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保民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学校管理有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群团管理等,而教育教学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的重头戏。因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所有学校管理的最终指向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效益。而教学管理则更是学校常规管理的核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堂堂的课来落实的,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等皆是在日常的课堂中进行的,课堂才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而教学管理主要就是对课堂的管理,对课堂教学思想观念、师生活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收获等方面的管理。但这项管理却是不少学校的软肋。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性和管理举措的落后,学校教学管理文化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冲突,导致不少教学管理举措无法落地。具体而言,教学管理在不少学校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表面文章多,扎实落实少
每所学校一定有关于教学管理的多种制度,从教师“教”方面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制度,再到学生“学”方面的预习、质疑、答问、讨论、练习、检测等规矩,然后再到班级建设、教研组建设、集体备课制度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等,有关教学管理的制度占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绝大部分。但这些规章制度该怎样落实到每一位师生,怎样变成每一位师生的行动自觉,则是难上加难。核心的问题是制度还没有变成文化,还没有变成思想融入师生的行动。
二是过场检查多,务实检查少
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可当下不少学校的教学管理检查又是怎样的呢?检查教师教案,则是翻看教师写了多少页。检查教师课堂,则是查看教师是否在场,清点学生人数。检查教师作业批改,则是收缴学生的作业本,看作业本上的“√”和“×”。诸如此类的过程评价完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几乎没有具体的评价意见。其实,教学常规检查评价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但这样的检查做到实却不容易。因为这样的务实评价专业性极强,要检查的是各项工作的内涵而不是形式,是各项教学工作“做得怎样”,而不是“做了没有”。
三是无效劳动多,有效劳动少
不少学校都要求教师开学写教学进度计划,半学期后写成绩分析,期末写学期工作总结,班主任还要写班主任工作总结……诸如此类的教学管理,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必须抽时间认真写,因为学校把“做了没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不写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考核分数。可这些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除了写的老师本人看过,几乎没有任何人再看。试问,有多少老师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计划去完成工作的?有多少教师的工作总结管理层仔细阅读过?有多少学校是借用教师的学期工作计划、成绩分析、学期工作总结等去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
集体无意识地教学管理不是少数。学校管理层、广大教师甚至学生明知是形式,是假做,但大家都会心甘情愿地做。用教学管理假象来冒充真实的教学管理,用理所当然的形式主义来履行本该踏实完成的管理工作,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默许配合来掩盖教学管理中的走过场。实际上,许多的教学管理都是在让教师做无用功,做无效劳动。当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变成走过场,变成形式,变成零效益,那么学校的所有管理效益都将归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学校的教学管理落实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其一,撼山易,撼教师的思想难
如果深入剖析教学管理的诸多规章,其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借助科学的方法来建设有效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要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首先是要转变他们的观念。而转变教学观念,首要的是学习,是借助学习新知来转变旧观念。可不少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沉淀了宝贵的能迅速提高学生分数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教师们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左右,并且认定这些是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做法,从而不自觉地拒绝其他新思想新做法的加入。再有,教师沉淀的教学经验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等于实践,在教学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对于新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师们都理解,但要变成自己的教学行动,他们没有底气,也不明白怎样做才是科学而高效的。
其二,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易,让思想观念产生行动难
无论怎样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最看重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不少教师甚至把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分数作为检验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偏狭认知,把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逼到了死胡同。因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要转化为课堂行动,变成师生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变成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自觉,并最终建构在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个相当长的充满曲折的探索过程。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更多地是想通过转变教师的观念而有新的课堂行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思想观念转化为良好教学效益的滞后性和曲折性,使得教学管理中的许多先进做法被老师冷落,从而导致管理落空。
其三,定量评价易,定性评价难
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有终结性评价,有过程性评价;有定量评价,有定性评价。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定量评价,只看班级学生的考试分数,把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但就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看,教学管理中的评价更多地需要定性评价,因为学生的成长不可能全用分数去评价,分数是不能全面评价一位学生成长的,甚至分数只能算是学生成长的副产品。就教师评价而言,仅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有比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教育工作,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引领学生思想成长,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用定量评价行吗?哪怕是教学工作,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评价也不可能有客观的定量评价,如果仅评价“是否做了”,还可以;如果要评价“做得怎样”,宜用定性评价。可要定性评价,对管理者而言,這更难操作。
正是这样的客观现实,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评价要非常慎重,许多举措的推出丝毫不敢轻率。教学管理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利器,抓教师,抓学生;抓备课,抓上课,抓辅导学生,抓作业批改;抓教研,抓课程;抓业务培训,抓学生活动……这些都是教学管理的常态,都是必须花大力气抓的。抓不抓,怎样抓,抓得怎样,教学质量会大不一样。教学管理落实的路径多样,以下三条供参考。
第一,用深入而有效的学习去替换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
学习是一个人努力前进的不懈动力。只有在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教师才会发现自己既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才会在自找差距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只有在新的学习实践操作中,教师才会逐步了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只有在体验式学习中,才会发现课堂教学原来有高效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工作繁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这不应该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人要是拒绝学习,他就会故步自封。一位教师不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位名优教师。教师学习,学校应该提供便利的条件,应该有激励教师职后学习的机制。教师个人也应该有学习的内驱力,有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饱满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身心疲惫的工作之余找时间学习,挤时间学习。
教师学习要谋求有效,并非易事。教师本身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积淀,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自修能力强,这就让教师的学习“有效”显得很难。教师自主研修姑且不论,因为对于教师的个别学习需求,他们自己会主动开展。而教师的集体研修,往常多数是讲座式培训,要是主讲者不擅长讲的话,下面的参培者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手机。怎样的培训学习能深入人心,能让教师兴奋起来,身心参与其中,在参与中体悟,在参与中明白,在参与中提升。要做到这样的培训学习,培训主讲者的设计必须有创新点,必须要有与往常的教师培训不一样的做法。而这样的创新培训,学校管理层能提供吗?
