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尹柯
摘 要: 子贡作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且集多重身份形象于一身。不仅是儒者,善于学习,而且在外交中长于专对,同时其作为商人,经商有道。通过分析子贡的多重形象,探究其在孔子的学说传承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子贡 多重形象 孔子学说
端木赐,字子贡(子赣),孔子弟子,春秋时期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位于言语科之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利口巧辞”[1](2669),他善于言语,有良好的口才。子贡作为孔子学生,好学尊师,且不拘泥于传统,乐于思考。孔子曾称赞他:“赐也达。”[2](57)十分肯定他通达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因其善于言语,且在外交活动中长于专对,所以子贡也作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活跃于春秋时期的各国间。毫无疑问,子贡还是一位经商有道的商人,为后世商人所追捧,更为后人塑造了一个“富而仁”的典范。子贡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且集多种才能于一身的人,但无论以何种身份出现,大部分情况下他都在践行与维护孔子学说。
一、儒者
子贡师学于孔子,在学习中他勤于观察、思考,乐于提出问题,且根据问题又能举一反三,有所疑惑并及时表达,在与孔子的交流中了解、传承孔子的思想。他是孔子得意的门生,面对他人对老师的诋毁,他及时维护老师形象,尊敬老师,对弘扬孔子学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子贡作为孔子弟子,在孔子游历卫国时,他开始跟从孔子学习。在学习中子贡善于提出问题,并且从引出的问题中举一反三。正是子贡的多处提问,才使世人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与主张。在《论语》中有多处子贡发问的内容,例如问“君子、政治、友、仁”等问题,由此可见子贡和孔子的交流是涉及多方面的,也展现了子贡乐于思考的品性。孔子对于其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为子贡树立了孔子学说的理念,并且这些理念不断地指引着子贡。
子贡精于学习,善于把握孔子的学说。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2](176)子贡却能领会老师的用意,深深地将其融入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论语·学而篇》记载了子贡与老师二人在探讨“贫”“富”问题之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及时联系《诗经》中的句子,对待人格修养应持有的态度就像《诗经》中对待角、兽、玉一样不断地琢磨,需要精进不已。孔子对子贡也大加赞赏,提出:“始可与言《诗》。”认为子贡在《诗经》学上的造诣很高,乐意和子贡在《诗经》方面进行交流,这是对子贡认真学习的态度加以肯定。
子贡虽然不断学习孔子学说,但他并非完全沉迷其中,他有着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对于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子贡大胆提出主张,对于孔子的某些思想进行反驳。《论语·八佾篇》提到子贡建议去掉祭祀用的活羊,这种提议却遭到孔子的极力反对。“告朔饩羊”是周礼实行的,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已名存实亡。《春秋》记载文公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视朔。”[3](526)自始鲁文公,已经不重视朔时祭祀的传统,因此子贡主张取消此种礼制。子贡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后来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故子贡欲望去饩羊。”[4](980)该记载对子贡的大胆见解表示赞同,也突出表现了子贡善于观察社会现象,独立思考,不拘泥于孔子学说,不盲目跟从孔子,又能处处维护孔子形象。
虽然子贡在学习中对于孔子的某些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但并不代表他对孔子不敬,他对孔子仍时时表现尊敬,当别人诋毁仲尼时,子贡则起而辩之,及时维护孔子形象,大力宣扬孔子学说。“子贡眼中的孔子,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圣人”[5](112-115)。《论语·子张篇》记载了孙叔武叔诋毁仲尼的事件,面对其对孔子的污蔑、诋毁,子贡并非坐视不管,他当面反驳,认为孔子的贤德可与日月相媲美,及时维护了老师的声誉、形象,对孔子大加赞美,这一举措对于弘扬孔子学说具有促进作用。
