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泉州金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5-13 08:56■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微考核院校

■刘 艳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3000)

一、泉州金融改革对小微企业及会计人才的影响

(一)泉州金改的背景、目的、意义

2012年12月底,继浙江温州、广东珠三角金融改革后,福建泉州正式获批成为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即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据《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泉州金改主要目标是:五年左右基本形成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着力拓宽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渠道,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支持薄弱领域发展,促进泉州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017年是泉州金融改革(以下称“金改”)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一年。泉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五个泉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坚持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相协调,大力推进创新金融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关键环节突破,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区域性实体金融服务中心,推动泉州金改“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2018年将进一步推进泉州金改建设,打造金融资源集聚区,包括争取设立民营资本,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综合化经营管理试点等。同时,打造资本运作集中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在产融结合、民间融资等方面继续探索。

(二)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泉州地区民营经济占比高达90%,有着数万家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后备企业和挂牌企业是其中坚力量。然而当中不少企业以家庭作坊式、家族企业为主,资金安排的不确定性大,在担保难、融资难的背景下,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泉州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

在金改实施的四年多中,截至2017年6月,泉州市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达35.26%,领先全国、全省水平,约7000家小微企业从中获益;创新150多项金融产品;截至2017年11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108.98亿元;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143家,小微合作社44家,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13支。

(三)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泉州市小微企业均为民营企业,管理思维和管理水平相对灵活,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全面。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很多都设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即使有部分小微企业是通过专门的代理记账公司负责会计核算,也会设有基本会计人员满足日常需求)。随着泉州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使得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特别是融资)多样化、灵活化、丰富化。从企业人力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于小微企业财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有所调整,由具有基本的会计日常核算转变为“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构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泉州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在泉州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超过80%都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因此,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紧跟企业的需求。

泉州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比较相似。总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够从事财务会计、出纳、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并且能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行终身学习的计划。从培养目标上看,强调了会计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但没有考虑泉州金融改革对小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为解决小微企业的筹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没有紧跟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没有注重“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

(二)复合应用型教师的缺乏

早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评聘主要以论文、科研、课题等学术研究性要素为指标,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秉承“只有应用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学生”的理念,逐渐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应用技能,特别是在一线企业的实践。“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也加入了企业社会实践的考量要素。对于许多“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只有接受“真实”的实践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泉州金融改革的深入,对“双师型”教师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还要求具有金融管理、资金管理的复合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并且建立一支能够全面掌握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工具、税法、经济法的复合应用型“双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三)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模式。许多学校根据办学情况实行“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五合工学结合”“二元制”“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办学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形式,实现校企合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教师“双师”队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实施的效果和稳定性而言,大多都无法长期稳定地实施,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归根究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院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双赢”,使得校企合作在实施中,总出现“学院一厢情愿,企业热情不足”的窘况。特别是财务会计相关岗位,是企业的敏感关键岗位,企业的配合度不是很高。但是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转换思路,从企业需求、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服务社会的同时融入课程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设置落后,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但是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在校学习的两年半期间,其中大一一年时间都是人文类、知识类的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程开设只有一两门。而大二基本都是专业课,实践类的课程开设较少,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不足,同时课程教材也缺乏特色。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大多都是采用现成的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教研室为单位,对实训课、专业课自行编著教材,突出专业特色和实践性。

(五)教师轻视课堂教学,教学环节的监督考核滞后

教师的评价首位应该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效。但是在实际中,教学环节只有监督,难以考核,或者是教学环节的考核流于形式(大多院校的教学环节考核都是学生评价,而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的考核、评价、评聘、提升都以科研、工作量为主,在考核机制中忽视了教学成效的考核,使得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来越高,投入本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不重视教学,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泉州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应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和培养会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培养人才的类型,以及应该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先确定了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与之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对人才类型的定义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要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应找出其与一般人才的差异区别。“会计复合型人才”具有“技能”“复合”“创新”三个基本属性,应按照“人才——技能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创新人才”来分析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技能”是借助于知识、经验、学习,能够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上的技术和能力。人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就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够应用该种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强调对工作的实践作业。

“复合”就是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其特点是在各个方面都能有一定的能力,在某一具体方面能够出类拔萃。复合技能型人才与“专才”相区别,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有很好的学科迁移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在会计这类的社会协同群体工作中,还应具有组织和协调沟通能力。

“创新”就是富有开拓精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创造性贡献。创新型人才要求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求知欲,有一定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拥有良好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克服困难。

