,无锡博物院藏《渔村夕照图轴》(图31),写渔村小景,芦荡远帆,丛柳屋舍。属龚氏简繁之间的勾多皴少画法,敷色淡薄。画中荒柳与《龚半千授徒画稿》第十四开(图32)的柳树画法相似:“柳。柳身短而枝长,荒柳寒柳为上,点叶者是美人图,太湖石边物也。”11同注9。

另有江苏省美术馆藏,周怀民旧藏,龚贤《野水渔村图轴》(图33)(1687年,时年六十九岁)写江边冬景,板桥茅舍,寒林石矶,笔墨苍润。画中寒林与北《龚半千授徒画稿》第三、四、五开的画法极相似(图34)。其山石画法与《龚半千授徒画稿》第九开(图35)的画法极相似。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龚半千授徒画稿》为晚年之作。龚贤在晚年达到黄公望那种笔墨松弛与自然,在六十余岁时渐渐带有倪、黄的笔墨特征,即如其题画道:“此谓之倪、黄合作,用倪之减,黄之松。要倪中带黄,黄中有倪,笔始老、始秀,墨始厚、始润。”12同注9。其松、老、秀、厚、润之感亦只有龚贤在晚年(1680年左右)笔墨认识与驾驭更为成熟精到,才真正达到松弛之境。

图26 [清]龚贤《山水册》十八开之四,1688年,纸本墨笔,每开纵22厘米,横35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27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荣宝斋

图28 [清]龚贤,《水村烟树图轴》,年代不详,绢本,墨笔,纵100厘米,横47厘米,南京金陵饭店文化艺术中心(左)

图29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北京荣宝斋藏(右上)

图30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北京荣宝斋(右下)

图31 [清]龚贤,《渔村夕照图轴》(局部)

图32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北京荣宝斋

(二)书法

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688年《山水册》(图36)跋尾用笔与北京书法用笔(图37)比较来看,其中“足”“人”“之”“起”等字的捺笔波折与提按笔法,以及结体极为相似,亦可以推断《龚半千授徒画稿》的作画时间应在1680至1688年之间。

通过以上龚贤晚期作品与《龚半千授徒画稿》在笔墨特征与书法题字的互证,笔者认为《龚半千授徒画稿》是龚贤六十岁之后所作。

据此,可以较明确推断出龚贤四本课徒画稿完成年代的先后次序依次为:传为《奚铁生树木山石画法册》(1656年前后)、台湾何创时基金会藏《龚半千画法并柴丈画说册页》(1660年前后)、四川博物院藏《龚贤课徒画稿》(1675至1679年间)、北京荣宝斋藏《龚半千授徒画稿》(1680年之后),从中亦可以看出龚贤笔墨风格逐渐成熟的印迹。

图33 [清]龚贤,《野水渔村图轴》,1687年,绢本,墨笔,纵176厘米,横77厘米,江苏省美术馆(左)

图34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北京荣宝斋(右上)

图35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第九开,北京荣宝斋(右下)

图36 [清]龚贤,《山水册》十八开跋尾,1688年,纸本,墨笔,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左)

图37 [清]龚贤,《龚半千授徒画稿》(局部),北京荣宝斋(右)

猜你喜欢
墨笔龚贤画稿
龚贤山水摭议
《衡岳幽处》
陈磊作品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黄彦华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新秀擂台——来自小朋友们的优秀画稿选登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