第二,用适用实惠的教学行动去改进落后的教学方式
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满意。对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然后就是背、记、练的课堂教学方式颇有微词;对学生不会参与课堂学习,不能主动自主探究,不明白自主学习的方法,心有不满。不少老师也希望改变课堂,改变教学生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他们苦于找不到出路,苦于没有人指点迷津。
学校要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让教学管理不落空,能产生实效,必须借教学管理之手段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评价。无论学校有多么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其最终指向是改变那些陈旧僵化的课堂,改变教师低效而落后的教学方式。而这样的改变必须要有更多的专业引领者。所谓专业引领者,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示范者。他们不仅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还有思想的体现物——学科课堂。这样的引领者不仅会上课,还会用教育思想诠释课堂行动,把完整的课堂解剖给其他老师看,手把手地指导其他教师,指导他们诊断课堂、改进课堂,大胆地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样的引领者还能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费时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师不再满堂灌,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令人满意。这样的引领者就在老师们身边,他的一言一行都摆在老师们眼前,老师随时可以听课、发问、质疑,从而学习引领者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课堂行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学校教学管理能关注到这个层面,能把管理举措从纸上变成师生的行动,并且深受师生的欢迎,那学校管理一定会落地生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将会大幅提升。
第三,用有效的过程评价去促进教育教学举措的落实
教育教学评价是学校管理的软肋。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师生的做法由来已久,用分数来代替学生的成长,用分数来评判师生发展,是学校惯常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仅从分数角度设计,评价工具的落后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怎样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怎样科学地评价学生发展?怎样科学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这些评价对象的评价量标在哪里?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需思考的问题。
学校管理中最欠缺的是评价体系,最需要的是过程性评价。不少学校看重的是终结性评价,即期末对师生的结果性评价。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如果有的话,似乎都是形式上的走过场,围绕“是否做了”而进行评价。其实,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重要,把工作落实的过程做好了,教师和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每一项工作,自然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关注过程重于关注结果。评价好了过程,就已经为好的结果做好了准备。但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难,因为过程性评价不易操作,更多的需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关注过程,更多的是关注工作进程,而进程与结果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进程其结果是一样的,甚至短时间内看起来不顺利的进程恰恰能最快地达成结果,而短时间内看起来顺利的进程反而达成的结果并不一定好。在过程行进中,情况远比设想复杂,做好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已完成的部分工作,实在太难操作,这也是不少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没有过程性评价的原因。
怎样让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评价有实效呢?
首先,必须摒弃走过场的形式
教学管理中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很多,项目也不少。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绝对不能把“是否做了”作为评价的全部,必须把“做得怎样”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做得怎样”,就需要评价者专业而科学地评估,不仅看评价对象的外表,而且更主要的是看对象的内容,从专业角度分析内容的性质、特点及其与评价量标的差距,从而客观公正地给出结论。
其次,研制过程性评价量标
过程性评价量标是评价工具的稀缺资源,不少学校研发的更多是终结性的评价量标,关注的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基本不关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教育教学的过程,而育人的过程它不是车间生产产品的中间环节,许多工作开展的时间、环境、方式、手段、氛围、策略等不尽相同,因而评价起来很难。就教学管理角度看,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项目与终结性评价的项目有时是一样的,终结性评价的是已经存在的结果,结果已经相对“定型”,因而评价量标的研发相对容易。比如评价教师的教案,在期末时已基本定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案的补充、修订、删减乃至替换等皆已完成,此时对教案的评价在时间上合适。而在中途对教案进行过程性评价,此时的教案似乎还是半成品,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根据教材、学情、测评、活动等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而此时的过程性评价是对一个动态行进中的过程进行评价,这个评价量标的制定难度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之难,不少学校在教学管理时避重就轻,只评价“是否做了”。但过程性评价量标的研发却迫在眉睫。
其三,建设专业的评价队伍
在学校的整个管理团队中,最需要花大力气培训的是专业评价团队,不少教师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但不一定是评价的专业能手。会教课不一定会评课,会教书不一定会评价。而建设高素质的专业评价队伍比建设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更难,如果说高素质的教师是会上好课,是能说出“为什么这样上课”的行家,而专业评价的老师,除了明白前面两点,还能说出“这样上课”的学理依据、学科条件、学情条件之外的好课标准、条件、途径等。会专业评价的教师比会教学的教师看得更远,站得更高。而懂得评价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更是少有,主要是教师们较少学习评价理论知识,较少进行评价实践训练。要培训一支学校内部的专业评价团队,教师们自身缺少本专业的评价知识,因为在大学专业学习时几乎不涉及评价领域。入职后,教师们更少接触系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知识,哪怕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督导人员,对教育教学的评估也多是半路出家,并且学校自身来培养专业评价队伍也有局限,特别是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难免会有不客观不公正的。对此,就学校层面专业的评价团队的建设,必须要从专业评价知识、专业评价理论和作用、专业评价工具和方法、专业评价体系和原则等方面进行长期的制度设计,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要让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之师,而且还是懂评价的专业评价之师。假如一所学校中这样的人才较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就会跃上一个大台阶,许多教师就会站在更高的视角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完善,从而自觉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抓教学管理就是抓教学质量,抓教学管理就是抓师生发展,抓教學管理就是抓学生发展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