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浩
【摘要】作为激发学生写兴趣的“生活随笔”,应遵循真实表达为原则,快乐写作为基准,追求最为本真的原生态呈现,允许学生“个性化”“趣味化”“儿童化”的真实流露。本文以儿童生活随笔的个性和灵性表达为载体,通过三堂“叹词课”,对叹词进行采集、梳理、运用,从而让学生的写作通过课堂,链接阅读,链接生活。
【关键词】生活随笔;叹词;童趣;真实
一、把脉随笔教学,三诊思其病源
(一)习作教学的关注点应该拉回到兴趣和表达
大语文时代,极力倡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虽然有所转移,但是应试背景下,篇章结构和言辞优美的教学的过分关注依然延续着,深深扎根于每一位需要面对考试的一线语文教师。
文章,先“文”后“章”,表达首要,章法次之。基于两点,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习作教学,我们应该调焦,具体教学和指导中,给予更多的兴趣关注和表达关注。
(二)习作教学的“真实”原则应该永恒不变
优美的假话,客气的套话;真实的废话;世故老成的成人话依然存在。极书面化的语言不仅深深埋葬学生的真心话,潜移默化中他们更是学会了跟从随众。学生似乎摸准教师对于好词好句的青睐,为此,学生千方百计,奇思妙想,主动奉上。基于现象,反思教学,何为好文章的标准是否弱化“真实”这一条最为本真和本源的原则呢?
(三)习作教学应该努力“贴脸”儿童
课程目标对于小学生三个学段的习作,提出具有明晰的要求和指引。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三个学段要求不同,但“说自己的话,说想说的话,说生活的话”是其共通之处。失去这个标签式的“贴脸”,写作教学随即沦为“脱离儿童意愿,脱离学生学情,脱离生活趣味”的尴尬境地。
小学生的真表达基于真语言的流露,为此,笔者认为体察儿童生活中的真言语,原生态呈现童言,生活随笔方能“随性”而起,随着儿童天性活起来、真起来、趣起来、乐起来。
二、集结七叹,梳理成“树”
串联三点思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叹词”的妙用、常用对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回归儿童本真语言,提升练笔趣味感、真实感、画面感提供了强有力的燃料。可以说,叹词让儿童的语言真正回归灵性。
(一)贴近儿童,解密儿童语言中的秘密
1.美丽邂逅,捕捉生活叹词。
一次,学生做操结束,正整队,一只白色大鸟突然出现在孩子们头顶,盘旋翻飞,同学们纷纷停下,抬头张望。
“哇哦——帅呆了,大白鸟!”A学生不禁惊叹;“呵——看上我们啦!”B学生兴奋不已;“切——就你那熊样,能看上你?”C学生一脸嫌弃。突然,“啪”的一声,一团黏糊糊,湿漉漉的粪便击中了学生B。“咦——好恶心,今天什么日子啊!这么走运!”
队伍开炸,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那场景,有趣得一塌糊涂。他们的表情和语言,尤其是话头第一个词,引我注意,发人深思。
“嗯——孩子说话,怎么那么多叹词?”近来一直教写作,这一回似发现如何写生动的宝藏一般激动不已。为此,笔者为引导学生发现叹词,特别设计第一堂课《叹词大集结》,展示动画片、课外阅读以及生活中的叹词表达效果,捕捉一天中所有的叹词。提供一张叹词收集单,布置一个叹词收集作业:用心观察,把自己一天中听到的、想到、找到的叹词记录在学习单中。
2.梳理归类,开发“叹词树”。
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應答的作用。叹词具有独立性,它不跟其他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无论是在句子的前边还是在后边出现,在它的前后都有一定的停顿。有时同一叹词读不同的音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读音的不同进一步丰富了写作中人物情绪,为文字提供了最大的人物画面感、真实感、趣味感。
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对于收集到的常用叹词进行梳理和归类,在第二堂写作课《叹词大分类》中发起讨论,小组合作,制成“叹词树”,张贴于日记、小练笔的封页背面,为学生写作时叹词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过小组讨论,全班梳理出七类叹词,根据不同音调分别表达着不同的情绪。1.表示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哎(第四声)、唉(第四声)、啊(第一声)、呼(第一声)、嗯(第一声);2.表示疑问的,不明白:嗯(第三声);喏(第三声)、咦(第三声)、what(疑问);3.表示生气、愤怒:嘿(第一声短促)、呸、哼(第一声短促)、喂(第四声)、呵(第四声);4.表示嫌弃、不屑,看不起:咦(第三声)、切(第一声)、哼(第四声)、哎哟哟、啐(第一声短促)、吁(第一声延长);5.表示高兴、喜悦:哈(第四声)、嘻(第一声)、噢耶、呵呵、啊哈、喔噢;6.表示惊讶:天哪、哎哟、呵(第四声)、啊(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哇喔、嚯(第一声)、oh,my ɡod;7.表示称赞和表扬:哇(第三声)、呦(第四声)、嗨(第一声)、喔(第一声);