孔子死后,鲁哀公为表示对孔子的敬仰,在悼辞中深深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面对鲁哀公的致悼辞,子贡卻说:“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3](1485)子贡严肃地指出执政者“非礼”“非名”的行为,子贡的回答指出了孔子在世时的理想,希望“生而能用”,同时有力维护了孔子的地位,并且在宣扬孔子学说方面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子贡师学于孔子,他精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对孔子的某些学说提出独到的见解与主张,他也时刻践行着孔子的学说,且传接继承着孔子学说。
二、外交家
子贡凭借善于言辞的优势,在外交方面能言善辩,处理问题游刃有余,能够从容地游历于各国之间。《左传》中多次记载了子贡作为外交家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中的事件。以下通过对子贡在外交方面所具备的才能、在外交方面的表现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子贡进行外交时体现的孔子学说。
子贡善于言辞,并且处理事情时灵活多变,孔子对他这方面的才能也进行赞扬,为他出使多国进行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曾经夸赞他:“(汝)女器也。”然而子贡并不明白孔子的深层表达,他又接着询问,孔子回答:“瑚琏也。”“瑚琏”是用于宗庙中盛黍、稷的器具,它是一种礼器,一种沟通神与人的媒介,侧面反映出孔子将其比喻为瑚琏,充分肯定了子贡作为外交家的能力与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论语·子路篇》孔子论述了在外交当中,不仅要言《诗经》,更要长于专对的重要性,表现了孔子在有意识地培养弟子的外交能力。子贡不仅具备外交家的品质,而且立志做一名外交家,《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贡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子贡的志向是能够自由游刃于大国之间,凭借自身的能力使大国之间免除战争的相残,使两国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对此,“孔子曰:辩士哉”。由此可知子贡是想做一个在大国间进行和平谈判的外交使者,使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友好、亲密。孔子最后指出“辩士”二字,正是对子贡的极大肯定,也对其寄予了厚望。
子贡出使各国时善于言辩,并且始终坚持以孔子学说为核心。孔门有四科,列于言语科的是宰我、子贡,《孟子》书中也提到子贡善为说辞,《论语》《孟子》二书都充分肯定了他在言语方面的才能。同时孔子也提到自己的口才是远不如子贡的,《说苑·卷十七》记载了子夏与孔子的对話,当子夏问孔子子贡的为人时,孔子认为子贡敏于自己,《说文》:“敏,疾也。”表明子贡思维敏捷,处事灵活。子贡的另一重要能力是精通礼仪,春秋时期即使周王朝日渐衰落,但周礼的约束作用仍是存在的。子贡在进行外交活动时,时时遵守并运用礼。鲁定公十五年之时,邾隐公朝见鲁定公,子贡通过对二人行礼的观察,提出“二君者,皆有死亡焉”。这一结果也得到了证实,夏五月,鲁定公去世。对周礼进行维护,孔子一直视为自己的任务与责任,他时刻主张克己复礼,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子贡,子贡也在不断地践行着。
子贡进行外交时,时刻践行着孔子学说。孔子曾教导弟子,如何做一个君子,他指出君子对于理论不仅要深刻领悟,更要注重社会实践。对于孔子提出的这一理念,子贡不仅平时遵守,而且在外交场合也时刻实践着孔子所提出的君子这一具体内涵。哀公七年,子贡首次凭借外交使者身份出现在大国交往中。吴国作为大国,当时召见季康子,季康子使子贡前来和大宰嚭谈话,子贡首先指出吴国的不合理要求,其次子贡从礼的角度来论述,有力地回绝了大宰嚭。子贡在此次外交中所表现的智慧与谋略,无不与孔子的教育有关。尤其是从礼的角度的分析,更看出子贡对于孔子学说的坚守。
子贡在外交活动中始终维护孔子学说。《说苑疏证·善说》中记载了赵简子和子贡的对话,当赵简子问子贡是怎样的人时,“贡曰:‘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6](318)。赵简子是活跃于春秋时期的人,起初为晋国大夫,后来为赵国国君,执掌国家大权,子贡面对赵简子的提问,他极力表达自己对孔子的认识,并且认为自己的才能远远比不上子贡,且回答之中大力宣扬孔子学说,有利于维护孔子学说。
通过子贡在外交方面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一个思维敏捷、处事灵活、善于辩论的外交家的形象,更感受到子贡在外交时秉承的儒家思想观念,在外交活动时对孔子学说的大力维护与提倡。
三、商人
除了学者、外交家的身份外,子贡还拥有商人的身份。他富有经商头脑,且经商有道。《史记·货殖列传》中主要记载了17位富仁的典范,子贡列于第二个,由此可看出子贡作为商人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之高。子贡不仅善言辞、外交,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经商者,在经商过程中乐于宣扬孔子学说。
