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董云 李文琴 李靖 王元元 祝向荣 王金敏
本文为2018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ZZEGD18041) 阶段性成果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应注重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找准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切入点,将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应用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观、规律观进行讲授,强化学生辩证思维,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应用实践
前言
在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也是大学生成材需要。[1]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推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但是如何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课程中是一个难点,具体细节问题还处于摸索中。[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理论都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3]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事实上,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学科课程,它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其他方法论主张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材料化学课堂教授中适当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理念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又可以实现专业课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从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一、材料化学的教学现状及思政改革思路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是后续材料及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在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尽管任课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思政元素,但是大多数都是浅尝辄止,例如:通过介绍材料和化学家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爱上科学、崇尚科学、了解国内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然而材料化学课程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却被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在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材料的性质等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将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做到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将材料化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是要找到材料化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切入点和具体路径。
1、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无论是基础课程教学还是专业课程教学,教师时刻都应该牢记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又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但是,在以往的观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专业知识最大限度的传授给学生,而德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因此,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后思政教育基本就缺失了,出现了断层。这就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意识到高校所有课程都应该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的教育教学理念。
2、材料化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切入点和具体路径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材料的性质与应用。尽管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课程,它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其他方法论主张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存在必然联系,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需要恰当、流畅,贴近专业课程内容。下面以具体章节内容为例,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切入点和具体路径。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可结合辨证的物质观进行讲授。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出发,引出任何材料都是由元素周期表种不同的元素组成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在微观的角度上,客观存在的物质都是由许多微观粒子组成的,而这些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带领学生辨证地理解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同时物质世界又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引出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的最终目的,即发现材料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性,启发学生思考事物如何变化发展。
(2)材料的性质及应用可结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观进行讲解。在课堂讲授中带领学生从规律的普偏性和客观性出发理解同类材料的性质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同时又不能忽视不同材料所固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性。引导学生在应用中既要考虑到不同材料的共性,又要考虑到它的特性是否会产生不利因素。
(3)材料的制备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原料、制备方法和工艺过程。课堂讲授中可同时融入物质观、规律观和量变质变观,让学生深入了解从原料到具体制备方法再到工艺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加深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首先原料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如冶金的矿石、陶瓷原料中的黏土、石 英和长石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是同一种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多种不同材料,因此在原理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而可以指导新材料的开发。这也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最后带领学生从量变到质变角度理解材料的制备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原料而言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而对于产物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其次,材料化学的“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存在着很多不全面之处。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寻找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入点,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专业课程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面的融合,加强学生辩证思维,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做到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 王萍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 高德毅, 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作者简介】
马董云(1984—)男,汉族,山西运城人,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维納光电材料与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