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框架构建研究

2020-05-15 12:31:48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长维度老年人

王 元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一、研究缘起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其中特别指出:“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1]。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是对其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它关系到老年教育目的的达成,直接影响到老年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决定着老年教育的质量与生命力。课程质量评估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它是推动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的关键。本研究针对“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现状怎么样”“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由什么组成”“如何评估老年教育课程质量”三大问题进行探究。首先,厘清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的现状与特点。其次,通过梳理课程质量评估的国内外研究,明确课程质量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最后,选取2个典型个案以三级编码的方式抽离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维度并建构框架。

二、研究综述

(一)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是指主导评估活动的人或团体,旨在回答“谁来评”的问题。[2]在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主体中分别有老年学员、老年教育教师、老年教育研究者等。学界研究聚焦在单一评估主体论与综合评估主体论。其中,单一主体论的代表有:(1)老年学员是评估主体,如蒋子郁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估权在老年学员而不在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与教师。为此,在教学评估体系中不仅要增加老年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权重,而且还要细化针对不同学员的评估指标。[3](2)科研机构更适宜作为评估主体,如陈春勉认为老年学员出于尊师习惯及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实效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对课程建设的评估主要基于理论型的指标,具有科学性适宜作为评估主体。[4]此外,综合评估论则趋向于多主体联动评估,如朱越、渠澍清、胡志亚认为老年教育中存在评估机制欠缺等问题,老年大学应该加入基于老年学员评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机构与老年学员的多元评估主体。[5]以真正了解老年人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求情况、满意程度等,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创新。

(二)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工具

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工具是指评估活动的测量工具,旨在回答“用什么评”的问题。其中,测量工具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是课程评估的基础。[6]目前采用的测量工具有评估量表、学员访谈等。此外,评估量表开发目前还在研究初期,大多缺乏相关理论支持与检验,相对简单的评估指标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科学性。评估量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的考察、课程价值的判断、课程目标的考量和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评判等方面,大多为“散点式”评估。故此,该类量表尚未能科学有效地反映课程建设的成效。

(三)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维度

目前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只停留在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阶段,如《吉林省老年教育现状及发展建议》指出老年课堂教学评估体系欠缺,课程质量难以保障。[7]《老年大学的“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到老年课堂质量评估维度单一、学生对于课程综合反馈较少。[8]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国内外具有理论适用性的课程质量评估维度,为后期访谈编码提供理论借鉴,进而构建开放、全程、动态的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体系。

1.国外课程质量评估维度

目前在国外普遍运用的课程质量评估框架有两种,一种是通用型,一种是特定学科型。通用型评估框架的代表有:FFT框架(Framework for Teaching)和CLASS(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其中,FFT框架是由Danielson团队按照美国新教师评估与支持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InTASC),扎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开发而成的。由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营造、课堂教学技巧、专业职责四个维度组成。[9]CLASS框架是由Pianta团队开发,重在研究师生互动。由情感支持、班级管理、教学支持三个维度组成。[10]特定学科型的评估框架代表有:MQI框架(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和PLATO框架(Protocol for Language Arts Teaching Observation)。其中,MQI框架是由Hill团队基于“过程与产出”理论开发并完善,由教学形式、知识丰富、共同学习、意义建构四个维度组成。[11]PLATO框架由Grossman团队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在全面考虑英语语言艺术教学中教师示范、教学策略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重要性后开发,由课堂活动、内容表达使用、教学支持、课堂环境四个维度组成。[12]

通过梳理国外课程质量评估维度发现,不管是通用型还是特定学科型都共同聚焦在课堂环境、教学支持、课程内容、师生互动等维度。该综述为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框架构建做出了理论铺垫和参照依据。

2.国内课程质量评估维度

我国的课程质量评估大多聚焦在教师互评。如,教师合作研究课堂的观评课模式——LICC,LICC主要以科学研究的范式,通过细分观察维度来进行课程质量评估,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组成。[13]同事互助观课模式,朋辈教师之间确定观课内容,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开展观课后的讨论活动,改良再行动;同事教师之间的课程质量评估不存在考核压力和权威影响,评课团队作为实践共同体以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评述三个维度组成。[14]指向课堂教学改进的听评课模式,该模式的操作程序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堂课发现共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改进,形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由自我评述、同行评课、改进方案三个维度组成。[15]专题性听说评课模式,在某种教育愿景的引导之下,突破传统的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课堂质量评估制度。着重围绕某一教学中的“专题”(如“加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尝试、概念澄清和备择方案研讨。[16]