由此可见,会计复合型人才属于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会计基本知识和账务处理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财务、金融、税法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学科迁移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并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

四、会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有清晰、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去引导人才培养实践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理念是人们对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怎么样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实践问题。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居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

树立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展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和知识建构与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泉州深入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根据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就业和社会实践为导向,以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为手段,以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关键,坚持教学和实训的统一,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重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环境,倡导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建设应用型双师教师团队,明确“就业导向、项目驱动、重构课程、能力本位、突出创新、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的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理念的下位概念,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上位概念,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并实施一系列的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理想的培养要求。按照能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会计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适应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培养掌握全面综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具备自我学习、创新应变、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能在专业领域胜任并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特色人才。

(三)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院对毕业生培养质量标准的规定,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结构的要求。

1.知识结构

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熟悉并掌握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一般操作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管理、统计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和基本的宏微观经济学知识;掌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运作的基本原理;掌握公司金融运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知识,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运作;熟悉地区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

2.能力结构

(1)会计业务核算能力。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企业日常业务的会计处理,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2)税务业务处理能力。了解国家税收的有关法规,熟悉各税种的征收和计算,能够进行纳税申报和各种税务处理,掌握税务分析和筹划。

(3)财务软件运用能力。掌握财务软件的功能,熟悉财务软件的流程,能进行财务软件的初始化,能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日常处理,能运用财务软件编制会计报告。

(4)财务管理能力。熟悉资金的运营管理,熟悉销售及利润的预测,能进行产品定价和投资决策、预算控制和成本控制,掌握筹资和融资以及股利的分析方法,具有会计信息的提取、运用、评价、传递和披露能力等。

(5)金融分析能力。能分析宏微观金融环境,灵活组合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能够进行金融风险的识别、控制与防范,并具有金融理财规划方案的编制能力,能对创新金融产品进行研究及应用等。

(6)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开展企业资本运营,具有从事投融资业务的实务操作和相关管理能力。

3.素质结构

(1)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崇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人文艺术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4)职业素质:具有认真学习的态度、求索的精神、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品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五、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就业导向、项目驱动、重构课程、能力本位、突出创新、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课程体系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就业导向”。根据企业岗位对员工技能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资格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士走进学校,将校内课堂延伸到实训室、校外,贯彻“能力本位”的培养思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课程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能力本位、素质培养”为依据构建,其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见附表1)。构建课程体系内容见附表2。

六、教学、科研、企业、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

按照“就业导向、项目驱动、重构课程、能力本位、突出创新、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创新发展”为目标来重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对员工技能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资格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士走进学校,将校内课堂延伸到实训室、校外,树立“能力本位”的培养思想,制定“课岗对接、技能渗透、素质培养、阶梯递进”“41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应用型人才。

“课岗对接、技能渗透、素质培养、阶梯递进”“411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系:第一,课岗在与内容上的对接,该模式以职业岗位任务、会计资格考试大纲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为依据,对接设计课程体系,并以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任务型”教学内容。“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实施的前提。第二,以会计职业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和科学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等课程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设置专门课程,通过参观、搜集信息、研讨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信”的本质,通过文化渗透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按照“理实一体教学——校内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三段论阶梯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实施过程是:(1)1-4学期16周为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教学。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统一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真正达到理实一体,边讲边学边训,通过“做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学期的所有知识与技能。(2)第五学期为专兼结合的校内仿真实训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教学以学生“做”为主,并引导学生在仿真进行“全过程”“全岗位”工作的同时明晰理论、强化实践,将理实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任务真实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职业能力。(3)第六学期为以校外兼职教师为主的校外顶岗实习课程教学。

“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通过校内的“学练结合、仿真模拟”,与银行、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的“学审结合,校所合作”,与财政、税务稽查单位的“学查结合、校政合作”,与企业单位的“学做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不同阶段“教学做”不同的结合特点使实践教学日趋深入,学生职业能力日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加强。

七、师资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共识,但目前教育界对“双师”的概念还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许多职业院校没有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大多流于形式。结合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双师”即“双证书”论和“双能力”论,我们应培养具备一线岗位实践经历、水平的中级会计师或金融分析师,使“双师”型教师是真正具备实战经验、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鼓励教师扎根企业财务、金融、税务等业务岗位,定期分析交流相关的业务案例。

