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引领,文化渗透

2020-05-13 14:04张红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周亚夫细柳诗意

张红娟

一、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一菲老师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注重文言断句和词性知识领悟。

师:请一名同学们来读一下课题,注意断句。

生(认真):周亚夫军/细柳。

师:停顿,可以夸张一点。

生:周亚夫/军/细柳。

师:为什么要读成“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是什么词性?

生:“军”是动词。

师:“军”是动词,驻军。“细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生:驻军的地点。

师:“细柳”是驻军所在的地名。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生(齐读):周亚夫军细柳。

2.文化追问

一菲老师抓住文本文化内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究课文文化蕴含,让学生感悟文化理念,汲取文化精髓。比如,

师:请你读下一个字生:轼(shì)。

师:很好。你学没学过《曹刿论战》?

生(摇头):没学过。

师:没关系。知道宋代有个大文豪吗?他的名字是苏轼。他的弟弟呢?

生:苏辙。

师:他的父亲是苏洵。曾经苏洵苏老泉写过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提到了为两个儿子起名的原因,为什么叫轼?为什么叫辙?“轼”是车子前的横板,有装饰性的作用。他希望苏轼学会收敛锋芒。

3.诗意引领

教师直面主题,激发学生灵感,唤醒学生思维,诗意般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开阔其文化视野。譬如,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生(齐):周亚夫军细柳。

师:主人公是谁?

生(齐):周亚夫。

师:作为《史记》,纪传体的史书是写人为主。周亚夫是这篇传记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题目都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周亚夫军细柳”。而全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会感受到,他只有一句台词,和周亚夫演对手戏的是谁呢?

生(齐):汉文帝。

师:棋逢高手。司马迁写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却如此之吝啬,两人对话,只有一句台词。我请两名男同学读这对话。(两名男生读对话。)

师生互动解析对话内容,透析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

4.题旨揭示

董一菲老师紧扣文本内容,导引领学生与课文作深层次对话,洞见人物形象,揭示文本思想题旨。如,

师:你觉得周亚夫怎么样,用一个形容词。

师:我觉得他挺潇洒的,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有点高傲。

师:不仅是骄傲,而且是高傲,将军的骄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将军都没有骄傲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将会如何?你又读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周亚夫是一个很有威严的人。

师:非常的威严,“威严”这个词如此的精彩,如此有威严的将军才会有一支威严的军队,才有一个强大的王朝。还有什么?

生:我认为他非常的大胆。

师:大胆这个词真好!这种勇,这种大胆,是军魂,是血性。

生:他很严谨。

师:你怎么看出他的严谨?好特殊的视角。

生:很遵守軍规。

师:很遵守军规,很严谨,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师:一个士兵、一位军人,他的职业素养,他的敬业,他的军人尊严,就是要枕着武器一直从黄昏到深夜,从入睡深夜枕着武器直到天明。……

生(读):“嗟乎,此真将军矣!”

师:有这样的天子才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的将军才有这样天子,才成就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一种民族魂。……

师:带着民族魂的人物,也带着司马迁的激情与烂漫的人物,要读《史记》,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5.艺术鉴赏

语文教学须使学生“获得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该教学实录师生互动,再现了文本中语言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师:写周亚夫军细柳,不是单纯的写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对手戏,此外还有大量的群众演员。……既有宏阔的构思,又有细腻的文笔,层峦叠嶂,层层叠叠,烘云托月。只为周亚夫的形象,正面出场的那一句,还会背吗?

生(背):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师:细读文章,你觉得哪一笔映衬写的最好?生:天子先驱。

师:为什么?

生:“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天子先驱被拦住了。

师:天子先驱被拦住了,特别有张力,特别有戏剧性。文章要有趣,因为这是作者的灵魂的表现。你觉得哪里映衬写的好?

