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

2020-05-14 15:17刘晓枫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金课高职院校

刘晓枫

摘    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将“金课”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积极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构建议,以及高职院校“金课”的建设路径,对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金课”

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促进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下的改革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金课”,消灭“水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置、评价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亟须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为此,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构建起科学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打造“金课”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课程性质和类别多样,既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又包括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核心专业课等[1](92-93)。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评价中采用同一套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别课程教学的特殊性,难以激励教师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价值。

(二)评价实施过程不科学

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标准了解不深入,甚至个别学生根据个人对教师的主观态度评價课程质量;督导在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时,难以保证多人多次对同一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听课评课,易出现人情分,降低打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评价结果缺乏运用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的问题,没有发挥出教学质量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2](104-105)。如,评价之后,学校只是将评价结果作为评定优秀教师、核算绩效工资的依据,没有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依据;学校只是简单地向教师通报评价结果,没有具体告知教师在哪些教学环节存在不足,也没有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构

(一)重构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课程的差别和课程改革现状,重新构建起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体系既体现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又突出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3](125-126)。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4个维度,13个一级指标,以及针对不同课程实际情况设置的二级指标。具体如下:其一,教学内容维度,一级评价指标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二级评价指标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教学资源充足程度、课程内容翔实程度、前沿成果引入程度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维度进行评价,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教师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确保课程评价有助于教师明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方向;其二,教学方法维度,一级评价指标为新媒体技术、教学组织技术和互动教学技术,二级指标为教学方法丰富性、灵活性、课堂提问有效性、分组教学有效性等。通过对教学方法维度进行评价,能够体现出该门课程对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用,避免课程教学停留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入鲜活动力;其三,教学态度维度,一级指标为自我管理、教学管理和团队交流,二级指标为教学秩序、作业批阅、课后答疑、课外交流等。通过对教学态度维度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授课态度、备课态度、言行举止等显性层面,还能够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管理、自我管理、对学生负责程度、参与学术交流等隐性层面,这些隐性层面因素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其四,教学效果维度,一级指标为学生满意度、期末成绩、作业质量和技能水平,二级指标为教学形式、任务完成情况、卷面成绩、竞技比赛、教科研论文等指标。在构建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要科学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教学效果维度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要评价内容,重点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能力及教师教研水平,从而促使教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引导教师营造教研相长的教学氛围。

(二)重构评价实施过程

高职院校要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进行重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同行、学生、督导等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更加公平、公正。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过程的优化措施如下:其一,控制优秀等级比例。在评价过程中,将同行、学生和督导的评价权重设置为30%、30%和40%,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人情分、关系分,还要控制好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所占的比重。尤其对于优秀等级而言,将同行和督导评定为优秀课程的比例控制在全部课程的10%以内,将学生推荐的优秀任课教师比例控制在全部任课教师人数的30%以内。其二,制定评价流程。在教师评价中,由高职院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同行,以及督导委员会的教学督导对教师进行评价,按照年度计算总评分,将总评分报告提交到校领导。在学生评价中,由各院系组织安排多次课程评价,针对同一门课程同一教师的多次评价,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评价结果。

(三)重构评价结果反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出质量评价在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中的价值作用,使评价结果成为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4](130-131)。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建立反馈机制。在同行和校督导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之后,要及时向任课教师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并将评价情况和具体建议等信息录入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中,以便同行、校督导和被评教师随时登录到系统中查询评价情况,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其二,建立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设置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奖,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评奖的重要依据,将评价结果前5%的教师作为优秀奖的候选人,之后再由校领导和教务处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考察,从候选人中选出优秀教师,将其教授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路径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打造“金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同时是高职院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5](85-87)。

(一)遵循“金课”建设规律

1.职业成长规律

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形式,突出课程形态的职业应用特征。职业成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工作难度、工作结构和工作环境三个方面的逐级递增,所以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由边沿、简单、表层的课程结构形态特征,逐步过渡到核心、复杂、内涵的课程结构形态特征,强调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

2.教育规律

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使课程与市场需求、社会环境、职业岗位对接,满足学生发展与就业的需要[6](118-121)。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金课”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某项工作给予帮助;二是“金课”要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金课”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及积极的生活方式。

3.学习规律

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遵循学习规律,以学习效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为依据,设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引领的系统化课程,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达到先行后思、思行合一的效果,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金课”建设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发展。

(二)创新“金课”建设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在“金课”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突出高职教育优势,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打造“金课”行动路线,坚持课程建设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总体思路,让企业参与学校“金课”建设,共同制訂课程改革方案[7](42-44)。具体建设路径如下:其一,成立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要带头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等,围绕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共同打造“金课”。其二,对接企业环境。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化合作,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效对接,将企业生产环境、工作过程、文化氛围引入课程教学中,重构真实的岗位实践实训内容,突出“金课”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其三,完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要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典型任务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衔接与配合。其四,创新课程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岗位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并且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挖掘“金课”的创新性,促使“金课”更能够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2.校本研发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建设特色品牌课程,加大校本研发力度,使其成为“金课”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建设“金课”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科带头人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中,使全体教师掌握“金课”建设流程,以校本特色品牌课程为基础,编写“金课”教材,安排“金课”课时,确定“金课”教学目标,完善“金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校本课程“金课”建设为核心,辐射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围绕“金课”打造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程体系。同时,在“金课”建设中,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结合行业动态发展,及时更新业内发展新向标,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积极打造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学思结合课堂,体现出高职院校“金课”特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此外,在校本研发课程的评价中,要综合采用观察、听课、测试、调研、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系统梳理课程结构,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持续改进校本研发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金课”建设保障

1.打造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围绕“金课”建设需求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结构,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实践的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项目研发,派骨干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和国家培训,对教师实施优厚的待遇激励政策,促进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外聘行业专业人士、专家、技术能手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金课”建设提供教师队伍人才保障。

2.建设配套设施

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投入充足的建设资源,为“金课”奠定教学配套设施基础。学校应打造全真实习实训校内外基地,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在校内外基地完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突出“金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引入数字化、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为“金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

3.优化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在“金课”建设中要突出育人职能,明确育人目标,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在育人环境中,高职院校要重点设置德育课程,开展德育活动,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奋斗目标,使学生坚守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语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金课”建设,重视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在“金课”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对当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完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过程、重视评价结果应用,充分发挥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在“金课”建设中的作用,使“金课”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戴菲菲.发展性评价视阈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9).

[2]薛海峰,朱志峰,杨权社.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高教论坛,2019(9).

[3]陈晨,魏贤运.高职院校开放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浅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

[4]李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7).

[5]王伟毅.“金课”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19(10).

[6]王志凤,王桂花.基于结构性改革的高职“金课”重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7]王伟毅.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猜你喜欢
金课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