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贫困问题研究

2020-05-13 14:06周文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福利制度黄金时代贫困

周文

本文为201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世纪后期美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编号:19SSD211)

【摘 要】 由于战时经济的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规模庞大,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美国社会问题。“丰裕社会”中生活贫困的底层民众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贫困文化越来越多的展现出底层社会的“集体风貌”。文章通过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针对美国在冷战竞争中的贫困问题、福利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美国;贫困;黄金时代;福利制度

美国贫困问题的研究长期受到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方面的观点认为,美国的贫困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解决。例如:从马丁·安德森1978年出版的《美国福利改革的政治经济》一书中很明显地看出来。该书认为,“私营经济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再加上用于福利和收入转移支付项目的政府开支的爆炸性增长,几乎消除了美国的贫困”[1]。而另一方面的观点认为,经济的发展在隐性层面制约着底层民众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具体表现为失业率的上升。在肯尼迪—约翰逊当政的年代,失业率连续8年都在下降,这使大量工作贫民摆脱了贫困。的确,尼克松、福特、卡特当政时的20世纪70年代,还有20世纪80年代,证实了其反面:失业率的上升,让很多人沦为工作贫民。由此可见,美国的贫困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黄金时代”美国福利制度

1、美国福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保守心态开始得势,许多美国人开始觉得,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已经被消灭了,或至少已经被制服了。实际上,人们正在享受着战后繁荣的好处。部分由于这个原因,自鸣得意的情绪弥漫全国。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社会充斥着自满情绪,甚至有些自由派人士也受到了这种自满情绪的影响。

当时,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一些领军人物,曾写了一些冠冕堂皇的文章,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已经把社会问题都解决了,应该把精力转向“更高级”思想境界更高的主题。现在看来,似乎有些滑稽[2]。换言之,美国社会被战后的那种胜利情绪影响至深,缺乏了对事实的基本判断。例如,玛丽·麦卡錫就曾写下了如此荒诞话:“阶级障碍消失了,或至少变得可以穿越了;与中产阶级文秘人员相比,工厂工人成了经济贵族……那个社会严重不公、形成鲜明反差的美国,正在迅速走向衰亡”,战后生产力的发展使绝大多数中上层获利颇丰,但是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并未有多少改观。可以看出,即使我们的生产在发展,即使我们创建了福利国家,一些人还是贫困潦倒,这足以说明美国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2、福利制度发展遭遇瓶颈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和越战的长期拖累之下,国际影响力随着苏联威胁的增加而不断的下降。苏联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建设方面均领先于美国,尽管美国在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下,国内政治经济维持着一定程度的稳定和繁荣,没有出现极端的民粹主义,但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造成的社会阶级的分化以及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问题,致使在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全民共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抗争中处于劣势。此外,美苏两极对抗更使美国国内的社会福利问题凸显,如何在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方面赶上以致超越,成为美国统治阶层所需面对的难题,也是对内政策制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紧迫的难题之一。

要进一步从数量上了解美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概况,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的浩繁数据中抓住要领[3]:

1958年,美国底层家庭的收入占全部个人收入的4.7%,而上层家庭的收入占全部个人收入的45.5%,反差之大让人乍舌;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收入分配的走向。在1935—1936年和1944年间,穷人(即底层)的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例从4.1%上升到4.9%。生活最底层的国民收入增长及其缓慢,虽然战后这种趋势被逆转了,但1958年,穷人收入占个人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还不如1944年时的水平。

中层的状况一直在好转,这让他们信心满满,对未来十分乐观,上层的比例降低了,可这必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944年和1958年间,底层的实际收入平均提高了80美元,而收入最高的5%的阶层,1958年的收入达到了25280美元,增长了1900美元,即使顶层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略有下降,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美国社会的状况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下层穷人的发展并未因经济的繁荣而获得进步,福利制度对底层民众的援助也相当有限。这也是5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的有识之士针对贫困问题而不断进行改革尝试的一大原因,并最终影响政治,成为政府制定内政方针制的依据,反贫困战争势在必行。

二、“黄金时代”中的美国贫困

1、“黄金时代”中的反贫困战争

20世纪50—7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4],但是繁荣的背后依旧蕴含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在这20年发生的经济危机虽不致命,却也深刻影响着美国贫困问题的重新发现,也影响着政府在基于经济状况的条件下在应对贫困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J·K·加尔布雷斯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贫困的特征使得穷人难以面对丰裕社会。美国有必要开展一场反贫困运动的话,也就说明了美国需要什么样的反贫困项目:首先,任何根除贫困的努力,都必须致力于消除另一个美国弥漫的悲观情绪和宿命论思想。其次,基于这样一个命题,即贫困构成一种文化,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事实一再表明,人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改变贫困的基本结构,而只是孤立地处理贫困的不同组成部分。因此,反贫困必须是一场全方位的运动,进而促进穷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整合。最后,必须记住,如果美国不消除种族歧视的话,所有目标都将落空。

