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5-13 05:06:58李志芳沈肖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期
关键词:卧床心功能住院

李志芳沈肖明

(1、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2、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

慢性心力衰竭为复杂临床症候群,是各类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35-74岁成年人患病率持续升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1]。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恶化的病症、下降的体能、治疗不良反应及经济负担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着负面影响。以往临床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以充足的休息为主,部分患者甚至长期卧床,这就导致患者在生活中出现被隔离感,极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患者病情多处于稳定期,因此能否通过康复护理来延缓、阻止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3]。为进一步明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笔者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4]相关标准;(2>)预计生存时间0.5年;(3)意识清醒、精神正常;(4)无听力、视力障碍及语言沟通障碍;(5)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神经骨关节疾病导致的活动障碍患者;(2)老年痴呆等疾病;(3)中途失访患者。按照算机产生的随机数依据奇偶数分成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5岁,平均(56.78±4.44)岁;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心功能分级:Ⅱ级29例,Ⅲ级21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8-75岁,平均(57.00±4.50)岁;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2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及饮食指导等,研究组则接受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患者入院当天,完善相关检查、询问其他基础性疾病,并做好基础体征的记录,告知患者疾病治疗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等,同时将康复护理的优势、可能面临的问题等告知,征求患者意见后开展护理。在住院第2d,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并示范讲解给家属,包括定时翻身、体位改变注意事项、协助肢体小幅度范围的活动等。入院后第3d,观察患者病情是否稳定,条件允许下可由上肢活动逐渐过渡至下肢,并在其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辅助下床活动。鼓励患者静坐在椅子上,身体尽量坐直靠向椅背,坚持10min或以上。患者住院1星期后,病情趋向于稳定,可在家属辅助或护士监督下,适当上下楼梯,同时增加肩颈部活动。(2)在康复护理中,要每天对其心肺功能进行评价,Ⅳ级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在其病情稳定后可适量床上主动运动,指导患者刷牙、洗脸、练气功等,完成自我护理;心功能Ⅲ级患者,需尽早进行床边活动,包括移步、扶持步行等,5-10min/次,3-5次/d,之后逐渐可在病房内活动,在运动过程中,若患者反馈有气促、心慌或者疲劳等运动,则暂停运动并休息。心功能Ⅱ级患者,可在家属陪同下在病区走廊、室外适量活动,每次步行不超过500m,1-2次/d,护士指导患者练习6min步行试验。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治疗前、后两组6min步行距离[5]的变化,在平整水平地面上标记30m,患者在起点与终点尽自己努力来回走动,记录6min内患者走动路程。(3)SAS评分[6]:量表共20个问题80分,以50分为界限,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79分:重度焦虑,分数越高则表明焦虑情绪越严重。(4)LiH-Fe评分[7]:量表包括体力限制、症状、情绪及社会限制共四个条目,共计21个问题,每题0-5分代表不受影响——受到很大影响,满分105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0.66)d、(12.72±4.04)d,对照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44±0.80)d、(17.77±3.65)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1=16.568、T2=6.559,P1=0.000、P2=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6MWT、SAS评分及LiH-Fe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6MWT、SAS评分及LiH-F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6MWT明显增加,SAS评分及LiH-Fe评分明显下降,研究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6MWT、SAS评分及LiH-Fe评分比较(±s)

表1两组干预前、后6MWT、SAS评分及LiH-Fe评分比较(±s)

组别研究组(n=50)32.19±6.7783.31±10.0554.49±3.3346.56±3.0163.28±4.4440.19±3.27)33.02±7.0369.62±9.2753.92±3.2850.10±3.6664.04±4.5052.03±3.33 0.6017.0800.8625.2820.96017.939 0.2750.0000.1950.0000.1700.000对照组(n=50 T值P值6MWT(m)SAS评分LiH-Fe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3 讨论

大部分心衰可能存在临床进展,识别心肌结构改变到心衰明显症状出现这一连续过程,可能使得潜在预防疾病进展的方法成为新的治疗选择。根据各种指南,在心衰治疗中,控制症状、提高生存率为主要目的[8],其中护理配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往临床护理在配合药物治疗时,强调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禁止运动康复及剧烈的体力活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长期卧床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抑郁症等风险,患者活动受限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这一后果,因此能否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在护理过程中接受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在康复运动中,医护人员每天监测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并在其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引导辅助患者适当被动、主动活动,有助于缩短卧床时间,促进患者症状的控制。干预后,研究组6MWT大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康复运动下,患者骨骼肌血流、血管收缩功能等均明显改善,局部新生代谢提高,心肺功能明显改善。研究组在干预后SAS评分、LiHFe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在生活质量的评价中,心理、情绪均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而通过康复护理,患者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且体力限制、症状等得到有效的改善,综合作用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为长期疾病,根据庁心功能分级实施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卧床心功能住院
妈妈住院了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8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6年1期)2017-01-15 13:43:13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