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宇,李虹婵
(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猪魏氏梭菌是一种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常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1]。依据魏氏梭菌分泌合成毒素的特点,将其分为 5种类型,即 A,B,C,D,E型。A型可形成气肿疽,会传染人。B,C,D型与动物肠道感染有关[2]。猪魏氏梭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不多,没有芽孢[3]。
猪魏氏梭菌经接种培养后可导致牛乳酸凝,产生大量气体[4]。猪魏氏梭菌为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部分菌可改变牛肉颜色[5]。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相对容易[6]。菌种经过多次连续传代后,菌落会表现为双环溶血,内环呈透明色,外环呈淡绿色[7]。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数理统计的文献资料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法,其可根据文献资料的外部特征确定文献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进而能够定量、客观地分析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8]。近年来,与猪魏氏梭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症状[9]、流行病学分析[10]、发病原因、综合防控和实验室诊断等方面。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虽较多,但是以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猪魏氏梭菌的文献综述尚没有。因此,作者决定以1973—2021年知网收录的猪魏氏梭菌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发表时间、文献来源、文献作者、研究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猪魏氏梭菌的研究进展。
对中国知网1973—2021年主题含相关信息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73篇有关猪魏氏梭菌的学术论文,1篇会议论文以及2篇特色论文。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分析,从发表时间、文献来源、文献作者、研究主题等方面着手,对有关猪魏氏梭菌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年份为2011年和2016—2020年,文献数量在5~10篇的年份为2000—2002年、2008—2010年、2013—2014年和2021年,文献数量低于5篇的年份为 1973 年、1977 年、1982年、1985年、1988年、1989年、1991 年、1992 年、1997—1999 年、2003—2007 年、2012年和2015年,剩余年份都没有文献发表。通过图1可知,从1973年至今发文量达到10篇以上的年份较少,仅有6年。
图1 发表年度分布
在176篇文献中,选取发表2篇及以上的文献进行分析,共计105篇。发表文献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现代畜牧科技》和《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文献占比为23.81%,总占比为14.20%。发表文献量在5~10篇的《养猪》《中国兽医杂志》《中国畜禽种业》《黑龙江畜牧兽医》《江西畜牧兽医杂志》《吉林畜牧兽医》《山东畜牧兽医》《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中国动物保健》《猪业科学》和《畜禽业》,文献占比为64.76%。发表文献量在5篇以下、1篇以上的有《养殖与饲料》《中国畜牧兽医》《中国兽医科学》《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和《农家致富》,文献占比为11.43%。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献仅有19篇,占比仅为18.10%,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畜牧兽医》和《中国兽医杂志》,共12篇,总占比为6.82%。
图2 文献来源分布
图3 发文数量分析
3.3.1 作者发文数量。通过对176篇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决定选取发文数量在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文献,共54篇。大多数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都在5篇及以下,这说明目前学术界对猪魏氏梭菌的研究还不够。
3.3.2 作者所在机构。从176篇文献中挑选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单位发文量进行分析,涉及13个机构、34篇文献。从图4可以看出,相关机构对猪魏氏梭菌的研究相对较少。
图4 作者所在机构
3.4.1 主题分布。关键词反映了文献研究内容的主要方向。通过开展主题分析后得出,频率在10次以上的关键词分别为猪魏氏梭菌病、魏氏梭菌、猪、魏氏梭菌病和混合感染。
3.4.2 次要主题分布。次要主题反映了其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程度。通过分析得出,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的次要关键词为魏氏梭菌、仔猪红痢和小白鼠。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国内有关猪魏氏梭菌病的研究文章发文量较少,在核心刊物上的占比更小。研究对象多以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分析、发病原因、综合防控和实验室诊断为主,未结合现有的先进设备和前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且关注此领域的研究人员也较少。