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永权 刘景忠
【摘 要】结合近年来参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的经验,分析目前各分院及办学点在该项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精准定位、严把标准、顺应变化、推进改革、产教融合、制度保障等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导向;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2-0032-04
【作者简介】1.管永权,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31)教务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职业教育学;2.刘景忠,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原副校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笔者看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国家意志在职教领域的体现,也是职业院校规范办学行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载体。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江苏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举办主体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这种以“小学院、大学校”模式集成式地举办五年制高职的做法是江苏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落实,始终把制订实施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努力办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学院多次组织专家对各专业大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各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项检查、审核、论证和答辩。在此基础上,学院依托各专业协作委员会,集中优势力量,发挥协作功能,组织优秀教师团队,滚动修订,不断完善各专业大类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突出成效。可以说,没有学院长期以来抓紧、抓实、抓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就没有江苏五年制高职蓬勃发展的今天。
然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迅速崛起,这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无论是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还处于“在路上”的水平,需要花大力气改进完善。笔者认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须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坚持不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
一、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专业建设调研不够深入。专业建设调研是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一环,然而在论证、答辩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专业的调研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数据分析,对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以及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就业竞争力等关键问题要么一带而过,要么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有的学校虽然进行了毕业生跟踪调查,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明显不够,问卷调查表设计简单,调查结果没有说服力。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由于专业调研流于形式,没有弄清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真相”,一些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在阐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就显得语焉不详,与其他相近专业有同质化现象,本专业特色不鲜明、辨识度不高。
三是课程体系构建不够科学。现有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不严谨等问题。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数量要么不足要么门数过多;有的专业所列出的核心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关联度不大;有的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与人才培养规格不相符;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更新,一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应该增加的核心课程没有及时增补;等等。
四是企业参与度不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有两处提到人才培养方案。一处是在第五条“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条款中:“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另一处是在第九条“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条款中:“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但在实际制(修)订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专业未能做到“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度明显不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重视
为帮助各校制(修)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委托各专业协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制订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指导各校制(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同时强调,要落实教育部指导意见,各校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对这些规定与要求,一些学校显然没有重视,从而出现了单纯依赖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失责情况。
(二)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计划”的层面,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无非就是在哪些学期开哪些课程、课时多少、学期周数确定、顶岗实习安排等内容。在这些学校中,制(修)订专业人才方案未能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件学校的大事变成了某个教研室甚至是某位教师的事,参与其中的人力和投入的精力层层递减。在一些学校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执笔人”起草后直接以学校名义上报,没有任何审批程序。个别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仍然沿用“教学计划”的名称。
(三)缺乏制度保障
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事关专业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之相配套的应是完整、严谨、明确的制(修)订工作流程、审批程序等规定和制度,由哪个部门负责编制、哪一级领导负责审核、哪一层级的会议负责审定批准以及编制责任人、审核责任人、审批责任人等都应该具体明晰。另外,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环节也应该用制度的形式予以规定。笔者查阅了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发现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监督与管理”“审核与批准”等内容都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在有关会议以及教学视导中学院多次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变动、调整等要有审批手续,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这一规定较难落实。
(四)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
学院自建院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经历了“动态调整”的过程:原有的部分分院陆续升格为高职院,原有的部分办学点变为分院,新的办学点不断增加。从学院整体上看,办学总量是增长的,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识是衰减的。反映在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较多集中在进入联院较晚的分院或办学点中。综观学院的办学历史,总结学院的办学经验,笔者认为,一所中职学校要实现从举办中职教育向举办高职教育的转变,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没有完成由中职向高职的科学过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
(一)精准定位,优化顶层设计
五年制高职最大的特点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中高职贯通的特质。学校规划部门和教务部门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深入研究本校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规格与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的主要区别,聚焦技术技能训练周期长、教学内容复合性强、贯通培养优势明显的专业,避免设置与同一区域内三年制高职同质化严重的专业,形成差异性人才培养定位,错位发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适配性。
(二)严把标准,科学培养人才
要发挥标准在五年制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对接国家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专业、师资、课程和实训条件等的建设,明确学生毕业标准,以标准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性。二是要持续更新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育人。
(三)顺应变化,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技术日趋交叉融合、岗位紧密关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岗位内涵也不断丰富。以会计专业为例,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发展带来结算交易的变革以及电子发票的广泛使用,经济范式、商业模式随之变化。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信息技术赋能下会计职能的转变,传统的核算功能逐渐弱化,监督和信息管理功能日趋强大。大企业推行的“智能财务”以及小企业推行的“会计外包”都在缩减会计岗位数量,而对财务信息的正确解读、财务(经营)项目精准施策等复合型会计岗位缺口却很大。基于此,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须顺应变化,按照岗位技术交叉融合的机理,科学搭建会计专业群,构建“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以此编制课程标准,组织课程开发,编写项目教材。
(四)推进“三教”改革,落实“职教20条”
通过专业培训、下企业实践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建设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健全学校教材管理制度,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堂教学;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推动校企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根据目前发布的四批1+X证书试点,结合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证书并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书证融通,对接江苏省学分银行,有效进行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本领。
(五)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综合运用行业企业力量,统筹规划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功能有机集成、管理集约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研课题、共克技术难关。依托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对人才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明确人才培养思路及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导师选拔、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条件、评价标准和方式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制度保障,规范工作流程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人才培养方案应每年度修订一次,采取立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各教学单位应确定项目组成人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制订详细的方案修订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须严格执行,修订、调整等应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如因行业需求变化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二级教学单位须填写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申请表,涉及课程进程变化或者课时调整数较少报教务部门审核,学校分管教学院长批准;涉及课程体系变化、课时数变化较大,須报校长办公室审核后报学校党委批准。
学校应定期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发布调研结果,为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形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专业须定期研究国内外相同或相近专业改革的动态,吸收近年来校内外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对上一年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等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