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摘 要:部分教师对做读书笔记缺少方法指导,制约了读书笔记效益的有效发挥。从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方法指导、灵活运用等方面做好读书笔记,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读书笔记;阅读素养;阅读效益
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发展个人潜能、参与社会活动等目的而对纸质文本的理解、使用和反思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素养呢?笔者认为,做好读书笔记是提升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读书笔记是书面展示阅读素养的一个平台。阅读面与阅读量、阅读兴趣与习惯、阅读策略与方法、阅读能力都可以在读书笔记中得以体现。个人认为,读书笔记的交流与展示甚至可以是学生阅读素养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部分教师对做读书笔记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数量,进行大量毫无意义的摘抄。譬如,在高年级学生的摘抄中有大量的类似于“桌子”“下雨”等常用词;学生深入思考的东西不多,读后感停留在浅层次,并且非常单一或者是空洞;笔记中积累的素材没有为我所用(在写作或交流中很少运用)。这些都严重偏离了我们提倡写读书笔记的初衷,制约了读书笔记效益的有效发挥。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采取多鼓励、多展示等办法来营造氛围,培养兴趣,还可以通过积分制度来促进。例如,把读书笔记纳入学生德育银行的积分评比系统。建议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定量,以免给学生造成压力。
二、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如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什么;摘录式笔记、剪贴式笔记、感想式笔记怎么做;怎么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和处理信息等。当然,读书笔记中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如何写好读后感?这些都需要教师一一做好指导。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的选择都应该以各年级段学生能力为基础,如思维导图的应用更适合高年级和初中学生。
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兴趣和方法都有了,就要形成习惯。通过定期检查批改、展示评价、检测效果、交流心得、表彰总结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一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地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让学生形成习惯,反之就不能。
四、灵活运用读书笔记
常用的读书笔记里规定了基本内容:摘抄词句、内容概括、读后感。部分教师认为,这只适合做文学类的读书笔记,于是规定学生只阅读文学类书籍。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进行读书笔记大变身:《寻宝记》可以画游历图,历史书籍可以进行角色评价,科普类书籍可以设计科学知识大搜索,文学类书籍可以场景再现等;可以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提提建议;可以对书中表现的某个主题或者某句名言、某种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并用上书中的事例、名言和写作方法;还可以写下“我的困惑和收获”等。
五、保存好读书笔记,定期整理、消化、应用
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整理出一索引来,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藏书处,以备日后查找方便。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回顾、筛选、提炼、应用的过程,这也是学生消化、提高的过程,特别适合高年级及以上学段的学生。
总之,读书笔记不应过于追求数量和形式,要追求质量和效果。如果真正做好了读书笔记,学生就可通过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整合素材,沉淀思想,开拓思维。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也可以把这种做笔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
参考文献:
[1]江贤蓉.语文教学中海量阅读与阅读素养的提升[J].文学教育(中旬刊),2016(8):78-79.
[2]贺勇芬,贺小兰.一路书香伴成长——浅谈推进小學生海量阅读几点做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7(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