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从哥白尼“日心说”提出,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思想进步历程当中,批判是一切创新与发展的前提。批判性思维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指的是一种运用批判主义思想进行思考的范式,而且西方批判主义学派认为批判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批判性主张在客观世界中应当运用一种批判的观点对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及反思,从而可以对事物进行公正的评述。批判性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更多的客观性,而且批判性思维运用的目的就是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由于批判性思维具有先天的优势,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传统的文本解读注重对文本本身的阐释和叙述,对于文本的创造和自由拓展却很少,其相对于批判性而言具有较多的欣赏性,并且对于文本的欣赏解读复述性较强,绝大部分仅仅只是对于语言知识方面的解读,所以,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思维目标培养都只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突出。批判性思维认为,应当始终秉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评价客观事物,实现批判性的文本解读。如何实现批判性思维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耦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一、预测文本,发散思维向度
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其中会更加具有可行性。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当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利用更深层次的思想来批判阅读材料。除此之外,还能够引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采用正确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预读课本的时候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并且产生独立的思考意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长期的学习中,便会养成批判意识。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春》一文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十分重要。文章开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作为开头,而对于学生而言,刚看到这句话时可能都不太能理解。甚至在课堂上有学生提问觉得这句话不贴切。于是笔者向其解释这是作者使用的一种形象比喻方式,将春天进行拟人化,赋予其生命。但是学生还是表示难以理解。此时便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中的文本预测和深度解析的方式来进行文本的解读。所以就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预读概要,预测文本的形式来实现,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春天的图片,或者是一些记录由冬到春的纪录片,让学生看看“万物苏醒”的樣子,并联系本文的标题《春》,从而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让学生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去预测文章的大体内容,进而预测文章可能采用的体裁。与此同时,由于以图景开始,所以学习相对轻松,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相关记忆,丰富认知经验。
二、评注信息,发掘思维深度
评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他是读者对文章里所呈现人物、结构、立意方面的评价。评注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斟词酌句、赏析句子、生发感想等等。评注在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评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解读,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意义在于渗透批判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评注的习惯。
在课文学习中,评注的运用非常具有必要性。评注指的是通过边读边批注的方式进行文本的解读。而评注的运用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学会自主地做批注和笔记,而不是传统型的被动本文阅读接受,在空白地多次做批注可以让文本的阅读更加具有思考性,由于评注就必然会涉及到文本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在课文《孔乙己》中,给予学生自主时间去评注本文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由于具备了思考,就会存在正确与不正确的辩证思考。比如:学生可能好奇是什么生活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孔乙己,孔乙己所处的时代应该评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学生会相对多思考,让对课文的整体内容会更加深入地感知。所以批判性思维渗透到语文的文本解读中最主要的运用就是评注,学会评价。教会学生运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课文中的一系列重要词汇和语段,自行在学习中抓住问题的所在,从而由于疑问的存在,学生会学会怀疑自己,有更多的思考。
三、辨证分析,拓展思维广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想。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先讲课本里抽象难懂的内容,然后才落实到具体事例当中,这样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禁锢了其推断能力。所以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做好学生批判性分析文本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判断文章内容的正确性,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批判性分析之后,还需要合理地做出推断,从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
文本都是具有一定的结构脉络的,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师让学生们学会去给文章分段,理清楚文章各段之间的大体关系,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推出更加具有贴合性的文章叙述结构。《济南的冬天》一文讲的是济南冬天发生的万物现象,所以,有需求的结构,在课文的一开头便是“对于一个住惯在北平的人”。这句话的目的是给下文做了很多的铺垫,与接下来要说的济南进行一个比较。接下来作者便开始描述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叙述的语段中,存在一系列的较为明显的分界,但是不同的人的分段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分段中还是具有明显的批判性,批判性的实质就是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事物,秉持客观与主观结合的理念。在分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分段的理由,这样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的批判思维。
四、立足训练,巧设思维梯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于学生在阅读上的批判思维训练仅仅靠课堂的理论讲解其实远远不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批判性思维阅读党时,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批判思维训练的本意,在对文章进行精心的分析之后,提出一些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习题,让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习题的讲解与总结,让学生对批判性思维阅读有更好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掌握好习题难度的梯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要求和习题难度,通过不断的科学训练之后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可以就老师的带领下,将这篇文章读透,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前提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这篇文章进行一定的续写、扩写、补白等练习。或是抛出疑问,让学生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菲利普夫妇如果在船上发现了这位曾经的百万富翁,如今变成这个样子,他们会对有怎么样的反应,或者会对于勒说些什么?”“假若于勒跟他们一家一起回去,于勒会变得怎么样,他会受到怎么样的待遇呢?”通过类似的提问和训练,将会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深度質疑,增强思维深度
批判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因而教师应当适中,给予学生一种推断与质疑评价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学会针对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尤其在语文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比如,质疑文本中主人公行为是否是合理的,主人公在故事中所站的立场以及作者想要发表的观点和情感是否是符合发展常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批判性思维渗透到语文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质疑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在最初的运用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利情况的影响。但从整体而言,教师应当不断地将批判性思维落实到语文文本解读中,让批判性思维真正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当中,教师可以先从文章的“醉”开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为何会最,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答案。之后又继续让学生找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原因,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不能直接公布答案。让学生找到自己切入的角度,比如作者的乐是因为山水之美,是因为人民淳朴之美,是因为与民同乐之美等等。在这之后学生就会不断地培养自己观点提炼能力,从而更好的推进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的整体性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文本的解读,而且,文本的解读对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也具有突出的意义。所以,在实际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中,教师都需要以一个更加具有时代性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始终秉持一个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理念,对于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坚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的态度,从各个方面让他们对批判性阅读思维更有自信,从而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落实,全面提升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通联:山西兴县瓦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