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应用与展望

2020-05-13 14:19董青
新媒体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气象科普受众

董青

摘  要  文章对气象部门在新媒体工作中的实践经历进行总结梳理。为应对社交化、移动化、场景化的新信息消费趋势,提出利用短视频进一步提升气象传播力的思路。

关键词  短视频;气象宣传科普

短视频一般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4G技术的普及,“提速降费”政策的推行降低了视频消费的成本,5G将进一步扩大视频的生产与消费,未来短视频还将占有重要份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短视频催生了新的传播平台和节目形态,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消费习惯。《2019中国网络视频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这种“快节奏、碎片化、开门见山、短小精悍成为行业潮流”。抖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抖音平台青少年教育类内容短视频数量超过547万,累计点赞量近149亿,累计转发分享量超过8.5亿,累计播放量超过4 752亿,青少年短视频教育内容已成为抖音内容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猛的短视频在内容用户体量均日益庞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问题,2019年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政务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政务短视频存在“缺乏整体筹划、定位模糊、内容泛娱乐化、运营管理不细”等短板问题。

面对社交化、移动化、场景化的受众信息消费习惯的变革,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应适应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发展趋势,制作正能量、接地气、有特色的优质视听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1  短视频对提升气象宣传科普时效度的作用

天气变化是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的直观体验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具有服务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与短视频文字“激活”“秒级”响应[1]等叙事特点以及推动知识普惠等作用可以有机结合,以达到气象宣传科普传播倍增效果。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应把握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信息需要,顺应不同传播渠道的特性,强化气象宣传科普产品的内涵,打造气象传播产品核心竞争力,使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进一步延伸触角,气象科普知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短视频提高气象宣传科普即时性。短视频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使气象宣传科普传播时效极大提升,更加适应当下阅读碎片化、移动化的受众习惯。面对“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形势,海量信息带来了监管难度大、谣言易滋生的困境。这更需要专业部门及时、权威发声,主动设置议程。运用好短视频阅读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抢占舆论话语权。

短视频放大气象宣传科普效果,更易深入人心。在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多关注考验着气象部门的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内容来看,在自然灾害报道传播过程中,短视频直观、全面、迅速的表达形式,可以快速还原现场全貌,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感人至深的现场镜头,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正能量。从呈现形式来看,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可大胆尝试Vlog、H5、动新闻、3D动漫等适合横屏、竖屏不同模式的创意传播品。

短视频对气象宣传科普尺度的创新。短视频因其活泼的内容、创新的形式、直观的体验、体例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唤起受众注意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响更广。如短视频借力故事化、情景化场景打造党政机构形象;通过案例分享、警情通报,起到现场说法和形象展示的作用,以鲜活案例摆脱了“说教”的灌输形式。可见,正是创新内容和形式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

2  短视频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2.1  应急宣传

面对关键性转折性突发性重大天气过程,气象应急宣传在“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在台风应急宣传中,短视频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警信息、第一现场信息、交通影响实况、台风实时定位等一手素材,通过短视频的“直观性”“现场感”传达给受众,吸粉效果显著。如,2018年深圳气象局在台风“山竹”影响期间利用抖音平台,单个短视频点赞数超过了138万,粉丝突破40万。在2019年应对台风“利奇马”过程中,气象主播在台风登陆前播报现场实况被吹得“脸变形”,该话题在新浪微博阅读量超过1.4亿,气象主播的视频、动图、表情包等形式的传播品在微信中大量扩散。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特写,使人直观感受到台风的影响力。可见,短视频作为事实性呈现和快速编辑传播的优质产品效果显著。

2.2  重大主题和成就宣传

在重大主题宣传过程中,严肃题材、宏大叙事的主题,如何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决定着主题和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严肃宏大的主题报道最需要解决的是和受众的距离感,短视频的更加注重细节的微观表达、在短时期营造亮点先声夺人等表达方式更好的取得与受众同频共振的心理效果。在2019年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快闪视频“气象人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老中青三代气象人共同歌唱祖国,以及中国气象局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手绘动画“70秒看70年·风云激荡气象新”,都是巧妙搭载时下流行元素开展创作,均收获不俗的传播效果。

2.3  科普宣传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共同发布了《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抖音平台上粉丝过万的泛知识类创作者有近3万名。“相较于传统的图文形式,短视频传播知识具备四大特性:知识传播的即时化、知识呈现的人格化、隐形知识的显性化、复杂知识的通俗化。”[2]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征表示,短视频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拼图,把一些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给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当他们收集了足够多‘碎片时,就掌握了它们内在的联系,也就能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新媒体带来场景、手段、技术多样化的转变,气象工作者可以巧妙运用短视频补足一般科普教材在可读性、易接受性上的不足,强化通俗性和趣味性,开发更受青少年群体的科普视频。如运用动漫、手绘等创意元素;运用3D模拟场景还原突发天气事件现场,清晰展示来龙去脉,凸显事件细节。

2.4  文化宣传

新华社《国家相册》系列中气象篇《冷暖有认知》回顾气象事业70年发展历程,用微纪录片传递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该视频在新华社“两微一端”等渠道推送,累计浏览量近500万。视频时长6分23秒,利用特技对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的气象老照片进行创意制作,启动3D还原的历史瞬间,利用“老照片+特效”的拼接方式,使得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与视频采访、配音讲述、背景音乐及音效相搭配,观看者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领悟鲜为人知的人和故事,感受着气象人精神代代传承。

3  挖掘更多气象宣传科普的可能性

展望传媒新形势,为应对融合、多元、跨界、智能的新趋势,气象信息传播要应势而动,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短视频在艺术性、实用性、社交性上的优越性,既是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机遇,也对创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从技术手段上,短视频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和难度,调动了大众参与创作和分享的热情;从传播渠道上,短视频以社交为纽带,让知识触达更多人群。2019年以“筑强科普之翼 厚植创新沃土”为主题的全国气象科普宣传观摩交流活动评出的十大气象科普优秀作品中,《70秒看70年,风云激荡气象新》和《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就是利用短视频这一形式,展现气象发展成就、气象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

在各传播渠道受众注意力争夺的竞争环境下,想立足气象专业,生产出叫好又叫座的传播品,需要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進一步研究技术发展和传播规律,强化用户思维,切勿“闭门造车”“自说自话”;需要打造持续输出优质产品的能力,取得成功、形成品牌;需要打通多元传播渠道,矩阵化、跨圈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用气象这一内涵丰富、老少咸宜、深浅由人的话题,讲好故事,打造具有时代和专业特色的名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气象传播格局,提升气象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兰.短视频之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1):34-43.

[2]熊建.知识短视频 科普更走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2(9).

猜你喜欢
气象科普受众
气象树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文章有象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