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卢因行为模型的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13 14:31胡安琪吉顺权过言之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学术

胡安琪?吉顺权?过言之

摘 要 分析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活跃度,拓宽群体知识面,实现组织内部工作模式创新。文章首先借鉴卢因行为理论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理性行为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等提出八个假设,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然后对测量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并验证假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建议。通过分析得出行为意向、机会和激励对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并从学术社交平台建设、组织内部支持、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学术 信息交流 信息行为 卢因行为模型

分类号 G20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2.008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n the Social Network Based on Lewin Metal of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 Suzhou Universities

Hu Anqi, Ji Shunquan, Guo Yanzh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ers on the social network, which is to help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n the social network, expand groups knowledge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work mode in internal organization. First, the paper uses Lewin Metal of Behavior for reference to build the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ers on the social network, proposes eight hypotheses combined with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ory of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and so forth and collects data by questionnaire. Secondly, the paper test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easurement index,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the help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tests hypotheses. Last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behavioral intention, opportunity and excita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lso, the paper throws out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social platform,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ing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behavior. Lewin Metal of Behavior.

0 引言

隨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人员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已逐渐成为趋势。相对于通过学术性出版物、学术会议论坛等进行学术交流的传统模式,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学术交流在时间、空间、经费、精力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而且,通过社交媒体,高校科研人员能够以较低成本发现与自己有相同学术兴趣爱好的同行,并建立友好科研合作关系。然而,社交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使得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充满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积极性。因此,研究挖掘影响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交流,有效发挥社交网络在知识共享、科研创新等学术交流上的作用,从而为搭建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创新型学术合作网络提供参考价值。

1 研究综述

目前,在信息交流行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赵康对协同科研环境下我国科研人员信息交流行为进行考察,分析不同科研群体的交流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性,发现我国科研人员对数据的交流行为增加,网络化信息交流成为普遍趋势,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学科领域、团队属性及任务属性的不同导致信息交流行为的差异性[1];郭颖对大学生微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研究五人格对大学生微信用户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2];李鹏利用场所理论对信息聚集地进行分析,明确信息聚集地的信息交流行为场所定位,探索信息交流行为场所研究范畴[3]。

在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讨[4]、学术信息交流體系构建/机制研究[5]以及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6]等方面。

在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上,薛杨基于沉浸理论视角分析了交互性、易用性的企业信息平台特性及有用性、娱乐性的企业信息质量特性对微信用户沉浸状态的影响作用,并在刺激—机体—反应范式下,构建了微信营销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理论模型[7];徐美凤从知识共享主体间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8]。

由此可见,信息交流行为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学术信息交流行为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从实证研究中发现社交网络中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

2 理论来源与假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著名的“卢因行为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影响行为的多种因素做出了最基本的归纳和划分,其结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广泛适用性。卢因行为模型提出:

B=F(P-P1,P2,…,Pn,E-E1,E2,…,En)

其中B代表个人行为,P代表个人内在条件,P1,P2,…,Pn表示构成内在条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E表示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E1,E2,…,En代表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该行为模式表明人类的行为方式和强度主要受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9]。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同样适用于“卢因行为模型”,其具体行为受内在条件(P)和外部环境(E)影响。本研究结合具体的行为理论探讨分析影响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具体内在条件因素(P)和外部环境因素(E)。

2.1 内在条件影响因素分析(P)

(1)P1:行为意向(BI)。理性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向是实际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个体的行为意向越强,将会越努力实施相应行为[10]。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意向是指高校科研人员借助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主观意向的强烈程度。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H1:行为意向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P2:价值感知(VP)。基于感知价值理论[11],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人员在社交网络中的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受其所获取价值影响。Dunne等研究发现信息有用性能够激发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参与动机[12];Kim等人研究了消费者使用移动银行动机和信任的关系,实证了消费者感知的移动银行的相对利益对消费者初始信任和使用移动银行动机有显著的影响[13]。因此,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往往受到利益价值的驱使,如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信息交流可以获取所需知识、寻求学术乐趣、提高自身的学术声望、与其他学术群体建立合作关系及实现自我价值。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价值感知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P3:成本感知(CP)。感知价值理论在强调价值感知的同时,也强调了成本感知的重要性,即高校科研人员也会对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学术信息交流所耗费的成本有所感知,成本一般包含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其中,风险成本是由心理学概念“感知风险”引出,Bauer认为由于任何购买行为都将带来一定程度上难以准确预测的后果,并且某些后果令人不快,故而产生感知风险[14],由此产生风险成本。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3:成本感知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负向影响。

