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沈朝伟
摘 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文章依据浙江省近7次学考试卷寻找核心考点,并以农业区位因素考点为例,分析核心考点之常考特点,探讨解锁核心考点的路径,以期为学生攻克学业水平考试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核心考点;农业區位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要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以检测学生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为高中学生毕业提供基本依据为目的[1]。因此,考查重点首先是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次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而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过程中,核心考点出现频率高、分值大,认识并厘清核心考点的奥秘,有的放矢,是攻克学业水平考试的有效捷径。
一、核心考点的分布
综观浙江省近7次学考考卷,分别为2018年6月、2019年1月、2019年6月、2020年1月的4次学考和2018年4月、2018年11月、2019年4月3次选考(3次选考第1~27题为学考题,难度略高于纯学考,有参考价值,故按学考卷统计在内),统计发现每次考试必有核心考点且核心考点类似。按考查模块分,必修三个模块分数相当,与以往相同,重点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必修二第三章和必修三第一章;按考点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运输布局、地理信息技术等知识点逢考必出,是核心、高频考点,其中大气环境、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分值最为突出(表1)。
二、核心考点的特征
在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的核心考点统计中,“农业区位因素”无疑是高频考点,对其考查有明显的地理学科特色,在学考复习中具有代表性,对其所属子考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命题特征、考查方式与其他核心考点具有共同特性。研究近7次学考试题,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点的考查(表2)具有明显特点——常考、常变、常有、常现、常提。
1.主干知识常考
近7次学考试题中,农业考点在每套试卷出现至少2次,多则5次,分值从4分到11分不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频考点,而考点始终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区位、农业可持续发展(含美国农业)等重要知识点展开(图1),试题一般回归教材,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进行回忆、再认能力基础上,进行地理事象成因分析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2.情境材料常变
学考中对核心考点的考查千篇一律,但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域情境却千变万化。区域情境一般遵循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等原则,将最新科研成果、时事热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景观等融入地理试题中。如同样考查农业地域类型,2018年6月以“粮改饲”为新情境,而2019年1月则以欧洲西部的区域地图为情境(表2)。
3.图表信息常有
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考核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提取、解读地理信息。基于“无图不成题”的地理学科特点,浙江省近7次学考中农业之核心考点多以图文或图表方式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忆图、绘图、用图能力(表2)。
4.区域概念常现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地理试题一般依托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可持续发展等知识链构成区域背景。在中学地理试题中多以区域为载体,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动态过程,即由区域位置认识区域特征,观察区域差异,感受因为差异形成的区域联系,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2],以此考查学生区域综合视角和区域认知能力(图2)。在不同的区域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影响农业因素亦不同,故区域性是农业典型特性之一,农业与区域相伴而生(表3)。
5.整体关系常提
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即整体性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技术经济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其本质其实就是寻找农业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并从整体性视角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地理原理、规律,这是命题主要考查方向之一(表3)。
三、核心考点的解锁路径
农业区位因素是学考核心考点,其命题特征和考查方式在所有考点中具有代表性,根据上述试题的“奥秘”与“常性”,寻找攻克捷径,亦是解锁每一个核心考点的通用之路。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2019版地理学考考试说明指出考核要求,其中识记、理解试题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试题约占35%。表2中统计的农业考点考查难度虽以c、d为主,但其材料及地图多来源于课本,部分试题的答案源自教材原文或原文改编,故回归教材、“唤醒”教材,夯实基础是打赢学考这场攻坚战的第一步。
例1:(2018年11月第26题第4小题,试题材料略)从农业生态保护角度,简述乙地农场发展苜蓿与玉米轮作的作用。
参考答案: 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污染。
立足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Ⅲ第56页,见阅读材料“保护性耕作”原文:“……施行该耕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最大限度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由于苜蓿属于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因而能提高土壤肥力。
试题的命题素材或者答案直接选自教材,或引用或截取或改编。立足教材,严格参照考试条目对教材内容(含阅读和活动)进行审视与理解,遵循抓基础、挑重点原则,甄别概念,厘清、整合教材知识并建立框架体系,加强基础知识落实和基本技能培养。
2.关注热点,引入情境
地理学科强调采用“生活地理”教学载体,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地理课堂坚持“走出去”原则,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尤其与生活地理相关的事象都可能成为地理命题素材。与农业相关的热点,“主人公”主要是各类农作物与农产品,如杂交水稻、樱桃、茉莉花、各类药材等。
例2: (2018年6月第2题,试题略)试题材料:“粮改饲”是指在原种粮区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的产业活动。
关注热点:“粮改饲”是时事热点,是农业部开展的最新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作物种植的一元结构调整为粮食、饲料作物的二元或多元结构,“粮改饲”作为情境,“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引起“农业地域类型”变化。
关于情境类型,可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周围生产活动及网络新闻等,切身体验地理情境[3],让生活体会与地理背景材料自然融合,培养学生洞察热点地理现象可能成为命题素材的习惯。
3.聚焦插图,培养读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景观图、漫画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及区域图等是地理学科表达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学考复习中,需要训练学生读图、画图、描图的能力,逢图必读,逢图必讲。
例3: (2018年4月第3题,试题材料略)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乳畜业 B.混合型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参考答案:C
聚焦插图: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Ⅲ第53页,阅读材料中图2-19:美国乳畜带、小麦带、棉花带分布示意图,对照教材插图,试题中甲地的农业带是玉米帶,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类似题目还有2019年04月第5~6题。
不论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训练,均应重视教材插图,掌握读图技巧,引导学生尝试绘制各种图表,以此提高其读图、析图的敏感度与熟练度。
4.关联要素,把握整体
知识体系的构建,往往是各要素整体性的构建。日常学习中,在夯实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掌握运用正向、逆向或发散等各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试题中,一般是探究农业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要素和市场、劳动力、交通、技术等人文要素间的整体性关系。
例4: (2020年1月第16题,试题材料略)制约图中农业带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地形
参考答案: C
关联要素:本题中农业是关键要素,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主要是气候要素(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水源。结合图示,该地区位于北美洲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下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带,农业一般在热量充足的夏季生长旺盛,而该区域夏季降水少,故水源是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本题主要是建立农业、热量与水源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熟练掌握整体性的表现,提高对地理知识体系和地理事物认识的全面性,“盘活”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融会贯通各要素,灵活运用整体性,是实现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总之,“农业”是核心考点的缩影,突破核心考点,备战地理学考,需要回归课本抓基础,联系生活悟情境,根据图文找信息,抓住要素建关系,综合思维成体系,反复练习提成绩,不断感知育素养,从而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推进新课改中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
[2] 叶晓红,李文翎.从“区域”核心概念在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卷I试题中的体现及其启示[J].地理教学,2018(23):57-59.
[3] 韦志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