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与唐宋政治经济文化

2020-05-13 14:27逯蒙雨
西部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汴河京杭大运河黄河

摘要:隋炀帝时期,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汴水,又称汴河或者汴渠,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根纽带。俗话说“有山则闭,有水则通”,汴水作为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人工运河,在沟通南北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唐宋时期南方人民进京提供了另一种交通方式,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江南地区到中原的路程,对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关键词:汴水;开封;京城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155-03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1]2949。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关于汴水和泗水的诗作,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借景抒情,由景入情,从汴水的日夜奔流写到了心中的哀愁。历史上的汴水,因隋开凿大运河而出名。但宋朝定都汴京(开封城),进一步开发了汴水的航运能力,使得汴京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昌盛的城市,因此,汴水不仅见证了大宋的富裕富强,也看到了宋朝的没落,不失为宋朝的象征。

一、汴水的由来

汴,开封的简称;汴水,是黄河的支流。汴水的源头在河南荥阳,向东流经开封,过商丘之后,转而向东南流到宿州,与泗水汇流一起流入淮河。《宋史·河渠志》载:“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三皇山上,有二广武城,二城相去百余步,汴水自两城间小涧中东流而出”[2]。汴水最早以文字形式被记载是在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汴水源头是一道沟,而这个沟的源头是黄河。

隋炀帝时期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所挖的济渠汴水段,经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前后滋润了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多个朝代。在这漫长的五百余年里,汴水作为一条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重要航道,使南北方交流更加方便有效,促进了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风俗交流,唐宋时期的繁荣兴盛与之不无关系。

两汉时期,由于黄河泥沙较多,黄河经常决堤,两岸民众深受其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此携带大量沙子,到了开封就成了“地上河”,由于含沙量巨大,容易堵塞河道,黄河经常出现决堤、改变河道的现象。《后汉书·王景传》载:“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景陈其利害,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3]。东汉时期,皇帝准备治理黄河,于是召见治水专家王景。王景因地制宜,讲清楚黄河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治水办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发兵十万跟随王景治水。从此,汴水代替鸿沟,成为汉魏时期联系南北的主航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少,水流相对平稳,自从向东平缓注入大海。直至隋朝建立,隋炀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统一,加强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汴水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在历史上初露头角。《宋史·河渠志》载:“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尚书左相皇甫谊发河南男女百万开汴水,起荥泽入淮千余里,乃为通济渠”[2]。隋炀帝下令几百万人劳力开凿几万余里的河道,这条河西起荥阳,东流入淮河,名为通济渠。通济渠分为东西两段,汴水属于东段,它连接了黄河和淮河,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主干道。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官方用航道运送粮食,商人用来运货,旅客用来乘船,河上船只往来十分繁忙,修建京杭大运河,对隋朝来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对后世子民来说却是极大的好事。隋炀帝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一直被视为“昏君”,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

唐代时期,通济渠名字基本不再使用,更多被称之为广济渠。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详细记录了汴水的流经路线。唐代时期的汴水起源荥阳的一个鸿沟,自西向东经惠济河继续向东过宁陵县之后向南汇入睢河,流经永城、宿州、虹县等地之后在泗州流入淮河。以上是目前有记载的最详细的关于汴水流经路线的记录。

唐代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朝野不稳,汴水的通航能力也降低。唐末時期江南地区被各方势力格局,各方势力角逐,汴水年久失修,只有在丰水年,汴水才能复航;枯水年时期,只能被农民用来浇地。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诸侯割据,汴水基本荒芜。后梁建都开封,汴水绕都城,便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至后周定都开封,大力整治汴河,以通漕运。汴水重新恢复航道作用,江南地区与中原又联系了起来,江南地区的船只又可以经汴水入京,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无可置疑的是,汴水将南北方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这个南北跨度较大的国家来说,为南北方的形成文化、经济、政治上共识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兵在汴河附近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繁荣的城市风貌,因此北宋定都开封。开封地处中原,官道较多且宽,航运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形成都市。开封一直以“北方水城”闻名于世,汴水横穿开封东西,从“利泽水门”和“大通水门”流入开封城,经“上善水门”流出开封城,向东过陈留、杞县,转而向南与泗水汇集,最终入淮河。