(4)P4:自我效能(SE)。自我效能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提出的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的行为理论。它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效能预期,即高校科研人员对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信息交流能力的自我主观判断[15]。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人,对自我行为能力评估较为准确,进而更有可能实施有关的行为。在相关研究中,自我效能已被广泛纳入分析模型中。徐美凤[16],盛东方[17],Hsu, Ju[18]等认为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笔者认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将自我效能作为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内在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学术信息交流行为自我效能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5)P5:信任(TR)。目前,众多学者诸如L. C. Abrams[19]、Usoro[20]等都将信任作为影响知识分享的重要因素。社交网络与一般的实体社群组织有所不同,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可以自由加入,同时,社交网络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病毒、黑客的存在使得网络风险性不容忽视,导致了社交网络中的成员与组织、成员与成员的关系较为脆弱。因此,信任在社交网络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成员和组织的信任有助于消除学术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提高学术信息交流质量;对社交网络环境的信任有助于促进成员迈出交流的第一步,提高成员的学术信息交流积极性。基于此,提出假设:

H5:信任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2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E)

(1)E1:机会(OS)。高校科研人员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学术信息交流需要考虑到时间上是否允许、环境空间上是否合适,笔者将其统称为机会。在工作中,高校科研人员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信息交流需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在个人休息时间中,进行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需要安静环境的支持,因此,是否有学术信息交流机会是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笔者提出假设:

H6:机会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E2:信息與通信条件(ICT)。Huysman 和 wulf[21]、Stavrou-Costea 和 Lin[22]等学者探讨了信息与通信条件对知识分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与通信条件对个体进行知识分享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信息与通信条件支持力度越高,个体进行知识分享的意愿就越强烈。笔者认为信息与通信条件同样可以作为社交网络环境中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7:信息与通信条件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E3:激励(IN)。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用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社交网络环境下,将其用于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信息交流,是指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人员的学术信息交流效率显著提高,促进组织的稳步发展。在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中,激励一般表现为积分和等级的提升、获得某项网络荣誉称号等,还可以表现为领导、同事、朋友等言语和行为的激励影响。笔者就上述激励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进行考察,提出假设:

H8:激励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及假设关系如图1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

利用调查问卷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及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基于九个维度的32个题项(见表1),参考目前国内外文献中采用过的量表并根据实际需要和预调查结果加以修改,以保证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此次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并且分别对应“5、4、3、2、1”分。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调研时间为2018年5-6月,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调查对象包括苏州地区高校(例如: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教师和在校研究生。问卷调研共发放250份,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3份,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3.3 数据分析

3.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适合使用内部信度分析方法,用Cronbachs Alpha的值来衡量各测量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值越高表示检测结果越稳定、可靠,Cronbachs Alpha值大于等于0.7时,属于高信度,在0.35和0.7之间属于尚可,低于0.35则属于低信度。经测量,所有研究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都大于等于0.7(表3所示),因此,该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一般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由于本研究测量指标大多来自前人研究成果,因此内容效度较高。建构效度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检验,在进行建构效度分析之前,先要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当KMO值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01时,即可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得出,KMO值为0.899,且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故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建构效度用于检验试验和理论之间的一致性,收敛效度是建构效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故本文主要检验其收敛效度。收敛效度探讨的是周延性的问题,通过因子载荷、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和组合信度CR来反映,一般认为因子载荷取值和AVE值大于0.5[23],组合信度CR大于0.6时[24],可以表明模型收敛效度较好。如表3所示,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5,表明32个观察变量对9个潜在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力;9个潜变量的CR值都大于0.6,表明观察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9个潜在变量的AVE值大部分高于0.5,只有自我效能和机会的AVE值较低,分别为0.44和0.48,但也接近0.5,尚可接受,因此,观察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潜在变量的特质。