国内的课堂评估主要以教师、专家为主体,评估维度和方法还在理论探索阶段。相比国外课堂质量评估偏好用量表、数据化分析为研究工具,国内更偏向关注每个课堂的差异性,以课堂生成为本质。通过综述后,发现国内课程质量评估在课程内容、师生互动、课堂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多有关注,为后续研究做出了理论铺垫和参照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质性研究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法,关注老年大学校长的主观感受、实践理解和意义建构。在资料收集方面,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原因是访谈法的形式开放灵活,可以对实践进行归纳反思。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老年大学的校长。由于校长作为课程质量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在顶层设计和实践推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其长期致力于老年教育事业,了解教师与学员对于课程建设的多种意见,掌握大量的实践资料,并进行了深刻反思。

本文选取两位老年大学校长对于课程质量评估的理解与认知。个案之一的H校长现任东部地区示范性老年大学负责人,其任职的学校定位于高端精英老年教育(老干部为主),多次获得省市级示范老年教育实践基地。H校长作为文明办干部退休返聘至老年大学,担任校长已有3年时间。个案之二的D校长现任中部地区成长型老年大学校长,该老年大学定位于普惠性老年教育,服务人次年均万人以上。该校目前出现了课程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该校正在积极投入老年教育的优化探索,故此定义为成长型。D校长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深学者退休返聘至老年大学,担任该校校长12年时间。

(三)技术路线

研究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的基础上对访谈进行录音并转录。访谈数据自身浮现的主题和本土概念形成聚焦编码,将聚焦编码中相似的主题归类为主轴编码。最后,将主轴编码与已有文献中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与归纳形成理论编码。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评估是运用标准(criteria)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是价值判断的一个过程。关于课程评估的内涵,桑德斯在国际百科全书中指出,课程质量评估是研究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优缺点和机制的全过程。[17]在学术界,课程质量评估主张“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18]。

在深度访谈两位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老年大学校长之后,结合访谈内容与相关文献对文本进行三级编码。老年课堂场域下课程质量评估主要通过老年教育课程的教育效用如何发挥其准确性、实效性以及老年学员满意度指标得出老年课堂质量的评估维度分为两大类、六要素,具体框架设计如下表所示。

表1 老年课堂场域下课程质量评估框架

(一)课程建设:老年教育课程质量的基础保障

课程建设简而言之就是学校主体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实施的过程。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优化等。[19]课程建设在老年教育课程质量中承担基础保障的作用,其中展现的评价维度有:课程内容、专业师资以及环境营造。

1.课程内容:喜闻乐见,适度超前

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课程内容的同质化发展,老年课堂的内容根据各地区自身办学定位与发展要求,进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其中对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是一堂“好课”?老年大学的校长在经过多年对于教师和学员的反馈收集与实践反思中有以下总结:

“老年人有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还有质量的提高需求。我们要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进步与转变。”(D校长,2019年1月4日)

“这里的课程要有老年教育超前引领示范作用,所以在原有大家都喜欢的课程之外,我们还要做精品课程,起点要高,课要精。就像和小米、科大讯飞一起做智能化现代化体验室。如里面的智能书桌,没有墨水可以拿特殊毛笔写,就像有墨汁一样。学员们纷纷都表示这样的课才是他们喜欢的想学的。”(H校长,2019年3月8日)

在很多地区的老年教育课程观中,通常都是以该地区老年人的需求作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但这会使老年教育陷入“老年幼儿园”的怪圈中。故此,老年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成为老年教育课程质量的评估维度之一。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学习主体的切实需求,也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

2.专业师资:名师效应,专业教学

师资作为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主体之一,老年教育课程由于“能者为师”的特性,学员们表现出对于“名师”的追捧以及期待教师拥有专业化的教学水平。

“虽然我们这里的老师没有那种‘大咖’,但我自己也在征集各种民间‘能人异士’,只有老师好了,学生才会愿意来学,觉得不是来玩玩的。是真的来学东西的,老师的名气响,很多人就觉得这个课很好。很愿意来上,积极性很强。但是不光是老师要好,也要会教学生,学生要学得会,这个课就算没白上。”(D校长,2019年1月4日)

“我们学校的师资非常优秀,有来自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戏曲课程中,教京剧的是戏曲学院的教授,教越剧的是国家二级演员,教海派滑稽的是原国家一级演员。老师们也特别负责。基本是‘一座难求’,课程口碑也是非常好。”(H校长,2019年3月8日)

名师效应体现的是老年学员对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期待与关注。目前,老年大学师资以兼职老师为主,呈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差异大的特点。故此对于老年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质量要求成为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的独特标准。

3.环境营造:设备齐全,文化育人

课堂学习环境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着学习行为的持续。[20]两位老年大学校长均认为,老年大学若要加强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要适当添置与合理运用基础教学设施,更须重视环境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现在的教学设备我们都配得很齐全,如电脑、舞蹈房之类。但是发现一个新问题,老年人来上课以后,课堂里刚教不要随意丢垃圾,要有素质。一下课,人家有时候都当着我的面乱丢垃圾,认为让清洁工打扫是理所应当的。一个校园里必须有校园文化,光靠制度是很难建设的。老年人在老年大学里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全方位的指引。”(D校长,2019年1月4日)