反贫困战争中的中心议题是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当5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政府官员在呼吁美国贫困问题的时候,针对反贫困的福利制度发展就成为底层群众所关心的焦点。但是,作为资本主义领头羊的美国在50年代已经达到了“丰裕社会”[5]的美誉,使得统治阶层认为,美国的贫困问题在丰裕社会中并没有产生消极影响,反而由于部分贫困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劳动力,这是资本家所喜闻乐见的,所以并没有列入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之中。另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于越战的影响,美国国内矛盾被很大程度上被转移到越战之中,致使多数民众并不关心国内贫困与反贫困的进程,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身处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这也在一些方面使得政府在内外政策的侧重点方面更倾向于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于海外利益。具体来看,各级政府在应对国内贫困问题时,更多的倾向于统计数据而忽视底层人民包括绝大多数少数族裔的现实生活。官员们往往倾向于满足美国“丰裕”的物质条件而忽视具有选举资格之外的民众利益,这在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方面导致未能全面客观的反映社会现实。使得政策的制定以致实施过程中,缺乏的时效性,涵盖的范围也因地而异,缺乏统一性。这就注定到贫困战争是一场脱离人民的政府单一性的行为。并不具备根除贫困问题的能力。总得来说,反贫困战争的失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政府的不作为,底层群众的不上进。在50年代中期,重新发现贫困的出现,使得政府针对少数族裔以及部分下层白人等底层民众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成为肯尼迪时代改变传统的美国政府忽视贫困问题,也是他决心发起反贫困战争的主要原因[6]。

2、地下经济与反贫困矛盾

美国的每个大城市,都有地下经济[7]。地下经济这词用得一点也不夸张。它告诉人们,成千上万从事地下经济的人到底是在哪里打工挣点低的不能再低的工钱。像黑社会一样,地下经济也是暗中活动,不显山露水。哈佛大学的约翰·邓洛普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分类,来描述这一过程。他认为,30年代的失业是大众失业,而战后的失业则是阶级失业。经济运行会让某些群体喝西北风,而其他人则是享受繁荣。

美国福利制度在进入战后“黄金时代”的过程中是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演变而前进的。肯尼迪的反贫困战争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社会的贫困问题,除了联邦政府之外,美国社会在当时并不存在一只有能力、有经费,并且具有高效组织力的反贫困团体。致使在肯尼迪的反贫困战争失利之后,没有出现可以替代的力量。反贫困战争所发挥的效用最终被不断激化的社会问题所淹没。

三、“黄金时代”福利制度的蜕变

战后经济发展出现的“黄金时代”,在美国历史上处于一个比较乐观的年代,经济发展看似前途光明,实则蕴含着忽视国内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贫困问题的重新发现,推动着国家整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转变。但是,当美国发现贫困问题并针对其所实行的福利制度,事实上产生了一种所有社会都普遍存在的底層民众,他们经济上任人宰割,政治上缺乏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国家的底层社会。

反贫困战争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它不仅未能根除贫困问题,相反它无意中组建的底层团体,造就了美国文化中放浪不羁的形态——贫困文化。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同志阶层似乎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贫困问题客观存在,政府有责任更有义务去解决;另一方面长期的福利投资却未能收获预期效果。而政府60年代新增加的联邦开支都投向了社会保障和医疗救助,所以解决美国长期客观存在的贫困问题,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随着冷战的发展,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角度不断外延,如何解决社会存在的贫困问题就成为美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隐性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据此发展的福利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蜕变。

苏联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中使民众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中,阶级分化并未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人民对于自身的发展,国家的治理充满极高的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发展动力和民众创造能力,且社会问题相对较少。这在冷战格局下对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不仅在冷战初期的竞争中落于下风,而且在国内种族矛盾、贫富差距和社会发展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会造成两种社会形态在特殊背景下的一种隐性竞争:双方在社会治理和社会福利方面展开的生活水平、物质财富、幸福指数等涵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竞争。简言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谁的生活水平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是一种自我满足感的竞争。这是基于冷战的国际背景和美国国内贫困问题的重新发现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的。但是随着美苏双方冷战的升级,国内贫困问题由于政府焦点的不在线,使得在以福利制度为代表的贫困问题解决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一直呈现出时断时续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贫困是一种动态现象,而不是静止的状况。另一个美国的穷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转突变的经济走势及政治生活的趋势。

“黄金时代”中的美国贫困问题必将是一个现实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也必然伴随着冷战格局的走向而加以调整。美苏之间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隐性竞争虽不至于影响冷战格局的整体走向,但对于贫困问题的解决和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至关重要。

四、结语

美国出现贫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美国统治阶层针对这些问题是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应对。笔者认为:美国的贫困问题长期存在,造成美国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罗斯福新政以后,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对缓减穷人的现实生存状况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制约了民权运动扩大。而且在一些方面还限制了底层民众在争取自身权益方面的努力。统治阶层通过民主给予和普世价值的引导,使得资本主义在现阶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些方面还限制了底层民众在争取自身权益方面的能力,统治阶层通过民主给予和普世价值的引导,使得资本主义在现阶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它在解决贫困问题和制定福利制度方面的探索,实际上也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Patterson,James T , and D. T. Lichter . America's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s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 Wade A D . The Other America: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63, 37(1):104-104.

[3]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4] 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1950—1970年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60年代,美国农业几乎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在经营管理上则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以至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5] 另一个美国/[美]迈克尔·哈灵顿著;郑北飞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2.

[6] 王庆安.林登·约翰逊和“伟大社会”改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地下经济指的是城市地下的那些狗食店和小作坊等微小型商业经济形式.

【作者简介】

周 文(1995.09—)男,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福利制度黄金时代贫困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为何进退维谷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