生:我认为“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非常有趣,写的比较好。

师:在这里超越的是地位,能够对话的是两个心灵,两个灵魂炽热相对,这是司马迁的历史观、人生观,再次表达了周亚夫作为一位军人的尊严。

师:《史记》被称为第三才子书,它对后代的小说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红楼梦》通篇用的最多的就是对比、映衬。林黛玉、薛宝钗双峰对峙,深受《史记》的影响。

生(边思考边发言)……

师:就这样层层铺垫、环环相扣、重章复唱,正是史记表现人物特有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评析

1.注重诗意与文化的融合

“古文学教育须重视”。在本课中,教师摘选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古文学作品《史记》、左丘明《曹刿论战》、苏洵《名二子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曹雪芹《红楼梦》、王昌龄《出塞》中的经典名句和片段等。将文本的诗意表达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理念、文化品性、文化精神和文化意义融为一体,既重视文言知识的解读与辨析,又不失传统优秀文化的考察与透射,植根字词句,感悟意情志;既瞻前顾后引领学生洞悉课文富有诗意的内涵,又总揽全篇开启学生探寻文化基因的思维视觉,做到诗意引领和文化渗透。整个教学设计贯穿诗意解读与文化承传之主线,程序井然而思路清晰,教学理路一脉相承,课堂结构自然紧凑,其节奏有张有弛,灵动自如而错落有致。形成了诗意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其教学的整体布局赋予生命气息,这将“对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人文素养的产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形象与理性相结合的思辨范式,体现出教师在吃透课标与文本基础之上的教学升华,也是在作为主体的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基础之上不断构建与生成——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鲜活的字词句,再展开师生对话、生文对话、生生对话,进而层层深入地揭示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核,文理与学理协调统一、共生共融而亲切自然。

语文教学“要建立起来语言教育这个观念”。课堂上,教师立足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文言基本知识、常识,紧扣字词句切入教学,透视课标理念而体现文体属性。不言而喻启示当下:文言文教学应着眼于夯实文言基础循序渐进而稳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忌搞腾云驾雾式的审美鉴赏。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研读课标,洞彻文本,勇于探索教法,必定在文言文教学中柳暗花明而教出精彩与特色。

2.追求诗意与题旨的统一

语文教学应“偏重在涵泳和体味”。该教学过程紧扣文本题旨,在教师极富诗情画意的情境设计中展开,朗读上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解字中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汉字魅力,释句时透射文本深刻内涵及思想情感,师、生、文对话中凸显浪漫有趣的教学意境。解读中诗文并茂而真实灵动,互动里则活跃自然而赋予诗意。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处处启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展现人物形象,揭示文本内涵,提炼文章旨意。教学中还以《史记》《红楼梦》等进行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思维空间,做到牵一毛而动全身,寻根问底,深入浅出,挖掘文本题旨———“有这样的天子才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的将军才有这样天子,才成就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一种民族魂……”。仿佛醍醐灌顶之功,颇有理性严谨而睿智大气之范。以冷静的洞观与敏锐思考,在学生感悟体验文本的基础上不断点化与拓展,既见微知著,又举一反三而融会贯通。

当然,执教者在对文本诗化、史化及文化的对比解读上以及进一步深化拓展学生的思维認知诸方面还有待探究,这也许有意给我们留下了文本解构的期待视野和艺术空白。

3.彰显文化与审美的渗透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感赏阅读的习惯”。教学主导者善于将文本抽象的文化理念巧妙地化作学生的性情陶冶和审美认知。不仅阐扬文本文化意蕴、文化生态、文化精神及文化土壤,同时也揭示其唯美之语言、精妙之结构、手法之独特等审美韵味。有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有精练字词意涵的推敲,有对比衬托手法的善用,有联想想象思维的布设……将文化的生命内涵融注于学生个性化的认知体验之中,既彰显文化情怀,又渗透审美理念,让学生在文言字词中感悟文化的生命性与魅力,品味文言文本言语表现的智慧与美感。这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莫过于执教者能始终立足文本,引领学生感受文化形态之存在,体悟文化生态之性格,在文化自信中审美,在审美鉴赏中升华。以读强化学生语感,以析建构学生情怀,以赏铸就学生审美……。学生从字词句和措辞表现等文化视角,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张力与气魄,同时也体会到文化的审美境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授《周亚夫军细柳》时,若能“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文本中的文化性、审美性与生活性紧密结合,也许能让学生收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如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上,对文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等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鉴赏,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个“陶冶性情、建构精神、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从而实现审美理想。无可厚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语文教学不能“只知道笼统地用一种大概相同的教法”。应亟需追求深度、力度、厚度和亮度,且教、学、考相结合。

[作者通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周亚夫细柳诗意
诗意地栖居
巧问深引 言文交融——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为例
细柳的搅团
被耽搁的诗意
迷离
细柳
西汉名将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