“我们的书法课在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个摄像头,可以通过大屏幕直播老师的书法指法,同时书画教室用古色古香的桌椅营造独具传统文化氛围的课堂体验。声乐教室还配备了卡拉OK,让老年人学习好歌曲以后就可以学以致用。以前上智能手机课程,只讲理论知识,学员都听不懂,或很快就忘记了,现在我们加上一个设备,用智能竖屏转换器做手机同步展示,老年人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操作。老年学员对这些课程的满意度相当高,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更加方便有效。”(H校长,2019年3月8日)

成人课堂学习环境,一方面是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动态的情境。以设备周全为保障、文化育人为指导,构建适宜成人课堂学习的环境,可以提升老年课堂质量,故此,环境营造成为评价指标之一。

(二)教育效用:老年教育课程质量的应有之义

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其质量评估必定以是否发挥其特有的教育效用为判断依据。同时,老年教育特有的教育效用经过访谈和文献梳理归纳为以下三点:幸福指数、素质提升、社会归属。

1.幸福指数:愉悦丰富,康乐需求

参与老年教育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功老龄化及最大限度地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指数。[21]与此同时,老年人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或组织可以通过满足其健康的需求、娱乐的需求、应对生活压力的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增进生活满意度。[22]其中老年教育的文化体育类、养生保健类课程正是契合了老年幸福指数提升的发展需求。

“老年人退休以后会失去社会联系的平台。现在老年教育有一种共识,就是参与老年教育的老人普遍幸福指数会高,人的精神状态会好。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希望首先每个老年学员都能快快乐乐的。”(D校长,2019年1月4日)

“人都是怕孤独的,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他们来老年课堂里上上课,交交朋友,唱唱跳跳,感觉人的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学员们很积极,不管学没学到什么,最后这个课让他们开心幸福就是有用的。”(H校长,2019年3月8日)

由此可见,老年教育课程的教育效用应关注对于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提升。在访谈中,老年大学校长们都提到:“若是问老年学员们,如何评价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他们首先会说上得开心就是好课”。故此,幸福指数也成为评价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的标准之一。

2.素质提升:和谐进步,全面发展

老年教育在课程中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的同时,也不忘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即对于人的素质提升,其中包括了各类课程既定的学习目标达成,也包括了对于老年学员全身心的素质提升。

“老年人过来学习都是抱着他们对于课程的需求,想开心学到东西,但是我们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也要加入老年人素质提升这一块。如我们说的乱丢垃圾这件事。我们就在原来文体课程里加入情景剧,让他们自己演一演,他会自己明白乱丢垃圾多不好。最后通过这个课程提升自己的素质,基本没有人乱丢垃圾了。”(D校长,2019年1月4日)

“我们现在提升老年人素质这一块有一个特别的做法是进行生命教育。中国的老年人大多不愿意面对死亡。但是会有很多生活问题,如老年痴呆、遗产的分配等。生命教育就是面对现实,活出质量。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学员们上了以后都觉得很值得开设,是一门好课。”(H校长,2019年3月8日)

教育正是要在促进老年人的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不是仅仅提供简单的娱乐休闲服务。[23]老年教育中关注素质的提升,旨在促进老年人“全面”而非“片面”的发展。素质提升作为老年课堂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现在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科学技术、艺术人文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3.社会归属:积极适老,老有所为

在老年教育中,很多老年学员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之后,获得相关技能和素养提升,最后可以转化为老年教育的教师。在退休之后再次找到社会的归属与价值。老年教育课程能够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消解老年人因社会角色转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使老年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

“现在好多学了有几年舞蹈、声乐的学员基本上都可以在各个社区学院里上课,摇身一变成老师了。他们也觉得这样比起以前就是带带孩子,买买菜的生活更加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当然这是因为课程质量很好,大家才可以学得好,变成小老师。”(D校长,2019年1月4日)

“我们有一个家政系,主要是学插画、做菜、编织。老年学员在上好课以后都有作品。如编织好的大衣,可以走模特秀,也会把东西送给福利院、养老院,收到的老年人都很感激。满满的社会效益和正能量。还有一些老年人会去社区做公益小老师,去社区学院做小老师。都说这个课上完以后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状态。”(H校长,2019年3月8日)

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的重要途径。[24]作为评估老年教育课程质量的社会归属维度,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更新老年教育理念、创新老年教育模式、优化老年教育内容等方式,发挥老年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五、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与分析,老年课堂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质量评估中需要兼顾课程建设与教育效果的多面貌评价。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要分析该课程是否拥有丰富优质课程内容、专业良好的师资、和谐温暖的育人环境,同时兼具关注课程对于老年人全身心发展的教育效果,即课程是否达到了“培育什么样的老年人”,是否完成了“老年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初步探索老年教育课程质量评估框架的构建,促进老年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校长维度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论校长的修养
人生三维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