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舆论引人注目。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功能,避免网络错误舆论导向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分析网络舆论的特征,阐述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影响,提出优化网络舆论促进思政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精神
引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交往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环境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社会舆论的参与者,也是舆论的制造者。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思想偏差和行为错误。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大学生思政教育逐渐从线上转化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多的教育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一、网络舆论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式,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与表达的主要途径。在人们利用网络表达自我看法和见解时,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在全新的话语环境中,网络舆论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引导性和公开性特征外,还具有交互性、时效性、直接性等多形态特征。第一,交互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和传播范围日益广泛,为人们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拓宽人们的视野和学习知识的途径,也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便利。第二,时效性。传统舆论通过新闻、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延缓舆论的引导实效。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移动智能互联设备的出现,提高舆论传播的时效性,保障舆论内容能够得到快速更新,为人们带来更加新鲜和有效的资讯。第三,直接性。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空间,为人们发表自我意见提供便利,同时网络舆论存在的匿名性特征,可使公民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情绪,使网络舆论的直接性特征日益明显。作为网络舆论主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舆论的优势,对舆情进行引导,转变舆论的导向,更好地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二、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理清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养什么样人才的这一重点问题。”旨在強调高校思政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并在不断创新中严格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精神。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只有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坚持思政教育基本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处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实现思想与道德素养的进步。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特征,发现思政教育基本精神的实现形式是通过基本领域、基本价值、基本对象三方面展示出来的,以下对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基本精神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做出具体论述。
(一)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基本领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传播正确思想和精神的主要渠道,对学生思政和行为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学生精神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保持高尚的理想和情操。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最为活跃的群体,通过正确的渠道适当参与网络舆论,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网络舆论的导向也为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思路,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满足高校创新精神和文化建设的需求。
2.消极影响
由于大学生还处在三观确立的重要时期,辨别能力尚有不足,一些人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特别是为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出现抖音视频、修图、改编歌曲等参与社会舆论的全新方式,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提供全新的渠道。某些大学生,通过恶搞和调侃的方式表达自我感受。这种参与舆论的方式,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抵制负面影响的能力,但不利于端正学生思想和规范学生行为,妨碍大学生的思想建设。
(二)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基本对象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思想在正确道路上,并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逐渐形成较为庞大的反馈机制,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通过网络渠道给政府部门提出工作建议,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国家的时事,还能够强化主体意识,并从他人对自己言论的肯定中获得尊重感和自信心,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具有信息放大的功能,能够扩大新闻的传播态势,将其打造成为网络中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某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不但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难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
(三)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基本价值的影响
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是指利用有效教育手段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具体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精神价值层面,其二为给予学生肯定而产生的效应。这种价值是由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决定的,也是思政教育在现实社会中获得肯定地位的源泉。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影响人们对价值观念的判断,并促使人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和统一。通过改变舆论的导向,为人们传递更多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人们了解更多善良的品质和情怀,并在网络中形成带动力量,完成对正能量的传播。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在网络中充分发挥突出的作用,并将正义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如改编歌曲《下个路口见》为《文明上网你我他》,呼吁大学生群体文明上网,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使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传递。另外,网络环境若过于宽松和自由,会导致网络舆论出现极端的现象。例如坐地铁不文明的现象会被扩大,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会被网友人肉,并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对其身心造成伤害,使部分群体的个体利益受到侵害。
三、优化网络舆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和干预机制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优化思政教育的基础保障。在具体工作中高校要发挥作用,整合思政教育涉及的多种渠道和主题,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干预,在各个渠道相互帮助和配合下,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第一,高校应建立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高校应加强与网络技术中心和网络监察组织的联系,并与其形成协协同育人的关系,在相关部门技术的帮扶下,有效监督网络中的不良舆论。一经发现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保障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学生营造更加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第二,高校应建立网络舆论审判制度。在网络信息在学生群体之中传递时,高校应重视对信息的审查与判断,保障所传递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团队,重视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递对学生思想造成负面的影响。第三,高校建立网络舆论反馈机制。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从源头关注学生参与的网络舆论,更加及时地把握学生网络舆情。对于出现的负面舆论,高校应充分引起重视并利用干预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舆论的导向,保障学生思想能够不受影响,在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进步与发展。
(二)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网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引领作用的主要渠道,要实现网络空间的规范化管理,就要结合不同时代的教育要求,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干预大学生舆论。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思政教育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解决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问题,化挑战为机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教育和管理创新。首先,应该变以往理论知识传递方式,可借助网络平台建立思政教育专栏,将正确思想上传到专栏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参考。还可在网络专栏中发布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视频和动画,提高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幫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思政知识。在学生登录线上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教师还可利用端口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了解学生的舆论导向,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纠正,确保学生思想发展的正确性。其次,教师可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并为学生推送包含正能量的信息和新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政学习的重要性,并自觉规范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三)加强队伍建设合力优化网络舆论
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网络舆论逐渐泛化对思政教育者和网络舆论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建立专业的教育团队,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舆论的导向和规律,并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保障网络思政教育的落实。一方面,高校应建立网络舆论管理队伍,通过对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的了解,认清学生参与舆论的规律。并利用管理队伍传播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的事实,与思政教育者互为补充,降低思政教育的枯燥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正确舆论的宣传队伍,并明确宣传人员的职责,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承担思政教育的职责。在工作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心理,站在更高的层面指导学生,保障学生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同时应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正确行使自身的话语权利,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其真正具有表率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实现上行下效。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为完成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干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了解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规律,并通过教育方式创新,实现教育范式的转型。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波,李煜.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7):84-85.
[2]肖清云.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04):6-11.
[3]武文.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以及应对[J].党史博采(理论),2018(01):63-64.
[4]万春林.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5):79-81.
[5]杨鹏.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7(0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