二、汴水的影响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的交通方式,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选择。就水路和陆路来说,前者较方便快捷;后者舟车劳顿,人疲马乏,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就古代自然状态来说,河流大自西向东,很少有南北走向,南北交通没有东西交通方便。各朝各代都意识到了南北交通不畅的这个问题,在统一南北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想到了借助人力开挖人工运河,让天然河流连接起来。而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则是隋炀帝,他所下令所开通济渠,不仅使汴水成为联系黄河与淮河的一道桥梁,也令诸多河流相连,密布的河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汴水的繁荣也带动了开封城的繁荣,由于汴水的滋润,开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一直有一席之地。

(一)政治方面

唐朝时期定都长安,后又将洛阳定为东都。无论洛阳还是长安,都属于内陆城市。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作种植种类较为单一,满足不了王室的需求,“故常转槽东南之粟”[4]1365,经常从物产丰富的江南地区运大米至京城。这个时期,汴水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段,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运粮航线。粮食是民生的最基本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政权的巩固,还影响到上层社会的生活水平。水运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重镇,唐代汴水航运的繁盛也带动着沿岸城镇的发展。唐代河流水量较大,水运能力较强,唐人又热爱游历,文人雅士多乘船沿汴水旅行。许多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旅行之后,都会有感而发,写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

开封,一个典型的内陆型城市,地势平坦,用一马平川形容绝不过分。航道较多,水系发达,从京城开封可以乘船去各大城市,优越的水运条件,使京城开封成为“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重要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不仅仅是富裕的日常生活,也为后来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都城做了铺垫。《宋史.河渠志》载:“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槽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2]。汴水在国内中央,人、货往来无不经过于此,江南地区的粮食物资,多经此水路输送至到京城开封和洛阳;商人旅客多经此航道贩卖货物、游山玩水。

汴水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段,南来北往的客人和商人在由此进行贸易往来,江南的物资由此运到京都,作为连接京城开封和富饶的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不言而喻。汴水给开封带来庞大的外来人口,使开封人口骤增;汴水的航运能力更进一步提升了开封的政治军事地位;人口的增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于是汴州抓住机会,大放异彩,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大都市。

北宋定都开封,汴水四通八达的航运能力,是最为北宋执政者所看重的。中国古代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京城不仅有王公贵族聚集,还有大量驻兵,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开封作为都城,可耕地面积是一定的,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口粮,不得不大量从外地调粮食来京都满足需求。汴水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将江南地区的大米、茶叶、盐铁等物资源源不断输送至京城,不仅维护了京城的日常运转,也为京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吴越王钱淑向北宋投降时候,钱淑亲自来到京城向宋太祖进贡了一条罕见的玉带,赵匡胤看了以后表示非常不屑,曰“朕有三带,与此不同”。钱淑不解,恳请太宗指点一二。太祖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5]。钱淑听完顿觉自己鼠目寸光,十分佩服宋太祖的谋略与智慧。

(二)经济方面

唐后期,丝绸之路越来越凋零,水运的作用日趋明显,东南沿海的商船往来频繁。都城开封,被称为“北方水城”,将水陆交通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声名在外。“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四海八荒各个国家都前来觐见,宛如“开唐盛世”再现。在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拥有一百多万常驻人口的开封城,是当时的第一大都市,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其对外交流开放程度达到历史最高。北宋时期,日本、高丽等国使者,汴水乘坐船只顺汴水而行前来都城开封觐见皇上。各国朝拜使臣及商贸旅者前往大多选择走水路进京,汴水不仅见证了大宋的赫赫国威,也见证了万国来朝的东京梦华盛世。

