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杨冬梅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目的是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以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减缓大学生就业难的发展趋势。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局限性,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难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氛围营造及实践平台搭建中缺乏综合性规划,以致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较弱。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探究应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及相关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提升路径
引言
为促进社会发展,持续性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育人目标,在实践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方面下大功夫,突破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存在的瓶颈,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背景
自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后,各大高校都不约而同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以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教育界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大量涌现,一些学者指出,现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大乐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必要措施。高校应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些学者提出,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现如今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教育主题、教育层次及机制保障多个维度入手,顺应时代发展脉络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以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问题。因此,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摸索阶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培育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既要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又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聚焦于创业意识、知识技术与协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21-23)。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由于创新创业既是一种新思维,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下大学生就业的思维定式,从实践角度入手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维、新发明的特征,打造动态实践平台与教育渠道。然而,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浅薄,难以从意识、能力、素质等多个维度入手,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与社会发展对接,基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1)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比重在30%以上,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重不到5%,创新创业成功率不到1%。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洞察力、决策力方面欠缺。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因为多数大学生的受教育理念陈旧,学以致用意识及创新意识转化率较低,多数大學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面向社会发展提高素质与能力。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单一,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路径与专业教育一样,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未从大学生发展需求入手,建立契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至于多数大学生无法深入参与创新创业项目[2](124-125)。
(2)创新创业课程单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连贯性、系统性及逻辑性不足,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宣传与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素质教育之外,与其他教育缺乏联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实现差异化,以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表现形式单一,一些高校将教师与学生的考核评价重点放在科研或考试之上,没有明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标准。特别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隔阂,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与创新创业氛围营造,需要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在教育体制设置中,应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弥补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不足,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3]。
(3)创新创业氛围较差。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地方教育机关,定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这些竞赛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然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不仅要支持大学生创业,用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和优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深化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入手,针对启动资金缺失、社会融资困难及政策落实不足等,从社会资源、教育政策及地方发展入手,为大学生打造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
(4)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师资配备及实践平台搭建中,还缺乏完善的资金及资源。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及创业意识上的不足,开展系统化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成正比。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缺乏责任感、缺乏毅力、做事不够细心、对自身要求不高,难以随着岗位与工作环境的变化大胆创新。专注、勤奋、坚持、毅力、坚韧、抗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要素与心理素质要素。故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拘泥于创业课程,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见习机会,面向国家需要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4](248-249)。
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创业实践、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路径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循环体系,以持续性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鉴于此,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既要从师资入手,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又要从教育环境入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原则,最关键的是从学生视角入手,打造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及连续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科技与政治的发展,企业为求生存,需要不断地创新,大学生为了就业,也要保持创新热情。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让大学生深入市场、深入行业,深化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白自主创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市场调研、创业实践或企业岗位见习等体验,让学生自主转变为创新创业的认识,意识到自主创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另外,高校要从学分、职业发展角度,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完善的教育实践管理体系,设置优良的创新创业学分项目,将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及专利发明等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考核指标之一。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摒除传统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或市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学分激励制度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激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
(2)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并不是一项单一的能力,而是诸多能力的集合,所以创业能力具有综合性。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多个途径,让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都是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及能力。例如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要具备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并且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责任承诺和决心是坚定创业者创业信念的关键。高校要从各个方面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多样化开展市场调研、岗位实训及创业见习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的认识,明确自身的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3) 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加强宣传激励。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既能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方面,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高校要促进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的互动沟通,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思政课内容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上着重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政课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和创业道德的灌输。
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和优秀校友的创业史等,注重发挥典型榜样的引导作用,从思想行为及精神上深化学生对创业模范和创业史的认识,以及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调动其创业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自主创业价值观。此外,为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激励,高校要利用校内舆论宣传创新创业典范与成功案例,在校园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及时宣传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创业贷款等讯息,深化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政策及精神的认识。
(4)构建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各个专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不一样,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要基于专业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构建与专业特征相契合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要从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各个维度,从意识、能力、素质不同角度入手,改革现有的专业教育管理体系及教育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融为一体,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此外,还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原则,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促进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课题;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或者专业的创客队伍,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在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建造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促使学生将自身所学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构筑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
结语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不能孤立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针对学生不同的专特特点,借助思政教育对学生意识、思维的影响,实现创新创业差异化、针对性教学,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打造与专业教育契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凯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
[2]杨涛.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7(20).
[3]肖高涌.“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引导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8.
[4]姚贵光.“双创”背景下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亚太教育,2016(24).
[5]胡万霞,李敏,王华彪,刘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
[6]蒋乃永.电气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15(22).
[7]陈思,郭灼,戴文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基于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队伍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