(二)设立大师工作室

由骨干教师牵头,在学校中设置业务处理工作室,将真实的业务带进校园。这既是对教师的能力的考核及提升,便于实时跟踪会计、税务、金融等政策的变更及调整,也是现代学徒制的落地措施,由“师傅”带领学生,给与学生接触真实账目及业务的锻炼机会。

(三)特聘兼职教师进校园

提升学院专职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形式,聘请企业的业务能手以及国税、地税、社保、医保、银行、保险等相关领域的业务骨干,补充师资力量,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渗透到相关领域,“会计+金融”复合型的人才需要接触各领域的名师才能理解不同专业。

(四)设立科研基金

设立科研基金,推动教师研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方案,通过调研,进一步分析学生在企业就业及工作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核心能力及适应能力。修正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陈出新,跟进一线的需求。

(五)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

综合金融、会计、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定期举办跨学科业务交流与教研,校内校外联合培养,以企业的业务需求为导向,建立校外企业参与引导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内容设计,校内教师推荐优秀学生入岗就业的配合模式(见附表3)。

八、教师的监督考核机制

考核既要考察教师的工作量、科研能力,又要考核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及教学成效,建立起教师素质、教学工作量、科研与教研、教学成果四维考核机制,高效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教师素质:在教师监督考核机制中从前提基础的部分进行考察,教师的个人能力是决定其教学水平的第一要素

首先,“双师”素质考核可以保障教师的会计、金融专业理论能力加入业务能力考察,确保从理论到实践都具备相应复合学科的技能。

其次,对企业实践内容进行考核,要求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申报及总结表,详细描述实践的起始时间、实践的岗位、实践的工作内容。鼓励教师投身一线业务岗位,接触更多业务专项内容。邀请企业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步进行评价,作为学院考核的参考指标。

最后,以“大师工作室”的形式,推动实际业务进校园。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以真实的业务水平考核教师的实际能力,以复杂的企业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从该工作室的业务量、业务规模对教师的能力和对学生的培养水平进行考核,业务量越大的工作室,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越强。

(二)教学工作量:从过程维度考核教师的工作能力

教学工作量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接触的基础考核指标,对考核名次靠前的老师应该予以多排课,提高工作量,并组织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学习,将一个优秀教师的能量扩散到整个教师团队。对考核靠后的教师减少排课工作量,创建竞争机制才能对教师团队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辅导量是考核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指标。如果教师无法拓展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则无法进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该考核指标若不存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仍然流于形式。

(三)科研与教研:从过程维度考核教师的总结创新能力

科研及教学方案考核考察的是教师的总结和研发能力。通过一线岗位的实践,业务的学习和开展、学生培养的经验总结,教师能够提炼出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并不断经过各种考核评价及调研反馈修正该方案,直到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方案。

设立跨专业教师团队后,应以专业交流考核考察其交流的频次和内容,保质保量地进行师资团队建设,确保不同专业的教师能够进行研讨和交流,对工作内容和业务进行总结和分享。

(四)教学成果:从结果维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效

从结果维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改变了只注重教学过程不体现教学成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进行考察及调研,从校内检验及校外检验两方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成效。以复合型人才考核标准检验学生是否学习到扎实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以学生就业率及工资水平区间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

九、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一)职业核心能力及专业能力评价

复合型人才具有“技能”“复合”“创新”三个基本属性,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来评价能够全面考评学生的会计、金融、税务等专业能力及适用于各个不同岗位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普适性职业核心能力。

(二)“主干”+“拓展”知识评价

通过“主干”+“拓展”的复合式评价,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在主修专业基础上,设置学分推动辅助专业的学习培养,如“大师工作室”的业务实践分、第二学科专业学分等。

在泉州金改背景下,泉州小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兼具有“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应该从原有的只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到兼顾培养学生财务管理及金融分析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要求其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有效合作,解决校企合作的困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积极、主动为高校人才培养做贡献,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基于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关制度保障,并从经济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提升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的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与相关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化双方的合作。长期合作既能够增进双方的信任度,特别是对于比较敏感的财务会计金融岗位,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也可从中挑选优秀人才服务企业。最后,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案、教学内容时,应跟实习单位进行充分沟通,根据学生具体实习实践内容进行编写,尽力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内容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派往企业的学生,能够切实分担企业的工作,减少企业负担,为企业创造价值,学生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避免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切实感受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乐趣,促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附表1 课程体系构建安排

附表2 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附表3 教师评价指标建构

猜你喜欢
小微考核院校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内部考核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