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燕,孙霖露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目前医院重要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该科室患者病情危急且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其采取基础疾病治疗期间往往应用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或手术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病情康复期间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最终的临床疗效欠佳。经调查研究显示,重症监护室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对症的护理措施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为分析舒适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患者70例,研究组(n=35):男21例,1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52.11±3.64)岁;对照组(n=35):男20例,15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52.26±3.57)岁。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时监测患者各生命体征,给予其常规饮食、知识宣教与饮食指导等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1)环境与睡眠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将温度与湿度均调节至合理范围,确保其具有舒适感,避免刺激患者呼吸道引起咳嗽等不良反应,通过音乐疗法等措施改善其睡眠质量,消除陌生感,确保患者保持身心愉悦,从而积极配合开展治疗流程[2]。(2)心理指导与健康宣教:整体评估患者病情,注意保护其隐私,主动与患者沟通,根据疾病进展定期开展健康宣教,主要包含治疗流程与注意事项,消除其与家属对疾病知识的错误误区,同时将以往监护室治疗成功案例告知患者,改善心理应激反应, 给予其更多关爱与鼓励,确保护理流程能顺利开展。(3)生理护理:定期协助患者开展翻身、扣背皮肤擦拭等措施,保持轻柔的动作更换药物或导管,避免指甲或其他物品造成患者皮肤划伤,若患者营养状况较弱则给予其鼻饲或静脉等营养支持,促进患者病情能早期康复[3]。
生活质量:参考SF-36生活质量量表[4],测定两组社会职能、心理障碍、躯体限制与物质生活分值,各分值与护理效果呈正相关。
测定两组ICU监护时间与护理舒适度,各指标与护理效果呈负相关。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数据(生活质量、ICU监护时间与护理舒适度)-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x2检验,±s-数据分布趋势,P<0.05,具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较社会职能、心理障碍、躯体限制与物质生活分值较对照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s)
表1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s)
组别 社会职能 心理障碍 躯体限制 物质生活研究组(n=35) 86.45±3.68 87.85±2.84 85.28±2.34 85.01±3.02对照组(n=35) 72.04±3.51 75.13±2.62 71.24±2.65 70.29±3.14 t 16.7634 19.4756 23.4951 19.989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组ICU监护时间较对照组短,护理舒适度较对照组均高,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ICU监护时间与护理舒适度(±s)
表2 比较两组ICU监护时间与护理舒适度(±s)
组别 ICU监护时间(d) 护理舒适度(分)研究组(n=35) 4.52±1.18 8.28±0.43对照组(n=35) 7.41±2.05 6.69±0.82 t 7.2282 10.1593 P 0.0000 0.0000
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急且难治愈,若不能采取对症的护理措施,则极易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切实采取对症的护理模式能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病情早期康复。
有研究报道,舒适护理能改善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效果,重症监护室具有特殊性,采取舒适护理模式能实现24 h陪护制度,将家属探视时间加以限制,避免院内发生交叉感染,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重症监护室环境,将温度、湿度与光线调整至合理范围,使其具有舒适的体感,同时通过音乐疗法等形式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热情真诚的态度与其沟通,改善心理应激反应,争取更多的情感支持,给予其鼓励与关爱,并且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发生压疮等并发症,若其营养状况欠佳,则给予营养支持,促进病情早期康复。
廖春丽等研究中指出[5],舒适护理能提高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缩短其ICU监护时间,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较社会职能、心理障碍、躯体限制与物质生活分值较对照组高,研究组ICU监护时间较对照组短,护理舒适度较对照组均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证: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用舒适护理能缩短其ICU监护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确保患者具有舒适度,改善预后效果,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