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树康 姜伟 王进(山东省龙口市畜牧兽医站)
2019年6月,某散养猪场的生猪发病,两天死亡3头猪。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魏氏梭菌病,经综合防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该猪场2019年6月1日从外地购进45头3~4月龄的黑猪进行散养,13天后发现有3头猪异常,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发热,随着病程恶化,猪只出现卧地不起、肚子膨胀、腹部皮肤和四肢末梢发绀等症状,注射卡那霉素无效。到6月15日笔者出诊时,发病猪8头,死亡3头。
病猪体温40~40.5℃,精神不振,有的卧地不起,有的呆立,均有呼吸无力、肚子膨胀、腹部皮肤和四肢末梢发绀、食欲不佳、腹泻、拉黑色稀粪等症状。
剖检病死猪2头,主要特征是肠道鼓气,肠黏膜充血、出血,整个肠道都是红色的,肠内容物从回肠开始由红色变黑色;心内膜水肿,有出血点;肾呈灰白色,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脾边缘有出血点;回盲瓣口有溃疡;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肺、肝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
1.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脾、淋巴结,进行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结果为阴性。
2.猪瘟病毒通用型RT-PCR检测。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肾、脾、淋巴结,进行猪瘟病毒通用型RT-PCR检测,结果为阴性。
3.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脾触片以及刮取肠内容物和肠黏膜病变部位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可看到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4.分离培养。将肠内容物和肠黏膜病变等病料厌氧培养48小时后,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通过实验室检测排除了非洲猪瘟和猪瘟后,再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可以确诊该病为猪魏氏梭菌病。
兽医部门确诊后立即将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发病猪进行隔离。对猪舍和散养地面进行彻底清扫,严格消毒,周围环境用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消毒药交替使用,饲槽、饮水用具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每天1次,连续1个周。
饲料中全部加入脱霉剂,并用大观霉素和甲硝唑拌料,连用1个周。
采取上述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之后无新病例出现,也无死亡猪。
这起猪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笔者认为该病主要发生在阴雨潮湿、气候变化异常的季节,2019年6月有几天的连阴天,环境潮湿,加上这批猪是经混合装车、长途运输过来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普遍下降,很容易导致魏氏梭菌病暴发。笔者建议,猪场最好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地购猪。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该病一般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使仔猪在易感期内获得被动免疫,可用魏氏梭菌的多价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在临产前1个月肌内注射1次,2周后再免疫1次。使母猪产生免疫抗体,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还可以在仔猪20日龄加强免疫1次。
疫病诊断必须经过实验室诊断。在非洲猪瘟疫情下,首先要考虑非洲猪瘟,经实验室检测排除非洲猪瘟后,再结合病理剖解,进行实验室猪瘟检测,又排除后,继续进行魏氏梭菌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