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举修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接受了《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其标准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细读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作者认为可以给教师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
一、有意义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有意义首先体现在让学生感觉到这节课讲得具体、生动、有意思,学生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不但学到了应该学会的知识,而且学习的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至于另外的两个教学目标:知识获得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的提高,都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从叶澜教授的见解和建构主义的观点中可以明确,课堂教学中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的主人是学生
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和建构者,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平等中的首席。
(二)教学的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建构知识能力的提升。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即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
(三)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体验
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想学、好学、乐学、善学。
二、有效率是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的多少
有效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要向40分钟要质量。其核心思想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哪些巨大的进步,教学的效率高低,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了多少内容,而是指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讲课不感兴趣,学了没有收获或收获甚微,即使教师讲得再卖力,也是无效或效率低下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率的惟一指标。考察这两种“有效率”的教学理念,可以直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
让教学对全体学生都有效。尽可能多地让多数学生有效,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要把课堂上成优等生的表演课,中等生的困惑课,学困生的陪衬课。
(二)面向学生个体
让教学对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都有效。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学习中等的学生吃得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得了。整堂课学完,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中等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了进步;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基本的思路,可能在细节问题上有待提高,但是至少变得更热爱学习。
三、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实时变化
如今的课堂,正经历着从“预设”占多数向“生成”占多数的变革,有关“预设”性课堂的利弊,叶澜教授也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生成”性就是课堂的动态性,“生成”性课堂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过程性,意味着课堂是在教学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展开的。2.互动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中实时完成的课堂教学。3.非预设性,生成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没有料想到的,然而新的思想、观点、内容、方法常常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的,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价值性,是针对生成的指向而言的,教师要鼓励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成,及时制止无聊、偏激、怪异的观点和行为。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要求教师上课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水平、高标准的知识储备
由于生成性的课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应对这种动态的变化,以知识的常变应对生成性课堂的万变。教师知识储备的多少、知识更新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富有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生成性的课堂教师面临复杂性的教学情况,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所以要求教师具备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高效处理课堂上各种偶发事件。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积极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运用科学的教学机智,灵活、轻松、巧妙地应对各种偶发事件,和谐、愉悦、活泼地驾驭生成性课堂。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成性的课堂中很多思想、观念都是转瞬即逝的,其中不乏极富创意的思想火花,这样的“星火”只要及时发现,并鼓励“助燃”,马上就可以“燎原”,一个期待的眼神可以催生一个牛顿,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造就一个爱迪生。
四、常态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
时下,“绿色之美”已成了众人的追求:游山庄田园、吃农家小菜……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生活观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其实我们的课堂,也在和社会接轨,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我们的课堂也在呼唤着“常态课”,常态的课堂才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剧本表演,教师和学生至少是在部分“作秀”,拿了准备好的东西,表演给别人看。因此有的教师这样比喻:常态课是家常便饭,公开课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常态课是居家过日子,公开课是去朋友家做客;常态课是小溪流水,源远流长,公开课是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如雾如烟……
根据理解,常态课应当是本着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为目的,上课的内容为学生实际所接受的。对此,教师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一)关注常态课的教学
多数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的机会一生中也没有几次,上的最多的还是那些常态下的“家常”课。让教师的每节“家常”课都上成一种好课,关注每一节自己执教的常态课,应当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常态常新
常态课是教师的“家常便饭”,切不可把常态课“菜谱”化,没有创造,没有新意的课是每位学生都不喜欢的。如果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逐渐形成教学定式,使学生感到总是“老一套”,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水无常势,人无常态。在此意义上,常态课应让它经常“变态”,教师力争常教常新,既保持风格又不失风情,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兴趣。要努力追求“常态”下“不常态”的教学效果,以求达到“高效课堂”的理想教学境界。
五、有待完善是教师追求、探索的重要因素
教育在呼唤常态,课堂在呼唤本真。真实的才是最经得住考验的,有缺憾才能激起探索的欲望,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改善、提高。一节课上完,教师要依据以上的四条标准,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学会了吗?2.效果如何?3.遇到了哪些问题?4.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写好自己的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细读叶澜教授一节好课的五标准,让我们再次明确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的基本走向,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社会转型期教師面临的更高要求。作为教师,要勤充电,强素质,提效率,致力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