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云娟
摘 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非常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体验机会,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优化互动效果,一举数得。数学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学生,尝试放手学生自由的发展,他们一边解决着数学问题,一边活跃了创新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旨在揭开当代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方法;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29-01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刺激他们的兴奋点,想方设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做好解题方法的有效渗透,确保每一名小学生熟练掌握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师生互动联系着生生合作,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是大有助益的。
一、实施多样化教学,奠定数学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自然产生利用多样化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在解题过程中试着挑战一下自己,将解题的经验转化为核心的素养。这样一来,就有更多机会摆在学生眼前,牢牢把握得住,未来的发展可以一帆风顺。比如,日常开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时,笔者很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意愿,会询问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希望得到些什么?突破自我有没有信心?然后布置下不同难度的探究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游戏互动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等,使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好地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自信地解决相关问题,大大提升认知水平,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利用价值非常高。
二、联系生活与实际,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生活阅历很少,遇到各种选择以及复杂难题的时候更容易出现思维过于局限、探究热情不足等情况。小学生脱离了教师引导,心智发育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再不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个性化的课堂活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将变得阻力重重。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笔者建议,有关于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重心不妨放在小学生“数学即生活”意识的培养上。如,在讲授《周长》一节的内容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的方法算出桌子的周长,或者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周长的计算。在他们产生了“数学即生活”的意识后,教师通过列举不同案例,快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在“实践环节”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小学生而言这种体验足够新奇,一直保持着探究热情,就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三、创设良好的氛围,优化教学的效果
虽然说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心理也不成熟,但是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能够探究一切的新鲜事物。数学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先,学生肯定不够适应,教师不妨慢慢来,在潜移默化中展开多样化教学思想的有效渗透,创设了良好的解题氛围,再强调多样化解决数学的问题,循序渐进增强了小学生解题的自信心。这样的数学教育定然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数学教师坚持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启发学生之前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际情况,包括认知水平的高低、数学思维的活跃性、理解能力的强弱等,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做到“因材施教”,得以创设出良好的解题氛围。紧接着,教师要引用一些生活案例,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指导他们如何解决,并给他们提出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不同觀点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强调小组的有效合作,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搜集学习材料,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了最实用的解题技能后,尝试着“举一反三”“大胆创新”。反思的过程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而且这个环节不可或缺。对比法、类比法、数形结合法等,统统适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多样化方法的掌握愈发熟练,小学生努力奋斗后才将成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研究,必须引起数学教师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应积极组织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大胆思考,他们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解决问题的态度足够端正,也更容易实现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目标。当然,以上方法的总结还不全面,在此期望其他的数学教师做出补充,共同努力,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雨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分析[J].学周刊,2019(11):55-56.
[2]刘欣欣.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4):41-42.
[3]张丽萍.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