俗话说“水生财”,在北宋时期,这句老话被开封完全印证。周邦彦《汴都赋》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描写了汴水上船只盛行、商旅络绎不绝的景象:“船舶相衔,千里不绝。越船吴瞻,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揖。联翩方载,钮鼓锁错,人安以舒,国赋应节”。

(三)文化方面

汴水绕东京,是自古以来的景象,与“五水绕洛阳”齐名。汴水绕东京,给开封带来了生气勃勃、烟火味十足的生活气息。北宋流行画草、虫、花、鸟,而张择端却选择了另外一种办法记录生活,他创作了生活气息十足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那天,汴水两岸的店铺、街上外来的人群、招呼生意的店家、进城的农民、玩耍的孩童,以及斗鸡等北宋民间的民俗生活场景。在张择端的心里住着芸芸众生,想着民生的生活,想着民生的生计,他想要通过画卷海量的展示对民生的信息和感受,对民生世事的关切。这就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来展示他海量的想法。于是,他想到了汴水,东京在汴水的环绕下繁荣而昌盛,以汴水为核心来画这座都城的诗经圣湖,桥上桥下、水上岸上、城里城外,生动展现人们的生活百态。

张择端的画作名为《清明上河图》,顾名思义,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河上的画面。但是中国自古以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清明”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清明,也从侧面表达了这是一个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

(四)外交方面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北宋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不少国家与北宋交好,派使者前来朝拜学习。在北宋的外交史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唐宋时期,中国国力远远超过日本,许多日本高僧前来学习。宋太宗元年,日本高僧乘坐商船先到了台州登山拜庙,然后又乘船只沿着汴水入京朝见太宗。奝然被太宗接见,向太宗进贡许多金银珠宝以及佛经。太宗也以大宋的礼数招待日本的高僧,赏赐了紫衣,还赠了一本《大藏经》,下令让他居住在汴水河岸的太平兴国寺。

三、汴水的没落

“靖康之耻”之后,北宋走向下坡路,直至灭亡,政权南渡,“汴州”的地位被“临州”取代,水位变低,日益干涸,直至完全失去通航能力。《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条生机勃勃的大河,从此只能在画中看到,只能在说书人的口中听到,只能在文献中读到,仅凭双眼已看不到。当时,国际第一大都市,顷刻化为乌有,黄土淹沒了昔日的繁华。繁华的京城,随着汴河的没落,地位一落千丈。汴水与开封在历史上日益式微,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汴水、汴州却成为了追忆故国的名词,成为寄托相思的一种寄托。后世,不少文人在诗歌文学中追忆开封的繁华盛景以及汴河的繁华。

四、结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隋炀帝下令开挖的“京杭大运河”联系了南北,沟通了黄河与淮河。汴水上“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船舶相继”,在推动了汴河两岸城镇的城市化进程,还进一步为市场带来了活力,也让各阶层人民能够有交集,进一步缓和了民族矛盾。总之,在社会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汴水荣,开封兴;汴水枯,开封衰。北宋时期,有汴水滋润孕育的开封城,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交通枢纽中心,北宋统治者将其定为都城所在地。南宋时期,为防金人南下攻打杭州,宋高宗下令各部破坏南宋领域内的汴河河道,这几乎使汴河航运灭绝。汴水,发也黄河,败也黄河。黄河几次变道,大量损坏庄稼,河道受损,加上黄河洪灾泛滥、河道淤塞等自然因素,汴河航运逐渐荒废。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于是汴河航运只能存在于古籍之中。时至800多年后的今日,方有“新汴河航运”的恢复与重启。

参考文献:

[1](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外集卷中·词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元)脱脱.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南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六·王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3·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北宋)范镇.东斋记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逯蒙雨(1994—),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单位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汴河京杭大运河黄河
京杭大运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黄河』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