三、妙用七叹,绘出“三感”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经过系统的梳理和归类,笔者为开始运用叹词酝酿第三堂写作课《叹出“童味儿”》。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通过类比有叹词写作和无叹词写作,笔者发现叹词的三个重要作用,即增强写作中的画面感,提升写作中的真实感,激发写作中的趣味感。根据三感的描绘,情境的不同,笔者又梳理出童性叹词、生活叹词、心理叹词。
(一)一叹:“童性”叹词,让语言充满“逗味”
正所谓童言无忌,可为何童言会无忌,童言会逗人呢?究竟是什么会让人觉得孩子的语言“逗”味十足呢?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一系列的疑问也许能在叹词中探出一二。
童性嘆词,即为富有儿童特性、儿童趣味的叹词。这一类叹词在对话中的运用,不仅能增强情境的真实感和画面感,还能生动展现人物的个性,让语言一下子活起来,逗起来。
片段1:
“呼——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周能,你要死,让你买个铅笔盒,你怎么买了条鱼啊!”老妈一阵惊慌。
“切——老妈,淡定!淡定!这不是鱼啦……”我一脸嫌弃地解释。待妈妈冷静下来,仔细一瞧。喔呵,还真不是鱼,原来是鱼形的铅笔盒!嘿嘿,似鱼非鱼,只是这鱼身鱼头,远远望去,像极了真鱼。
看着妹妹吓呆的样子,“哈哈……”我幸灾乐祸地又跳又叫,回头时,妈妈犀利的眼神又恶狠狠地瞪向了我……
——周能《鱼形铅笔盒》
片段2:
哈——还在!呦!新买的!核桃瓜子,我的最爱!
“哎呀呀——小孩子不能多吃核桃瓜子的,网上说要傻掉的!”老妈一脸着急。
“切——我才不信呢,我就是要吃这种瓜子太好吃了,反正我已经很傻了,不在乎再傻一点啦!吃货的世界,你不懂!哇喔,这里还有一大罐啊!太棒了!”
额——我有点担心,老妈不会禁止我吃吧?
——徐雨吉《核桃瓜子》
片段1语言中的叹词不但写出语言中人物心理,而且把心理的一波三折写得惟妙惟肖,充满童趣;片段2语言中的叹词运用让“我”的得意和妈妈的担心形成鲜明对比。不难发现,添进丰富的叹词后,儿童语言的逗味瞬间显现。
(二)二叹:“情境”叹词,使情境充盈“灵气”
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情境描写无力,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写不详细。纵然描写方法千千万万,但要数立竿见影,贴近生活,贴脸儿童的招数却不多。为此,笔者指导学生以叹词的活用作为一种情境勾画的尝试和实践。
片段1:
嘿!不对呀,我怎么感觉他是在见缝插针,顺势忽悠啊!啊哦……小胖一脸苦相。
呜呜——我回到座位上,痛哭流涕,以引起大家的怜悯。“袁文洁,你怎么了?”
“好,好,我们不怪你了!”
嘻嘻——见目的达到,马上收起眼泪,快步走向食堂。
——袁文洁《心机》
片段2:
呦,就是它了!我紧盯目标,抡起锄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举、一挥!“啪——”咦?怎么回事?晕死,竟然砍了个脑袋,笋的身子还在泥土里呢!哼!既然挖不了,也不能让其他人挖!
——李佳凯《挖笋》
片段1中第一句中叹词让真实的心理活动重现,第二句中的叹词给人以生动的提示,充分想象作者当时的动作和神态;最后一句的叹词更是勾勒出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子形象;片段2中三个叹词不但还原了当时挖笋的情景,还生动细腻地写出了作者的神态和心理。不可否认,叹词对于情景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三叹:“心理”叹词,激儿童纯真趣味
心理描写的生动与否是学生写作“有味道”的重要标志。如何在心理描写中尝试叹词的活用,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课题。
片段1:
不行盯紧他,哇!你还上来,疯了吧你!跑出界了哥啊!
片段2:
唉——都怪我们自己没控制好,长痛不如短痛,也好,钱老师帮我们戒掉了罪恶的诱惑也好!
因为一时之乐,后果竟如此严重!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还真是,做什么,早晚都是要还的!
唉!有一个思维跳跃如此夸张的“人来疯”妈妈,令人糊涂,但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鲜味十足!
片段1中叹词道出了小作者的惊讶和无语,让当时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更为真实和夸张。片段2中心中的唉声叹气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无限接近地体会当时作者的无奈和后悔。
四、魅力奇“叹”,探出精彩
第一课引发孩子对叹词注意,在脑海中扎下叹词活用的意识;第二课引导梳理叹词的类别,在脑海中植入叹词的种类;第三课,引向叹词在不同情况下的合理运用,在脑海中用活各类叹词。
经过三堂课的浸润,学生对于平时练笔中叹词的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特训,有学生得心应手、恰到好处的,却也出现使用过度,叹词泛滥的。在使用中“适可而止”的提醒,在课外阅读中引发“叹词注意”的提示,双管齐下,相信学生的表达会恰到好处,叹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4]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