《尸子》中记载:“子贡,卫之贾人也。”[7](1)表示端木赐在拜师之前,已经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然而,作为一个商人,则需要到不同的地方从事商业活动,因此会经常游历于他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1](3727)《史记》的记载正是对子贡经商状态的一个描绘。侧面反映出在各国经商的子贡,可以最大可能、最大范围地宣传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子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8](87-89)。在《论语》一书中,只有一处直接肯定了子贡经商的才华,《论语·先进篇》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和子贡二人的评价,该篇首先指出了颜回仕途上的不得志,更加肯定了子贡作为商人,能“亿则屡中”的一种能力,从孔子的回答则可看出孔子对于子贡经商一事,并没有表现出不满,相反对子贡“亿则屡中”的能力进行夸赞,展现了他作为商人的卓越才能。孔子表明了自己对于富贵的态度,只有合乎于道的工作,才可以参与其中,如若不能,则就“从吾所好”。孔子在此表现的富贵观深刻影响着子贡,相反子贡“亿则屡中”的能力为孔子学说的发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子贡经商之中,他始终保持富而好礼的品性,这一品性来源于孔子学说。当子贡询问孔子关于贫富仍保持的态度,孔子的回答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2](9)即使面对贫穷,仍要保持那种乐观的心态,即使富有,也要时刻保持礼节。孔子的这一回答使子贡对于贫富则有了新认识,且不断践行着。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贡也常常周济孔子及其弟子。值得一提的是,当孔子被困于陈蔡且无任何食物解决难题时,子贡此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后来,子贡在富有之时,前来探望原宪,原宪表现出的对于贫富的态度,深深地折服了子贡,《庄子·让王》记载:“子贡逡巡而有愧色。”[9](969)因此可看出,子贡并未因为原宪的拒绝而生气,始终践行着孔子的学说。
子贡富有时,并没有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子贡曾与孔子讨论“仁”的问题,当子贡提出广泛地救济百姓,这是否可以称为仁者时,孔子认为这种做法是圣人之举,仁者首先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才可以“立”人,其次要敢于“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是如此。子贡时刻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自己钱财众多之时,他仍牢记老师的教诲,时刻帮助他人。《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子贡赎人的故事,子贡此时已颇为富有,他积极尽己之力赎回同胞,且并未从中获取报酬,面对同胞,他及时赎人,乐于行善。子贡的善举与孔子的教育无不有关联,他牢记孔子的理念,做一位仁者。
子贡积极宣扬儒家学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及其学说能够名扬于天下,主要归功于子贡,子贡对孔子学说进行了大力宣扬。作为商人,他不忘孔子教诲,富而好礼,诚实守信,积极做一个“仁”者。在《盐铁论·贫富》中记载:“道悬子天,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载其德。”[10](221)该段话表现了发家致富、经商谋利的道路有多种,物质丰产随处可见,但智者和愚者却因选择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智者能将其有所衍生,变得更加富有,愚者却更加贫困。子贡、陶朱公二人都因经商名扬天下。他们作为商人,不因贫贱而决定和谁往来,始终内心保持一颗善心,乐善好施,积极帮助贫贱者。不论国君,抑或平民,大家都对其仁德进行称颂。儒商——子贡时刻践行仁德,并且始终保持着“仁、义、礼、智、信”的品性,因而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综上所述,子贡是一个兼具多重身份的人,无论是作为弟子、外交家、商人,他都尽一己之力维护孔子学说,并为孔子及其弟子进行日常活动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使孔子学说得以延续。当孔子死后,他对孔子形象大力维护,是一个弟子对老师崇敬之情的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张燕.子贡形象比较研究——以《论语》和《庄子》为考察中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6]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尸子著,尸子[M].孙星衍,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
[8]杨淑明.孔门弟子仲由、端木赐探论[J].理论学刊,1997(6).
[9][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10]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