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广西高校本土民族民间舞公共课程的重要价值

2020-05-12 01:07符燕
歌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

符燕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推进高校美育教育改革工作,尤其在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与促进人格完善提出了新要求,即强调各地区高校應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是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广西高校公共课程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有利于激活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助力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高校美育改革;民族文化

自1917年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后,美育便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占有一席之位,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建设发展审美教育能够丰富校园艺术氛围、活跃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道德情操, 尤其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没法代替的作用。同时,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外化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美育的建设工作能够利用艺术绚丽多姿的表现形式拓展学生的眼界, 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民族文化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是对全面改进高校审美教育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都在强调各地区高校应以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在普及艺术教育、深化美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推进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的艺术文化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以动律性的人体动作为媒介,记录和展示了各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是每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涵盖了壮族、瑶族、京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内容上多以表现各民族民间的生活生产和宗教信仰文化为主,例如壮族的《舂堂舞》《采茶舞》,京族的《采茶摸螺舞》《天灯舞》,瑶族的《盘王舞》《开山舞》,仫佬族的《白马舞》等,都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所独有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在其舞蹈表演的形式上都以道具舞为主,最常见的舞蹈道具有扁担、伞、手巾以及斗笠等,它们都来自于民间日常农事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浓郁的广西地域特色和传统的农耕文化气息。从舞蹈的审美特征上来看,或古朴、或奔放、或端庄、或肃穆的舞蹈动作,无不反映出广西各少数民族在常年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时所持有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祖祖辈辈不断传承下来的渴望族群团结、子孙兴旺以及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因此,对于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来说,无论是壮族的“蛙形舞姿”还是京族的“轮指”都不仅是一种舞蹈动作的表现形式,更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符号象征,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研究意义和保护与传承价值。而教育传承是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学校教育传承是文化传承系统中最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途径。

二、本土民族民间舞蹈公共课程在广西高校中的美育价值

首先,建设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能够对高校中传统的美育体系进行丰富,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美育课堂建设的趣味性和特色性。

其次,广西地方高校具有学习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优势,提升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学术性。广西地方高校本身就处于淳朴本真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中,相较于通过传统的言传身教和视频学习去感受千里之外的民族文化以及舞蹈律动,例如藏族、蒙古族以及维吾尔族民间舞等高校传统舞蹈公共课程中的民族民间舞内容,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途径显得更加丰富生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实践教育,学生还能够利用广西高校的地缘优势直接参与到本土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中去,进行实地的田野采风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置身于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氛围里,切身体验、学习、触摸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最本真的样子,接受其感染和熏陶,使学生更直观、更全方位地感受本土民族的舞蹈美、文化美,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真、善、美的体验。并通过肢体模仿与文化交流将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的共鸣,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促进其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完成刻板口头教育到美育教育的升华,将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价值最大程度地进行发挥。

最后,大学生是国家、地方社会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和继承者。在广西高校美育体系中建设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就能够让地方民族文化的“记录者”与“继承者”相遇,通过让大学生接触和学习本土民族民间舞,进行实践性肢体训练的同时,还将带领其进一步接受地方少数民族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所带来的精神洗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本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文化内涵的深厚底蕴,成为广西本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兴力量和长效载体。并且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有能力也有责任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相结合,为推动地方民族文化创新和重振广西民族区域文化注入新活力,这也将成为广西地方高校普及、传承与发展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建设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公共课程的时代价值

首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除了提出要大力推进美育改革工作之外,还提出了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阐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中国文化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实现民族文化自信成为了重要的工作目标。广西作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一员,高等教育更是地方文化建设工作的生力军,在树立和提高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首要目标应是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广西高校应大力开发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教育体系。

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在表现内容上还是在动律体态方面都蕴含着广西所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体现了本土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个性、审美追求和生活习俗等族群文化精神内涵。在广西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中开设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能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展示广西本土民族原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在接受美育熏陶的同时不但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在“接地气”的田野采风学习中更为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美,在潜移默化中增添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关注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本土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更加自信、繁荣。因此,广西高校在公共课程体系中建设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课堂很好地将人才培养工作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相结合,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助力的时代价值。

其次,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美育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区高校应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这标志着我国在高校教育建设方面对于校园美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命題。广西高校在公共教育体系中建设本土民族民间舞课程,正是从《美育工作意见》中所涉及的“因地制宜”工作方针出发,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在一味强调肢体训练的传统舞蹈美育课程的基础上注入本土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同时,增进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关注。通过对本土民族民间舞实践训练课程的开发、组织学生走出校外进行田野调研和学习等活动来增强广西高校公共课程的特色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广西高校在全国的美育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

四、结语

当代高校教育作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有责任和义务将优秀的地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而使大学生们不但具有先进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能够对各民族民间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有所关注与了解,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地方区域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助力。因此,在广西高校公共教学体系中开设本土民族民间舞课程,体现了高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所应发挥的文化服务职能,用科学化、规范化、艺术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在响应党和国家对于加强美育改革工作的号召下,为进一步加强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易珊珊.美育改革视域下民族地域性舞蹈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价值和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

[2] 魏丽娜,傅守祥.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观察与思考,2019(11).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技巧训练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