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
一、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异化”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了解人在“异化”时的命运,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研读作品,从情节、人物、环境、细节、语言、情感等角度鉴赏作品,挖掘作品的意蕴,积累鉴赏经验,获得审美体验。
3.尝试文学评论,续写、改写、创作小说。
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促织》《变形记》《在桥边》。
2.表达与交流:文学短评写作与交流,续写、改写、创作小说,写读书笔记。
3.梳理探究与综合实践:小说解读方法积累、搜集“异化”相关资料。
二、情境与任务
学习情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种完整的方式占据自己完整的本质。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一直都在追寻着自由,渴望成为一个自由幸福舒展的生命。然而,不合理制度的压抑、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对人的尊严的漠视等等,可能都在阻碍着人类的自由。敏感的作家们曾经用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不合理的异化。今天的我们,也要清醒地保持觉知与警惕,避免陷入异化的深渊,要用我们的力量,让人民更幸福,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任务框架:
三、学习资源与线上支持
学习资源:
《促织》《变形记》《在桥边》《经典小说解读》《外国文学史》。
线上支持:
《促织》《变形记》动画片、影片,《聊斋志异的爱恨情仇》,知网相关文献。
四、学习活动详解
活动一:
1.学生自主阅读三篇小说,边阅读边批注,写出作品的妙处、阅读的疑惑处、阅读的心得。
2.梳理小说的情节及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画图呈现(教师总结)。
活动二:
1.分小组展示鉴赏成果(情节层面、细节层面PPT展示)。
2.通过表演、绘本、朗诵、旁白品析等方式感受细节的魅力。
3.释疑解惑顿开朗(自由质疑,互做解答)(教师可点拨)。
活动三:
1.续写、改写作品展示,阐述创作思想。
2.学生互评,与原作者作品对比欣赏。
活动四:
1.编制《“异化之魅”阅读推荐篇目》并阐述理由(体现学生的思考)。
2.写读书笔记与心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在1893年画的《呐喊》,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蒙克想将人类受到重压之时极端的苦闷、恐惧呐喊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实这苦闷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仅是蒙克感受到了,我们的来自中国奥地利德国横跨古代现代当代的三位作家他们同样感受到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他们的小说世界,去倾听去思考。
2.分享与交流
经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同学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很多同学对小说中的最矛盾的精彩细节念念不忘,下面我们有请小组发言人来分享。
如:《促织》中“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为甲虫后只是比较平淡地想“我出了什么事了”,担心的是上班迟到的问题。
《在桥边》中他们对“我”进行检查时,“我”依然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3.思考与讨论
(1)用矛盾的细节来引人思考,是三位小说巨匠的共同选择,其实这三篇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的艺术元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异化呢?
明确:《促织》的异化情节作用:
①艺术手法上,再掀波澜,神奇魔幻更吸引人。
②反映面更广,人治社会规则可操纵。
③化虫才有出路,深化悲剧性。
④读书人的悲歌,蒲松龄《聊斋志异》就是一曲读书人的悲歌。
《变形记》将格里高尔打出常规,让读者看到:
①格里高尔所承受的生活的重压。
②家人的冷漠。
③现代人难以沟通的孤独。
④变为甲虫,既是魔幻,更是现代人真实生活状态的象征。
《在桥边》中人变为数字,以此来揭露二战后当局只在乎物质,不关注数字背后活泼泼的生命,缺少人文关怀的畸形现象,以“我”的觉醒与反抗,弘扬了理想主义的光辉。
(2)三位作家讓我们看到了异化的共同特点:把人变为非人,受到控制不得自由,让人难以承受,那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异化现象?我们如何看待?
如:有的学校只看分数与排名,不够关心学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只看成绩;战争、金钱、物质、消费、技术、权力等对人的异化。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异化之魅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也看到了不同时代人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愿我们齐心协力,不再让生命变得轻如微尘,而是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人民更有尊严与自由,快乐徜徉。
[作者通联:湖北黄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