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2020-05-13 11:02周小炫杨珊莉江一静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阳陵泉痉挛性艾灸

周小炫,杨珊莉,江一静,谢 敏,饶 婷,王 舰*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以肌张力增高为主要特点,多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痉挛[1]。其中,下肢痉挛引发的肌张力和协调模式异常,常影响患者的负重、平衡及步行功能,若失治误治,后期可致肌肉萎缩甚至关节挛缩畸形,严重阻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因此,积极探寻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采用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5岁,平均(61.6±9.2)岁;病程0.6~2.8月,平均(1.45±0.66)月;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75岁,平均(59.6±10.0)岁;病程0.7~2.9月,平均(1.47±0.65)月;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6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②35~75岁;③首次中风,病程2周~6个月;④具有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增高,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4]分级Ⅰ~Ⅲ级;⑤患者本人或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或运动功能障碍者;②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而不能配合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由临床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被动或主动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移、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每次约45 min,每日1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针刺治疗。首先,选取健侧下肢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穴。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使用针灸针(0.30 mm×4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直刺进针,予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随后,选取患侧阳陵泉穴,采用温和灸法同时进行艾灸治疗。将清艾条(江苏康美制药有限公司出品)一端点燃,对准患肢阳陵泉穴,在垂直距皮肤约2~3 cm处进行悬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5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偏瘫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患肢痉挛程度,总分16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痉挛越严重[5]。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总分34分,分数越高说明下肢运动功能越好[6]。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下肢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n)治疗前 治疗后tP观察组4013.25±1.489.95±1.9314.536<0.05对照组4013.38±1.5511.53±1.78 9.844<0.05t0.3693.162P>0.05<0.05

2.2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n)治疗前 治疗后tP观察组4014.18±2.8322.08±3.0521.056<0.05对照组4013.95±3.3018.63±2.7413.967<0.05t0.3285.320P>0.05<0.05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例数(n)治疗前 治疗后tP观察组4042.83±11.3966.98±8.7226.323<0.05对照组4041.58±10.5157.40±9.0618.259<0.05t0.5104.814P>0.05<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然较高[8]。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残障表现,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肌松药、局部注射肉毒素以及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等方法,口服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及耐受性问题[9],注射及手术治疗费用较高,风险及施行难度较大,故寻求简便安全而又经济有效的抗痉挛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于“筋病”“痉证”等范畴。《灵枢·经筋》曰:“寒则反折筋急。”脑卒中急性期后,邪气渐减,正气亦损,机体阳气亏虚,推动无力,气滞血瘀,肢体筋脉失于温煦濡养,则发为痉挛[10],症见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其治疗当温阳通脉、疏利经气,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行气通络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11-12],艾灸的温热效应可通过穴位传入肌肉深层,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而其光电和光生化效应还能激活经穴的能量物质ATP,使腧穴产生较强得气,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作用。阳陵泉属八会穴之筋会,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筋急,阳陵泉主之”,通过艾灸阳陵泉穴可充分发挥温阳通脉、舒筋缓急之效。

巨刺法是一种左右交叉取穴治疗的传统针法。中医认为循行于人体两侧的同名经脉,其经气具有相互交叉的紧密联系,因此,巨刺可实现“泻健侧而补患侧”的临床作用[13]。《针灸甲乙经》中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巨针取之。”脑卒中后患肢经络气血瘀滞,生理功能减弱,健肢生理功能则相对旺盛,通过针刺激发健侧经脉不仅可调动其经气营养、濡灌、疏通患侧经气的匮乏与阻滞,还可激发经脉之经气直达脑部而发挥治疗作用[14]。足三里为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阳明者,主润宗筋而利关节也;筋会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主诸筋所生病;髓会悬钟为足少阳胆经穴,又名绝骨,《备急千金要方》载其可治“筋骨挛痛”“筋缩”等病症;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具有柔肝止痉作用。针刺健侧上述诸穴可通过经络的整体调节作用激发患侧经络功能,使患肢气血和畅、脉络通利。本研究采用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既能温阳通脉、行气活血,又可疏利患肢经气,共同缓解偏瘫下肢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SI、FMA和MBI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结合巨刺法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痉挛下肢增高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临床常采用巨刺法结合其他疗法如眼针[13]、经筋刺法[15]等综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亦取得较好效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其临床操作相对复杂。综上所述,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疗效,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阳陵泉痉挛性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满血复活”常按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