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燕
思辨性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的关注,各类文体的思辨性阅读研究也应运而生。议论文思辨性阅读的研究最全面、最深入、最成熟,而说明文思辨性阅读的研究却有待开发。在此,笔者对说明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无论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思辨性阅读教学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思辨能力”的提出对说明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来说,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时刻在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刺激着他们的兴奋点,同时也考验着他们辨识真伪、快速掌握信息的能力。很多的说明文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教育价值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纳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具体学习内容。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思辨性阅读就是在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后经过理性的评估对文本的内容和观点作出判断,教师要着眼于把学生提升为具有思辨意识的阅读主体,提炼核心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辨析事物或事理的陈述过程中渗透的评价元素。
一、对文本固化的教学重点展开思辨
“新课标”提出,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什么比较容易出现趋同现象。同仁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没有把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是把“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把“学习科学小品的求真精神”作为这节课的核心内容,让文本对学生产生一种照亮和提升,让学生在文本的体验中成长。不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学生只会远离现实、思想平庸,阅读教学也无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展开思辨
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地思考作者是怎么想的,而应该思考我们是怎么想的。只是思考作者怎么想的,就只能停留在认知层面;当思考我们自己是怎么想的,思维就有了深度。我们平时教学时,把更多的力气花在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与“质疑”。我们要求学生做的只是复制、搬运别人的思想,而不是从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学生的多元而有深度的思维。例如,同仁在教《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文时,除了让学生分析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该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同时,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试着去理解校园的景观、自己所住小区的景观以及自己所在城市的公园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对文本体裁的教學展开思辨
王荣生老师的文体思维给我们提供了思考路径。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教学要有文体思维意识,就是“把小说当小说教,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散文当散文教,不仅是阅读取向,而且预示着各自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梁衡的《晋祠》一文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描写得十分具体形象。形神兼美的特点十分明显。语言又形象、生动、流畅。实在是中学生学习的精美范文。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应该把《晋祠》当作散文来教,教学生去体悟晋祠的美,而如果考虑到作者主要是向读者介绍名胜古迹“晋祠”的,我们可以将《晋祠》当作说明文来教,作者首先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总说晋祠的特点: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事物,理应如此。中间的十个自然段,分别对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作具体的说明,二、三、四、五自然段是说明自然风景这一特征的领起句,点出晋祠自然风景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其中第四自然段是写树,它说明和描写又是用先以说明写其形,后以描写状其神,生动地再现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由于恰当的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对象被介绍得十分生动、具体,给人以明晰、深刻的印象。
思辨,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善于质疑,学会思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让阅读进入更高的境界。对说明文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激起学生思辨的火花,智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宽度、深度,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老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说明文阅读教学要强化思辨,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学会思考,具有源自生活的思辨性思考。好的阅读策略有助于学生持续热情地阅读。
因此,让思辨性阅读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常态化是可以实现的,它并不是海市蜃楼、不可企及的。当利用教学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时,需要我们用灵动的思维去发现文本的思辨性思维的思辨点,加强说明文教学与思辨性阅读的有机衔接,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多向化。
[作者通联:江苏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