3.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利用AMOS21.0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果:图2为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路径系数估计,表4为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模型的假设验证情况。模型检验结果表明:8条验证中,2条为强支持,1条为支持,5条为不支持。H1和H6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强支持原假设,H8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接受原假设,H2、H3、H4、H5、H7在0.05水平上不显著,由此拒绝原假设。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行为意向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由表4可知,行为意向对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路径系数达到0.36,影响作用较为明显。计划行为理论指出,个体行为意向又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自身态度、个体意识和主观规范是影响个体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自身态度越积极、意识越强烈以及重要他人越支持,个体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2) 機会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由表4可知,机会对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路径系数达到0.87,正向影响作用非常显著。在本研究中,将机会细化为充足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这两方面的支持,时间和环境保障又与组织内部同行及领导的支持密切相关。

(3) 激励对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本研究中,将激励这个潜在变量又细分为虚拟空间中的等级提升、积分增加、获得荣誉称号和现实空间中的领导、同事等认同、支持、有正面经历等。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发现,激励高校科研人员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信息交流,需要大力建设学术型社交平台,以及组织内部领导、同行的鼓励支持。

通过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发现,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活跃度受到行为意向、机会和激励的影响,其中,学术社交平台建设、组织内部支持以及个体自身意识增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 提高学术社交平台建设质量。增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活跃度,提高学术型社交平台的建设质量是关键。目前学术型社交平台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数字声誉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尚未得到认可[25],平台资源不足,缺乏更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等。因此,提高学术社交平台建设质量需要高度整合网络中的学术资源,扩大资源覆盖面;增强学术社交平台信息交互功能,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平台激励制度,提高数字声誉影响力。

(2) 内部组织及团体应大力宣传和支持。增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活跃度,组织内部的宣传和支持是动力。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个体行为意向的转变、机会的获得以及激励发挥作用都离不开内部组织达成学术社交共识并积极推动。内部组织支持可以具化为领导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将社交网络学术交流纳入绩效考核、同行间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圈等。

(3) 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意识。增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活跃度,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意识是根本。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即意味着知识共享,目前社交网络学术社交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户的分享意识较为薄弱,只有少数活跃学者会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多数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并不常见。因此,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分享意识至关重要,其中需要自身努力及周围群体的鼓励支持。

参考文献:

赵康.协同科研环境下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交流行为及差异性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6(6):91-98.

郭颖,娄策群.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微信用户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J].情报科学,2016,34(9):49-54.

李鹏,韩毅.基于场所理论的信息聚集地研究:对于信息交流行为场所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3(1):47-51.

屈文建,李琳倩,胡媛.高校数字图书馆社区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7):59-64,5.

宋丽萍,徐引篪.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2):75-78.

毕强,赵夷平,贯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9):26-34,45.

薛杨,许正良.微信营销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沉浸理论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6):104-109.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72-77.

徐彪.网络环境下互助式健康信息交流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袁顺波.科研人员采纳自存储的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4(2):72-83.

李武.感知价值对电子书阅读客户端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6):35-49.

DUNNE A, LAWLOR M, ROWLEY J. Young people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0,4(1):46-58.

KIM G M, Shin B, LEE H G. Understanding dynamics between initial trust and usage intentions of mobile banking[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07,19(3):283-311.

BAUER R A. Customer behavior as risk raking: concept ualizing customer store image processing using perceived risk[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4):167-172.

李欣颖,徐恺英,崔伟.移动商务环境下O2O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7):23-30.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72-77.

盛东方,孙建军.国外虚拟社区环境下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34(9):166-172.

HSU M H, JU T L, YEN C H,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65(2):153-169.

ABRAMS L C, CROSS R, LESSER E, et al. Nurturing interpersonal trust in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3,17(4):64-77.

USORO A, SHARRATT M W, TSUI E, et al. Trust as an antecedent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07,5(3):199-212.

HUYSMAN M, WULF V. IT to support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munities, towards a social capital analysis [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6,21(1):40-51.

SVETLIK I, STAVROU C E, LIN H F. Knowledge sharing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3/4):315-32.

BAGOZZI R P, YI Y.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988,16(1):76-94.

FORNELL C, LARCKER D 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2,18(1):39-50.

ZYLAS V.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ing 2.0 on organizations[J].Electronic Library,2009,27(6):906-918.

胡安琪 蘇州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 江苏苏州,215009。

吉顺权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助教。 江苏苏州,215104。

过言之 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 江苏苏州,215009。

(收稿日期:2019-04-30 编校:谢艳秋,左静远)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关键是打破学术利益共同体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